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楚材晋用,蔡声子论赏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023-03-15 08:40 作者:平平静静哒  | 我要投稿

楚材晋用 蔡声子论赏罚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原文】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 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 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 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归生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惧失善也。《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 【今译】 楚康王时,等到宋国的向戌想要调解晋国和楚国的关系(及宋向戌将平晋、楚),这时,蔡国的声子先是出使到晋国(声子通使于晋),回国后又去了楚国(还如楚)。 声子到了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和声子谈话(令尹子木与之语),问起晋国的事情(问晋故焉),并且说:“依你看,晋国和我们楚国,哪一个国家的大夫的才能更高?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谁更贤明(晋大夫与楚孰贤),你认为哪国大夫的才能更胜一筹呢?” 声子回答说:“比较起来,晋国的卿大夫不如楚国的(晋卿不如楚),楚国的大夫很贤明(其大夫则贤),都是当卿士的人才(皆卿材也)。 “但楚国的那些很有才能的大夫到了晋国,就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如杞、梓、皮革)这些好东西本来产在楚国,是从楚国运到晋国去的(自楚往也)。 “所以,楚国虽然有人才,人才济济(虽楚有材),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晋实用之)。” 子木说:“晋国难道没有国君的同族和姻亲担任要职当大夫的吗(夫独无族姻乎。族姻:同族子弟和有婚姻关系的人)?” 声子认为楚才晋用是楚国滥用刑罚造成的,于是回答说:“虽然有,但晋国使用楚国人才还是多(而用楚材实多),我听说过:'善于治理国家的,总是赏赐不过分(赏不僭),而且刑罚不滥用(而刑不滥)。' “因为赏赐过分了,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则惧及淫人),坏人会跟着得利;而刑罚滥用了,就怕惩罚到了好人(则惧及善人),就可能殃及好人。 “如果赏赐、刑罚一时把握不准,不幸而有了不当,宁可赏赐过分,也绝不能滥用刑罚。因为这样虽然可以使坏人占了便宜,但总没有伤害好人啊,与其失掉好人,还不如有利于坏人。没有好人,国家就会跟着受害。' “《诗经》说:‘贤能的人不在,国家就会有损害’这话说的就是国家失去好人啊。 “所以《夏书》说:‘与其杀害没有罪的人,还不如放过有罪的人。’这就是害怕失掉好人啊。 “《商颂》有这样的话,说:‘不过分滥用,不敢懈怠偷懒,向属国发布命令,封赏建立他们的幸福,大大地建立他们的福禄。’这就是商汤之所以得到上天赐福的原因。 “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怕用刑罚,能不倦怠地体恤民情,为百姓操心而不知疲倦。” 【赏析】 早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公元前546年,蔡国大夫声子出使到了楚国,与楚国的令尹子木谈到了“楚材晋用”之事,一些出奔在外的楚人,楚国人才流失严重,反为仇敌晋国所用。“楚材晋用”人才出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楚国滥用刑罚,许多贤能之士怕无辜受害,就纷纷逃到别国去了。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国之君,不能正确运用赏罚手段,不讲公平的原则,使自己的人才被敌人利用,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材晋用” 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干,不过他们多半是楚国人。楚国的人才为晋国使用。 后“楚材晋用”用为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本国得不到任用,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在别国却得到重用a great person given an important post by another country. 也用来比喻使用别国的人才 use talents of another country. 用于形容人才流失 brain drain. 

楚材晋用,蔡声子论赏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