我们应当承认《红楼梦》的不完美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是曹雪芹所著,历来争议不断。2019年开播的《曹雪芹与红楼梦》纪录片,则倾向于认为后四十回应是曹雪芹所著。
有的学者认为,后四十回写得十分精彩,后面的故事烂尾也很正常,很多作品也都是虎头蛇尾,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如此,然而大多数读者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红楼梦》是倒叙的风格,曹雪芹已经把结局预想好了,他在前面为后文故事做了许多渲染,他通过判词判曲,以及伏脉谶语,提前透露了后面内容,妙玉和李纨的故事会有出人意料的反转,如果不对整体故事脉络了然于胸,也无法埋下伏笔,预泄天机。我认为,后面内容应该会比前面更加丰富精彩。
批书人也说后面故事不忍卒读,又说是作者血泪写成,曹雪芹天资聪颖,智慧超凡,后面的故事也不太可能那么俗套。
故事到了后面,曹雪芹没有了那么多闲情逸致,没有了虚实掩映,云龙雾雨,一路平铺直叙,险峻诡谲。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开始变得异常冷峻,让人倍感凄凉。没有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记忆,和无处宣泄的苦楚与辛酸,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
再者,续书积极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和礼教文化,完全改变了原著的思想主旨,并竭力诋毁有上进心的女性,这与曹雪芹的反抗精神和慈悲心怀相违。
后四十回内容无论从思想上,文学性上,与前八十回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就如一条张着血盆大口,欲喝退懦夫软汉的大老虎,突然变成了一只温顺可爱,人畜无害的小猫咪,让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
程伟元在续书的基础上,又将前八十回内容进行了大量删改,将薛宝钗和花袭人写得更富有心机,也删掉了很多敏感,不合时宜的话。
个人认为,后四十回内容,为了迎合正统儒家思想,宣扬理学,歌颂皇权,变得不伦不类,学习价值很低,不但影响理解《红楼梦》的整体精神,也遮盖了全书原有的韵味,实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的观点则认为,后四十回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小说整体脉络,了解故事创作结构,和行文技巧。这种鱼目混珠的做法,虽然对普及《红楼梦》有积极意义,但对于理解全书精神内涵有着很大影响。
《红楼梦》虽然是残缺的,但能完整体现作者的思想,多余的部分,只会掩盖掉整本书原有的光泽,若要从更深层次理解曹雪芹的精神和哲学思想,只能从最接近作者原意的前八十回入手。
有的观点认为续书十分困难,不仅要和原作者有相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学素养,还要熟悉全书故事脉络,是很难办到的。这点我深以为然,后四十回许多内容,不是能随便杜撰出来的,然而如果是基于其它故事为蓝本再创作,其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按程本序言所说,后四十回融入了前人创作的文稿,现在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种说法还是较为严谨的。
程伟元不辞辛劳,花费重金收集各种抄本,十分喜爱这本书,他为《红楼梦》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文字狱盛行时期,他承担了这么大风险去发行刊印,间接使《红楼梦》保存下来,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得到后世的尊重。
同时我想,《红楼梦》在以前毕竟是一部禁书,这本书如果没有得到权力核心的默许,也是不可能发行出版的,程伟元即便再怎么喜欢这本书,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刊印这样一本带有许多碍语的禁书。
因此人们提出了和珅献书的观点。据史学家考据,和珅经常去太后那里请安,每每讲些《红楼梦》里面的故事,哄老人家开心。而乾隆又十分孝顺,同时也十分喜欢这本书,于是就允许刊印出版。
这种说法源于,清末文人赵烈文写的《能静居笔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赵烈文在笔记里提到,乾隆末年,和珅将《红楼梦》呈给皇上,乾隆看了之后也不太明白指的是什么事,但看过之后认为写得很好,说:大概讲得是纳兰明珠一家子的事。
赵烈文或许也是道听途说,但“无风不起浪”,乾隆喜欢舞文弄墨,写了不少诗,有一定文学素养。乾隆有补全残本的需求,坊间也有和珅献书的传言,这种说法也是有几分可信度的。《红楼梦》能够在坊间刊印发行,我想也与上层的默许有关。
在《红楼梦》诞生之后,市面上流传了各种早期抄本,一本手抄本能卖上几十两银子,这可以抵上乡下人一家子一年的吃喝了,这买卖虽然便宜,但也担负了一定风险,况且一般文人也没有那个水平,准确抄录全书。
这些抄本的价值不菲,保存了早期批书人独到的见解,这又是当时文人所喜爱的,可后来为什么这些早期抄本都销声匿迹了呢?我认为当时流传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在许多碍语,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而被焚禁销毁。
程伟元经过多年搜集,得到了许多稿本,在此基础上续了后四十回,也修改了前八十回有碍观瞻的地方。程伟元整理的一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就成了正统。
我认为程伟元修改《红楼梦》可能是得到了和珅的授意。

程乙本序言提到: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程伟元说他不想要掩盖掉全书的本来面貌,就说明他有意掩盖《石头记》的原本面貌。《红楼梦》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也是由于作品本身结构严谨,牵一发动全身,也不是那么容易修改的。同时也因乾隆已经看过前八十回的内容,如果删改得不成样子,也交代不过去。
前八十回有那么多碍语,这不是和大人想看到的,也不是太后想看到的,更不是乾隆希望看到的,于是程伟元根据在坊间搜集到的抄本,与朋友一起厘剔增删,将故事结局改成了符合皇帝心愿,符合太后老人家看的圆满结局。
我们向往着团圆美好,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看到后面的故事。我明白大家都希望《红楼梦》能够全璧保留下来,即便是后人续书,也愿意当作全本,这样也有利于《红楼梦》的传播。
程伟元虽然修改了一部分故事,但也给了《红楼梦》一个完整的躯壳,让其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发掘真相,去尽量还原曹雪芹的原意。
真正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或者严谨点说是七十八回,而续书则掩盖了全书本来的面貌。
即便《红楼梦》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其学习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引来那么多人挖心搜胆去探究其中秘密,甚至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一本书滋养了那么多人,衍生的分析著作汗牛充栋,这也间接说明了《红楼梦》的伟大。
我们需要承认这种不完美,不完美的《红楼梦》才更有意义。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其蕴含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如今,我们却要把真的丢掉,用假的东西来充当真的,实在太不应该。
故事到了最后,红楼大厦将倾,荣宁分崩离析,无情兽、中山狼丑态毕露,面目狰狞,这是人性至暗的时刻,也是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同时又是找寻希望的时刻。即便自由与真爱化为渺茫的梦,理想与希望依然会指引着我们前进。人生也是一样,不完美才有意义,不完美才想着去追求完美,才能去探索更加真实的内心世界,成就更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