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贴膜和讲道理
2年前,我的手机贴膜都是自己贴的,不能说很好,但起码一次到位,里面不留空气。
无他,熟手。
记得那个时候,是因为想尝试防窥膜的效果(我天生爱尝试,体验和折腾)。
但不知为何,贴了几次的防窥膜寿命都不长,一般只有3-4个月左右(手机不摔,也很少碰撞)。
放进裤袋是完整无缺,几分钟后掏出来就发现某个角落已经“花屏”。
一开始以为是自己不注意,来回数次,发现大概率是膜的问题。
这个尝试过程的副产品,倒是培养了自己的贴膜“手艺”。
最近再贴,发现手疏了,虽然最后效果还是好的,就是过程中犹犹豫豫,举棋不定。
想起以前长辈们不断告诉我的一个道理:不进则退。
我相信所有小孩子都能想象和理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画面,但要说这句话必须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和自己的生活,我倒是不同意。
就如你要当时的我表达对这句有多深刻的理解,不好意思,臣妾做不到。
因为当时的我,没有足够且能和这句话产生碰撞的经历。
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体会道理的细节。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带来的教训和经验,才是真实和具体的,也只有具体的事,才能教会人“道理”。

因此,唯有亲自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对“你个人”来说,什么是“进”的定义,什么是“退”的范畴。
也只有明确了“进”和“退”的边界,并且体验过当中的落差,才算对“不进则退”有自己的理解。
比如,孔子被尊称为万世之师,它的表达能力,它的举例能力,它的教学能力,在那个年代肯定是顶流,是No.1。可是,他门徒3千(可能不止),最终能记载流下来的,数得出名堂的,也就20-30人。
因为同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撒出去,不同人的故事是不同的。
因此,你想通过“说教”的方式“教会”其他人,我对此是悲观的态度。
这又不是像打游戏里面那样点天赋,按流程到一定环节就能自动获取点数,然后点击“鼠标”几下,就能解锁大家要求具备的天赋技能。
别说教人,教自己都很难。
人要调整自己,要教会自己,如果没有什么痛彻心扉的经历或者充满内驱力的因素,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判断,计划,落实,反馈,调整”和一段时间,才可能搞得掂。
一段时间,因人而异。
有时候,一段时间,可能就是一辈子。
我如果连教自己都磕磕碰碰,却妄想通过“嘴遁”就能让对面折服,里面必定有诈!
一离开诸葛亮,马谡就放飞自我自把自为不听人劝,最后没当成英雄变成了被宰的狗熊。
讲道理,可以作为教育方式之一,但指望讲道理能改变他人,就是对自我能力的无知。
但,因材施教,却是硬道理。
不过,有没有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和对事情有充分了解的前提,才是最重要的。可是,这个前提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人,都习惯高估自己,低估对方,再勾兑点运气。
要做好说教,先要做好倾听,才可能选择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结合对方经历,让对方听得懂,让对方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产生思考,才是关键。
核心,不在对方有自我反省能力,而是说教的人有这个知识面。
这里面的最高要求,是先要求自己。
最后,詹姆斯已经不能像当年的他一样保持满场飞的状态了。
认老,退位让贤,才是正确的夺冠选择。
未来的湖人,是里夫斯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