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过去河南清明节的“插柳”风俗

2022-04-03 22:08 作者:宝丰非遗  | 我要投稿

作者:郭敬伟,河南省宝丰县人。

        又是一年春来到,想起春天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清明节,我不由想起小时候老家清明插柳的风俗。

        老家的村庄位于沙河之滨。距离村庄最近处还有一条小河,在村西和村南缓缓流过,是沙河的一条小支流。长大后,才知道这条小河也有名字,叫做金鸭河。老村的四周,在旧社会,是土石筑成的寨墙,类似于古代城市的城墙。寨墙外面,是一两丈宽的寨壕,里面常年蓄满了水,类似于古代的护城河。解放后,寨墙失去了它的防护作用,渐渐地化为乌有,但寨壕还在。所以,老家不缺水,一年四季都是润粘粘的。家乡的人,清秀聪慧;庄稼,旱涝保收;树木,高大秀美: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在这样的环境中,柳树自然极易生长。而每年清明节时,柳树几乎成了主角。

        记得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下午,就有很多小孩子们爬上柳树,去折断一些柳枝,或制作成哨子,吹起来,或编成帽子,戴起来。试想那热闹的场面: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吹着柳笛,戴着柳帽,穿梭在大街小巷,加上牛哞羊咩,鸡唱鸭和鹅展翅,好一幅清新淡美的农家闹春图。更重要的是,拿回家一些柳枝,准备一下,次日早上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插在窗户上。当然,也有人在清明节当天一大早起床去折柳枝的,还会捋柳叶或簸箕柳(一种杨柳科植物,是编制簸箕、柳斗等农用家什的原材料)的嫩叶,晾干当作茶叶泡茶喝,且美其名曰:柳叶茶。所以,到了清明节,人们与“柳”分不开。随便到街上走走,顺便去串个门,门楣上、窗户上都摇曳着枝青叶翠的柳枝,别有一番风味。

        长大后,上学、工作,清明节几乎没有在老家呆过。去年的清明节,放了假,我回到老家,一方面慎终追远,怀念先人;另一方面,也想感受一下儿时过清明的热闹劲儿。但是,时过境迁,儿时的热闹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插柳只保留在个别执拗老人的家庭中,甚至有的年轻人竟然把插柳当作了落后的象征。这也难怪,时代在发展,过去住房是土墙,门楣旁随便就能找个缝隙、小窟窿,插柳很容易;现在,砖墙而且还用混凝土浇铸,哪有插柳的缝隙?问起一些乡亲,他们笑着说:“现在,不兴插柳枝了。”但我,却感到一丝怅然。好在我年逾古稀的老父亲还在坚持着传统,从邻家大门口的柳树上折了一把柳枝,恭恭敬敬地插在我家的大门上方和窗台上方。

        节后,上班了,问及一些同事他们家乡是否有清明插柳的风俗。大多数答曰:没有。看来,我们老家清明插柳是保存了古代的传统。在古人观念中,柳树有着神奇的力量。唐人认为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也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怪不得家乡的老人们说:“清明插上柳枝,蝎子不蜇的。”

        潮汕人家在清明日有插戴柳枝的祛邪保健习俗,民间流传有插柳、戴柳、簪柳、赠柳的风情。民谚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和“插柳挂青,福降千家”之说。潮汕地区栽培柳树和以柳入药的历史悠久,中医常见鲜垂柳叶煎水,用于小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的透发药,疗效甚佳。

        清明插柳戴柳的来源。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第二种说法是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能,清明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除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民俗活动,但遗憾的是,插柳、荡秋千等风俗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和问津。在家乡,插柳戴柳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渐行渐远。我不由感到一阵阵遗憾。虽然折断树枝有损树木的成长发育,但柳树生命力极强,对成长也造不成多少危害。另外,在我的感觉中,清明节才算是最富春意的传统节日。因为春节虽名为“春节”,但正在数九寒天,即使过了立春,也鲜见自然界春天的气息。只有清明节到来时,春暖花开,春鸟啁啾,到处春潮涌动,洋溢着浓浓的春意。但愿我们把清明节丰富的内涵传承下去,使我们自己的节日承载我们民族更多的记忆。

原文标题:《清明,柳枝青青插门头》,为作者十余年前的旧作。

谈谈过去河南清明节的“插柳”风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