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系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

高考刚刚落幕没几天,全国各地上千万的重点保护动物瞬间变成社会无业游民。我明白一年的闭关修炼终于熬出头的那种感觉,咱也是过来人嘛。
正逢这个诸位后辈刚刚走下战场,还没出分和决定志愿专业的时间节点,专栏区的编辑大哥找我:
“Edy!”
“爪子?”
“干活!”
“啥活?”
“写稿!”
“啥稿?”
“专业!”
“哦,来了!”

我在业余时间里和绝大多数同辈人一样,喜欢打游戏、看电影、听歌,也喜欢看沙雕图和段子,在专栏里展现得更多的是我兴趣的一面。而另一面,也就是我的主修专业,我对外谈及的比较少,那今天就借这个邀请机会,谈谈我的主修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
这个专业干啥的,就是字面意思,研究文物和研究博物馆。我在简介签名里说我是个学历史的,实际指的是文物学。考古学、文物学和(狭义)历史学,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三者之间联系很密切,也有一定的区别。最概括、最通俗的说,就是搞考古的管挖,挖上来我们搞文物的管修,我们从文物中提取信息,搞历史的主要负责书面研究。
这几年经济条件好了,大家吃好喝好,自然开始对精神文明的充实有所追求。对于我们的过去,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之类的节目走红,让大家见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让我们这个专业——文博,走入了大众视野,圈粉众多。如果屏幕前的你是刚结束高考的应届考生,看过上述节目后对文博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想要报考这个专业,我送您一句话:
千万别报!

在电视节目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实则是文博这条冷到冰点的冷板凳:高门槛、工作辛苦、报酬低、和尚庙or尼姑庵、读书读到自闭、危险的发际线和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出野外工作的哥们更惨,白天晒咸鱼,晚上喂蚊子,妹子当汉子使,汉子当牲口使,山上沟里一跑几个月,回来还以为是逃难的。文博这一行很有可能才刚刚入门,拿着微薄的工资,读着读不完的书刊,做着做不完的工作。再看初中高中的那些老友们,一个二个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已经小有成就了。
没错,千万别报文博!

但是……
但是,我依然决定选择这个专业,义无反顾。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解析为七个元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我认为前六个元素,是“真正的历史”,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纯粹客观描述。但是,最后一个,“意义”,必然是掺杂了主观视角与解析的,考虑到历史解读人的个人立场与外部条件的干涉,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解答不可能绝对客观。
我喜欢历史,我讨厌政治。在我的眼里,政治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东西,人类把精力白白损失在内耗上。要是团结一心,别说重返月球,登陆火星都我们早就做到了。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天,政治就必然存在一天。
所以我选择研究东西的历史,也就是文物学,而不是研究事件的历史。和没有思想的物品打交道,而不是和人勾心斗角。文物是客观的存在,不以分析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历史本质上是一门信息科学,这些信息蕴含在遗留下的字里行间,信息无形,人在触觉上无法感受到,以至于偶尔会去想,这些事真的发生过吗?

文物和史料史籍中的信息不一样,它是有型的,是可以真真切切触摸到的。有一次我捧起一个元代的盘子,我感觉手上很重,一股莫名的能量从指间传递到手臂,再传递到脑干中:我现在捧着的这玩意儿已经700年了!700年啊!只是说说没啥感觉,但当你亲自摸到的那一瞬间,这是历史的结晶,证明先人们真切存在的证据啊!700年的东西啊!呜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那个煮肉的老哥真没说错!
我们下过工地参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去一个墓葬群的发掘现场,由于保密的缘故我不能说在哪里。墓室大概在原来地面四五米深的地方,清理了一半,另一半半埋在土里。我下到墓室里,已经被工作人员清空了,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墓室,一室一进。下面没有照明,只有清理过部分的阳光照进来。我站在棺床的位置,空气里有很重的土腥味。害怕吗?不害怕。但是,有一种极为奇妙的感觉,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与黑暗和潮气相伴,一躺就是一千多年。墓主下葬时,前人把棺椁抬入墓中,放置随葬品,封上墓门、填土。千年前的人曾站过的地方,如今我站在同一个位置,恍惚之间,实有穿越之感,古人就站在我的身边。
去各个遗址、去参观博物馆时,我会感慨道这就是历史啊,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秦砖汉瓦、唐镜宋瓷,证明他们千百年前存在过的证据啊!

文物有两个重要性质,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不可再生性。今天做一个文物的仿制品,再多么逼真,多么完美,它都是假的,假的永远真不了。随着时间的磨洗,过去的文物损毁了就真的永远没了。无论是金石瓷器这些耐保存的文物,还是竹木漆器这样极为脆弱的文物,在时间的磨洗下,终有永久损毁的一天。文博人的工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把文物内蕴含的信息代代相传下去,融入我们文明的记忆与民族的血脉之中。
有人说,文博是为过去而工作的学科,但我认为,文博是为了未来而工作的学科。
文物学与博物馆学的交叉学科非常非常多,我们既要跟着干考古的兄弟们下地刨土,也要能和学历史的哥们谈笑风生。还需要对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文献学、方志学有了解,更广泛的还会涉及政治、哲学、法学、医学、人类学、物理、地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整个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所了解。几年下来你觉得你学了很多东西,但在实战中却会发现,几年时光下来就像啥也没学一样,不懂的东西永远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所以,想挑战发际线坚挺程度的尽管放马过来。我虽是汉子但留的是长发,同样的皮筋,大二时绕三圈就能扎紧,大三需要四圈才行。

我真的很不很不很不推荐读文博,这个学科的投入与产出回报率极低,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
但是,如果你是个有情怀、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一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的觉悟,要放得下身段吃得了苦,要耐得下性子沉得住气,甚至能接受不婚或者丁克,压得住对别人的羡慕,顶得住外界的压力,哪怕天天开水泡饭就萝卜干,还能抱着一颗“为往圣继绝学”的心的人。
欢迎加入我们。

EdwardGLiu
201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