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耶鲁,选择哈佛,四年,曲折的申请路

背景介绍:
本科:生命科学
GPA:86.43
TOFEL:109
GRE:157+168+3.5
申请专业:biostatistics, computational biology, epidemiology
录取结果:Harvard CBQG; UW biostats MS(thesis); UPenn biostats MS; JHU epidemiology MHS; Yale biostats MS; UNC biostats MS;
回望整个申请季,我的经历也算是有几分曲折:从大一开始准备神经科学方向的申请,最后在大三下学期转向生物统计;从湿实验转向数据分析。虽然这个转变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是申请季里我时常怀疑这个看似一拍脑袋的决定正确与否:抛弃两年的准备,追求仅仅接触了几个月的生物统计,我到底能拿到怎样的结果呢?所幸最后的事实证明了我:不仅是最后这几个月的冲刺,也是从大一开始的厚积薄发。
专业背景:
申请方向:我本科是生命科学方向,学院本身出国氛围就很浓厚,因此我从很早就开始向这方面准备。同时,我很幸运能在大一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对神经科学领域的独特兴趣,因此从大一暑假开始我就进入神经领域的实验室。从大一暑假到大三下学期的前半段,我辗转了几个不同的实验室,做了很长时间的湿实验工作。尽管如此,我对自己的准备却一直感到忐忑不安:我所接触的实验方法普遍比较基础,对于电生理或者更具竞争力的技术不甚了解;论文产出也不算突出;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湿实验中,我逐渐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感到疲惫和迷茫。
之所以想要转向生物统计领域,一方面是在大三下学期我选了几门数据分析和生物统计方面的课程,由此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比对做实验的兴趣要更强烈;另一方面,我对读博持观望态度,考虑到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生物统计的硕士项目显然更合适。
实际上,研究型硕士的申请和博士的申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得益于此,我之前针对神经科学方向的准备很大程度上也不算是浪费。
课程和GPA:生物统计的课程要求主要在统计而非生物上。因此,拥有扎实的数学背景比上一些生物专业课要更重要。最基础的要求是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和一门统计学课程。我的本科项目比较重视数理基础,因此我上过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完全可以满足各个生统项目的要求。虽说如此,如果我能回到大一或者大二的时候,我会更重视数学基础课,并且多修几门生物统计或者统计方面的课程。生统项目对绩点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我觉得比起单纯追求绩点而去刷水课,在保证GPA还算可以的情况下多学几门硬核课程会更有助于个人衡量未来想要从事的领域和方向。
英语成绩
很多生统项目可以不提交GRE成绩,这一点挺适合不得不在最后冲刺阶段准备英语成绩的同学。我的GRE成绩是大二考出来的,因此在这方面就没有太多顾虑。至于托福,我个人觉得博士申请对托福的要求没有特别高,但是因为我生统硕士申请的准备不算特别充分,为了提高竞争力我又在大四上学期去刷分了。算起来大学四年,考托福这件事陪伴我了三年,我的建议是能尽早考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托福分数就尽早去做,不要一直对分数模棱两可,否则留到申请季的时候想继续刷分压力会很大。
科研和推荐信
研究型硕士和博士的申请要求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prefer有明确的科研产出。有publication当然好,尤其是对于比较早进入生物统计领域研究的本科生,更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至于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产出但是不是在生统领域,就需要仔细梳理自己的contribution,挑出其中定量的部分展开落实到文书上。从我准备转专业的时间节点来看,科研经历只剩下暑期科研和毕设是可以操作的。万幸的是生物统计的科研很好的一点在于可以远程进行,于是我得以在国内外做了两段生统相关的科研并且都拿到了推荐信,这大概是我的经历中最有说服力的点。另外,正如上文所讲,统计>生物,因此如果有其他和数学建模、数据科学有关的经历也是很加分的,不一定要拘泥于解决生物问题上。
推荐信的准备可以在申请季前就规划好,一来是给导师留出的时间充裕,二来是能合理规划,从多方面体现出申请人在这个领域以及做科研上的能力和特质。我的三位推荐人都算是我的科研导师,其中一位是我在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老板,因为我在这个实验室做的时间有一年多,所以他对我比较了解。虽然这封推荐信中大概率不会有和生物统计相关的描述,但对我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素养应该是有不错的体现。另外两封推荐信的导师分别是我在本校的任课兼暑研导师,以及我的毕业设计海外老板。这两位在生物统计领域都是大牛,因此虽然大三暑假到申请结束的这段日子特别繁忙,在科研和推荐信这方面总算是拿到了我最大努力下的成果。当然,如果能尽早准备科研的话千万不要像我这样拖到大四,毕竟科研也是要看运气的,如果开始的几个月没产出,最后的推荐信就很难保证了。
考虑到本人的时间线,虽说我对自己的申请结果很满意,但还是感觉到我的感知依旧集中在神经科学或者神经科学和生物统计的交叉领域,对其他的生统研究方法和领域并不能算得上熟悉。因此,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我还是觉得能尽早敲定一个想深入研究的方向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在大二、大三或者更早的时候感觉到对现在的研究不那么感兴趣了,那就赶快分析原因,不要顾及沉没成本,尽早做出决策,这样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表现。
文书和申请材料
当我决定从神经科学转向生物统计时,我也提前构想好,尽可能保持我的选课和科研选题聚集在神经科学相关生物问题的解决上:一方面是兴趣所在,背景知识比较充分,上手快,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申请材料中体现出更好的连贯性和转变背后的逻辑。这样一来,我的神经科学背景甚至变成了我申请中的一个亮点。至于要怎么表达出自己的申请逻辑和亮点,就需要和世毕盟的mentor一起多讨论,多动笔,才能拿到让自己满意的文书。
关于世毕盟
回顾我的申请,可以说战线拉得很长又很密集:我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准备留学,再到大三6月份的时候决定转方向,之后7、8月搞定暑研,找好毕设的海外导师,10月底考出满意的托福分数,11月10号敲定推荐信和科研经历,最后20天写文书,开网申、提交材料、递送成绩单,紧锣密鼓的忙碌到最后一刻。从转方向开始,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世毕盟的mentor和老师会和我一起讨论出需要补充的经历和技能,帮助我对之后的准备工作做出合理规划;deadline之前,每当我因为文书写作、科研、托福等等各种事情而感到焦虑的时候,学长和老师总能给我中肯的建议和帮助,让我重新冷静下来,有条不紊的继续手头的任务。从大二加入世毕盟,幸好有老师和前后两位mentor的指导,督促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大三的关键时刻平稳地完成转变,于申请季的最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再次对世毕盟的老师们和mentor们表示感谢。希望我的申请经历能够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收获理想的offer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