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不见得,命运的改变不在于城市
网上看到很多人在讨论“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的问题,我也有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大城市能给年轻人带来更多机会。 确实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踏入社会后,是留在偏远贫瘠的农村,还是留在蒸蒸日上的城市,不用几十年,短短五六年就可以拉开很大的差距。 比如前者每天辛辛苦苦种地种树种菜,每年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而且还有大小年的规律,很难发家致富。 而后者则面临很多比种地赚钱更多的工作机会,哪怕是跑外卖送快递,其收入也要比前者高。那么,我为什么也不天认同“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这个说法呢? 1、城市的空间不是无限的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全国80%的年轻人都涌向北上广深会怎么样?大城市恐怕会不堪重负了。 有人可能要拿东京、首尔这样的例子来说,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那样的大都市,物理空间是受限的,城市也不能无限扩张。 辐射效应随着距离的变远而减弱,一个城市盖多少高楼、学校、医院等建筑物需要科学规划,一条街道能容纳多少商家也是有数的。 按照市场供需的原则,10个人来做一份工作和100个人来做一份工作,情况当然不一样。 要知道,现在哪怕是最繁荣的城市,外卖员、网约车等工作的供应也是过剩的。
2、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
年轻人喜欢城市,除了机会多之外,还是因为城市的便利化,以及人际关系容易简单化,大家都有注意彼此的边界,不像农村、县城有那么多人情世事。 但在城市要想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是非常难的,很多年轻人在奋斗了十多年后仍然不得不黯然离开,他们赚钱的速度一般都跟不上城市生活成本上涨的速度。 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医疗、娱乐、文艺等方面,城市的优势都很大,毕竟是资源汇集之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丰富,不过一切的背后都需要付出成本——多少年轻人每个月工资的一多半都要用在房租、吃饭等生活消费上。 你在农村晚上饿了只能吃点剩饭,而在城市可以用手机叫外卖,两者的花费自然是不一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年轻人也是城市的“资源”,在城市熬几年后,能够买房定居下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回老家,或继续漂泊。对这些人而言,人生百分之九十的问题都只能靠钱来解决,而赚钱、存钱又太难了。
3、农村、县城和小城市也不是没有机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面临更多投身于虚拟世界的趋势。网络、软件、AI等技术的存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抹平物理空间的差异性。 比如一个程序员是在城市写代码还是在农村写代码,工作成果有什么差异吗?说不定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农村里成果更好。 历史证明东部沿海是财富聚集之地,可在中西部内陆地区,也照样商机无限。比如贵州村超火出圈,就证明了在农村也能赚钱,偏远的地方反而是独特的优势。 县城确实存在家族化、熟人社会的问题,但县城的消费力也是实实在在的,大城市里流行的商品在县城一样受欢迎。 事实上,财富从来不是人生的目的,快乐才是唯一的宗旨。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一个人只要可以活得有质量,心安理得,那就是成功。
4、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不见得,命运的改变不在于城市
巴菲特说自己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父母家庭确实对一个人的性格、基因和命运起到巨大的作用。 把选择城市当成“二次投胎”,不是绝对没道理,而是有点偏颇了。众所周知,巴菲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出生地奥马哈,“我曾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拥挤的交通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可以搭乘飞机花3小时飞到纽约和洛杉矶享受大城市的繁华,但我无法忍受住在那儿。” 奥马哈人口不多,还没我们这边一个县城的人多,但这也没成为巴菲特成功的妨碍。 实际上,年轻人命运的改变在于“选择”,而非“城市”,你选择信奉什么道理,你选择什么样的伴侣(这可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你选择什么工作……这都比选择城市重要。 城市不过是外在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确实作用很大,但命运的改变主要还是靠个人的思想,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