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平羊头山石窟北朝造像常辰
浅议高平羊头山石窟北朝造像常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05期 杨宝(长治学院,山西长治046011)
摘 要∶高平羊头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由民间供养人出资建造。该石窟受平城和洛阳两地石窟风格的影响较大,当地的民间匠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孕育出新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造像模式。
自东汉明帝夜感金佛起,佛教逐步进入我国,在我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两大高峰期。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汉族被迫南迁,进入到五胡乱华历史时期。由于战事频发,人民负担日益增重。此时佛教中许多教义观念很好地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也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在这种社会语境下,佛教艺术迅速发展传播。北朝佛教尤以北魏为盛,《魏书·释老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点。北魏王朝由鲜卑拓跋部建立,建都平城后,由皇家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石窟造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修建龙门石窟,形成了云冈、龙门两大造像中心,以此为中心影响了周边许多中小型石窟寺的造像风格。
北魏时期的山西佛寺林立,造像众多。平城至洛阳间的晋东南地区,不仅是军事枢纽,也是交通要道,现存北朝石窟较多。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长治长子县、长治县与晋城高平市的交界处。这一地区的石窟造像较为分散,从山腰至山顶共计10处,其中洞窟9处,造像碑1处,此外还有6处石塔"。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砂岩石质、人为破坏等综合因素,石窟病害较为严重。从现存龛窟造像来看,造像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唐代,其中以北朝造像居多。关于羊头山石窟,现可查找到的主要文献记载有两条。乾隆年间的《高平县志》载∶“羊头山有清化寺,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I21《续高僧传》中曾有北齐高僧慧远携徒至清化寺讲学的记载,可见羊头山地区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便已建寺。发展到北齐时有高僧来此讲学,这与现存造像情况相吻合。
羊头山石窟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居多,除释迦、多宝二佛龛外,开窟造像的形制、风格以及题材都较为统一。北朝龛窟多采用重形龛门,外门多为尖楣圆拱造型,龛楣内部装饰有狭长的忍冬纹样。拱楣尾部饰有回首龙头或凤鸟,下面装饰有莲台造型的方形或圆形门柱(图1),门外两侧常配有脚下踩狮子的力士像。窟内多为四角攒尖顶,三壁三龛式。龛内造像以三尊像居多,龛外多装饰有千佛小龛。由于保存原因,菩萨、弟子、力士等大部分面貌不识,只能隐约辨其身形和服装走势。正壁主尊佛像保存得相对较好,其身姿修长,多外着褒衣博带的汉式袈裟,内着袒右式僧祗支,腹部多系有小结,右侧袈裟覆于左臂,右足露出僧衣之外,结珈趺坐,三层裙摆覆于台上,悬裳座较为明显(图2)。侧壁佛像大多与正壁相似,但也有个别通肩大衣的表达(图3)。胁侍的弟子和菩萨一般以双手合十的造型出现。一些龛窟中有民间供养人的题名,表明羊头山石窟的造像应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在此处雕刻的工匠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造像规律,一般来讲,造像的模本应来自于周边的大型寺院。
北魏是少数民族执政的政权,为巩固统治,积极向汉民族靠拢,孝文帝以来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政治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风格的形成。公元486年,孝文帝始服衮冕。北朝服饰改革的大力推行在佛教造像中开始显现。通肩大衣及袒右肩的表达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汉民族的褒衣博带。同时由南朝顾恺之、陆探微引领的秀骨清像之风也迅速席卷北朝石窟。高平作为北魏时期联系两京的交通要道,开窟造像数量不少,中小型石窟较多。其中位于高平的大佛山摩崖造像在风格上最接近云冈石窟中的旱期造像,应该是受到云冈样式的直接影响 。羊头山作为早期记载中高平地区仅有寺庙的所在地,应是当时相对有名的佛教场所,但其造像风格与大佛山摩崖造像不太相似,这种秀骨清像的模式源于南朝汉族的审美。在云冈石窟中,第二期的第5、第6两窟就已经开始出现汉式服装的悬裳座,但悬裳座很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一代的石窟造像中悬裳开始逐步明显,身姿也向修长转变。三壁三龛式的洞窟形制和尖楣圆拱的龛楣造型多见于云冈三期的龛窟造像中,但龛楣内的纹饰不同。此地龛
门前两力士足下踏狮的造型在巩县石窟中多见"。可见羊头山石窟的北朝造像受平城、洛阳两地影响较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内饰忍冬纹重形龛门及柱饰的形制多出现在晋东南一代和太原周边。从遗存造像来看,晋东南地区的出现时间早于太原周边地区,所以笔者推测在北魏时期晋东南地区作为两京往来的必经之地,接收了来自两京地区不同的造像风格,当地的民间匠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孕育出新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造像模式。新的样式随当时较为有名的佛教场所向周边扩散,继而北上对太原周边造成影响。但民间造像不同于皇家,工匠的制作技术、周边大型寺院的造像风格、所用材质和当地审美等因素都可能对其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平定开河寺石窟的北齐和东魏造像中,龛门的形制有所变化,龛柱变为八角,龛内由三尊像向五尊像转变,主佛的服饰相似,但覆于座上的裙摆变短,层次减
少。身体也逐渐宽厚,显现出向隋代造像风格的过渡。
总体来看,羊头山石窟的北朝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魏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迁都后,平城和洛阳两地的联络增多,两大造像中心的样式和风格随来往人群在交通线路上留下痕迹,对沿途的中小型石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地的民间工匠在吸收两地风格后孕育出了新的元素和样式,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庆捷,李裕群,郭一峰.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J】. 考古学报,2000(1).
【2】(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李裕群,衣丽都.山西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考————“云冈模式”南传的重要例证【J】.文物,2015(3).
【4】李裕群,衣丽都山西高平石堂会石窟U.文物,2009(5).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市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