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舰举行下水仪式时,为何要碰碎香槟酒瓶?

2022-06-19 23:57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17舰和18舰下水典礼的过程其实仔细看是基本大同小异的。都是先在超级干船坞内注水观察测量几十个小时以后,才进行出坞操作。而下水典礼基本就是在出坞前的那一刻进行的。因此两者的正式“下水”仪式其实是出坞仪式。既然是仪式,那么肯定会有一定的既定程序。像是升国旗,奏国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释放彩烟,这些基本是在陆上各种大型典礼和剪彩仪式上都有的“规定”动作。如果说大舰下水对比陆地上的大型项目的落成典礼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在于多了一个“掷瓶礼”。具体操作就是用一瓶完整的香槟酒,用过一定的方式碰撞新舰的船头,看看是否可以出现船头把香槟酒碰得粉碎。香槟碎裂得越“坚决果断”,则暗示越吉利。过去会由仪式操作人用力把香槟酒瓶投向船头,



但是如果投掷人力气过小或者投掷的距离过远,就会偶然性的出现香槟酒瓶没有被新船船头当即碰碎的现象,这仪式就相当无语了。于是后来就设计成把香槟酒瓶设置在一定的简单机械结构上,进行仪式的只需要象征性地启动装置得“扳机”,这样可以确保香槟酒瓶百分百的当即碰碎在要下水的新舰的船头上,基本避免了香槟酒瓶碰不碎被认为相当不吉利的尴尬。其实不单纯是大型军舰下水要搞碰碎香槟酒瓶的特殊仪式,当今很多大型民船下水时,如果船东认为有必要,也会搞“掷瓶礼”;那么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呢?虽然人类被认为在3万年前甚至5万年前就已经学会的制造独木舟并且靠此跨越数十公里宽度的岛屿之间的海峡。否则人类不可能早早进入像澳洲这种早在数亿年前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的“大岛”,



更不可能像波利尼西亚人一样基本上完全“征服”了太平洋上的几乎所有小岛。但是绝大部分人仍然是长期生活在陆地上,因此对水特别是对海洋有天然的畏惧感。而且在现代文明足够发达以前,航海一向是超级高风险的活动。于是所有有海洋活动的人群,都是有很大的迷信成分在里面。也就是一定要祈求神灵保佑航海活动平平安安,一帆风顺。而在古代和近代甚至是现代,制造一艘大型海船,都是投入资金和资源非常大的项目。有些特殊的大舰,就是集一国之力也造不了几艘;这种状况到今天都是如此。这就造成大舰的下水,对任何沿海的人群都是一件大事。大舰一旦下水,此后的远航就必然面临航海中的所有风险,而如果这些风险可以克服,那么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战略性的回报。因此大型舰船的建成下水,



自古就是极高期望、极高风险和极高收益3者并存的社会活动。而某个大型活动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人为不可控,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一定要举行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不论是在东亚还是在欧洲,在两千年前的新船下水仪式上,各种祭祀活动就已经是这类仪式的核心部分。在古希腊就有大型新船下水时,用牛祭海的标准仪式。而在全球其他地方则也会用牛或者羊等古人最主要的现实财富进行祭祀。到了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后,当时欧洲的玻璃手工业开始兴起,况且欧洲自古就是葡萄酒的盛产区。于是在各种海船上都会携带大量地用近代玻璃瓶盛装的葡萄酒。这些葡萄酒可以保质多年,既可以进行航海贸易,也可以让船上的水手在闲暇时饮用解乏,可以算是安抚海上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水手们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为在风帆大航海时代,远洋水手暴动属于极高频率发生的事件。一般的大帆船上都允许水手在不当值时饮酒;于是当时的海船上几乎随处可见大量的空酒瓶。而一旦遭遇海上风暴或者被敌方舰只的侵害,面临灭顶之灾时,不论帆船的船长还是普通水手,都会临时书写一些紧急求救的纸条或者部分“遗言”,装入空酒瓶中投入海中,期望被最近的其他船只或者海岸上的居民捞起来后,发现他们的险境而进行救援或者其他善后措施。这就是极为常见的求救漂流瓶。于是就逐步出现了在新造大船下水时在船头故意碰碎一瓶香槟酒的风俗。暗示当时的大部分船长和水手都希望这类求救漂流瓶在船舶服役的全寿命期间永远用不上。这样就可以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了。在西方世界,受到邀请进行掷瓶礼的,



一般是由有相当身份的已婚女性来操作。这位女性有可能是新舰被命名人物的妻子或者是已婚的女儿。比如福特号航母下水时进行掷瓶礼,就是邀请了已故福特前总统的女儿。如果是一般的大型民船的下水投瓶礼,也会特别邀请相当知名、受人尊重的已婚女性来操作。而此后该船就会认进行掷瓶礼的哪位“高贵”妇女为名义上的“教母”,地位类似于“干娘”,其实也是为了多一层隐形心理保护的意思。当然,17舰和18的下水仪式,只单纯进行了掷瓶礼,所谓“认干娘”的环节就大可不必了!


新舰举行下水仪式时,为何要碰碎香槟酒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