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6.2全身望诊(望色)

6.2. 全身望诊 望色的内容、原理、意义以及 常色病色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中医全身望诊之望色。

颜色和光泽。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主要是指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色的内容包括望体表黏膜、分泌物和排泄物的色泽。我们本章节重点是对面部皮肤的色泽的望诊。

【原理】
望色为什么能诊病?它的原理主要有3个方面体现。
首先,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面部相连。比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头面。因此,望面部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六腑。
另外,是色与气之间的关系。《四诊抉微》言“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这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此外,是色与神之间的关系。《医门法律》有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这说明,神为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皮肤的色泽荣润和枯槁是神气充足与否的表现。因此,望皮肤的色泽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色泽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色可以诊断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

【色与泽的意义】
色和泽有什么不同?
色,是指颜色,它是指色调的变化,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的变化。
正常的面色,就是血液充盈的标志。我们中国人通常描述为有血色,所以色,反应的是血液的盛衰和运行的情况。有血色则代表血液充足,所以我们称为“有色则血至”。
病变的颜色,通常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位。根据五色配五脏的原理,肝、心、脾、肺、肾的病变,分别就会对应青、赤、黄、白、黑的变化。病色还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比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泽,是指光泽,它又是指明亮度的变化,通常有润泽明亮和晦暗枯槁两种变化。
润泽明亮,又称为有光泽;晦暗枯槁,又称为没有光泽。
有光泽,通常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所以,我们又称“有泽则气至”。有光泽,通常脏腑精气充足,即使有病,病情也比较轻易,预后也比较好;没有光泽的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比较重,预后比较差。

什么是有光泽,什么是无光泽呢?
我们用两块写字板来举例。比如,这一块白板,上面是有反光的;这块黑板,上面是没有反光。因此我们看出,有反光,就是有光泽,没有反光,就是无光泽。

下面我们用面色来举例。比如,前面两个面色发黄,第一个黄色隐隐有光泽,下面这个黄色憔悴,没有光泽。后面这两个黄疸病病人,第一个是黄色鲜亮,有光泽;下面这个黄色晦暗,没有光泽。我们看到,有光泽的面部,有一些反光的表现。而没有光泽、憔悴的病人,面部是没有反光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有无光泽主要是通过面部的有无反光来反映的。

面部色泽的诊断意义,除了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之外,还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性和病位,尤其是望泽,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常色和病色】
面色,可以分为常色和病色。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常色。
常色,就是正常、无病的颜色,它的特点就是明润和含蓄。
明润,是指面部皮肤光明润泽,这与脏腑精气的充足、气血津液旺盛有关。
含蓄,是指面部红黄隐隐而不显露,它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中国人是黄种人,因此,中国人的皮肤中应该是有黄色的。
中国人爱美,通常会追求皮肤是白色的,所以白色应该也是属于中国皮肤颜色中的一部分。
在中国词语中,描述正常皮肤常常用红润来表示。所以,红色也应该是属于中国人正常皮肤颜色中间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皮肤颜色中的黄色像蟹黄,白色像石膏,红色像鸡冠,这可以肯定,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正常皮肤颜色。
正常中国人的皮肤面色,应该描述为含蓄而不显露,应该是隐隐约约的。
所以,中国用白里透红来描述健康的皮肤,也就是说白要隐隐约约的,红也要隐隐约约,都是需要含蓄的。
中医描述中国人正常的面色,用八个字: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正常面色中,应该既有红,也有白,也有黄。3种颜色也是隐隐约约,而且,是有光泽的。
下面有3个面容,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是属于正常的中国人的面色,都是红黄隐隐。第一个偏黄,第二个偏白,第三个偏红,但是他们都是隐隐约约、明润有光泽,在他们脸上,都能得到明润光泽的表现,都是属于正常的中国人的面色。

【常色】
常色分成两类,一类是主色,一类是客色。
主色,是因为个人禀赋的原因,皮肤颜色一生不变的颜色。
比如,有的人偏白,有的人偏黑,这是属于常色的范畴。我们称为主色。

客色,是因为季节、气候的不同,或者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它也是属于常色的范畴。
比如,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
春季的面色稍微发青,
夏季稍微发红,
长夏稍微发黄,
秋季稍微发白,
冬季稍微发黑,这是属于正常的面色。
又比如,生活条件的不同,
坐办公室的面色通常偏白,
渔民通常都偏黑,
高原人面色多偏红,都是属于常色的范畴。
此外,人的面色也可以因为情绪、运动、饮酒、水土、职业、日晒等影响而发生变化,只要不失去明润和含蓄的特征,都是属于常色的范畴。

【病色】
病色的特点又是什么?
病色是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它的特点是晦暗和暴露。
其中,晦暗是指面部肤色枯槁晦暗而没有光泽,这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
而暴露,是指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的表现。
比如,以下3张图片。
第一张,面色发红,满面通红;
第二张,面色发黄,黄色鲜明;
第三张,也是黄色,但是黄色晦暗。这3张图片都是病变的面色。

病色也分成两类,一类是善色,有的是恶色。
善色,是指5种颜色的变化,虽面色异常有病变,但仍然光明润泽。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和阳证。通常容易治疗,预后比较好。故称善色。如黄疸病人,面色黄而鲜明如橘皮色,即为善色。
恶色,是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晦暗枯槁无光泽。这说明病情深重,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和阴证。通常难治,预后较差。故称恶色。如肝硬化,鼓胀病人,面色黄黑,晦暗枯槁,即为恶色。
病色中,光泽度的变化,就是明润和晦暗两种,相对比较简单。
而五种病色:青赤黄白黑,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需要仔细辨别。因此五色主病的意义,是望色泽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