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睡眠状况是心理问题的警报器
一失眠就吃安眠药?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重病情。
其实,失眠不能算是精神科的特殊病种,是跨学科的,精神科医生主要从焦虑和抑郁的角度来“破解”失眠。
我们设立“睡眠障碍区”,除了临床上的考虑,还有更多的“社会学”方面的考量。
原因 1:不知道失眠需要来医院看“心理科”
大多数情况下,失眠都是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
我们的病人在外面兜了一圈没解决问题再到我们这里来。通常失眠的人都希望掩饰或者否认自己在精神状态上的问题。
其实,只要你愿意信任医生,失眠最好是让精神科医生先来看一下最好。
原因 2:害怕暴露或本身已有“心理问题”
以前心理医生往往都做过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在精神卫生法出台前我们医院还有出诊服务,就是有些不愿来医院看病的精神病患者家属会来医院申请医生出诊。
所以医生往往会“冒充”是家属的朋友去患者家里,其实去给病人偷偷摸摸的“看病”。现在当然不允许违背患者本人意愿去“强行”看病了。
更多的时候是医生的亲朋好友,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意来医院,希望约在其它场合聊天看病。
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经历压力或者变故,失眠就是一种最高发的临床症状。
这样的情况一旦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心理问题,自己也能意识到,很希望得到专业的帮助,但又因为“人言可畏”,害怕别人认为自己“精神了出问题”,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更进一步的困扰。
所以大家觉得在医院之外的场所和医生交流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于是大量的“心理工作室”应运而生,当然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原因 3: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没有信任
我们门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看失眠的患者,专业诊断上来说就是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引起的,但是医生如果直接把问题告诉他,很容易引起强烈的排斥和反弹。
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就是失眠,没有情绪问题,所以也排斥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如果只是给他们开具安眠药,而不针对情绪进行治疗的话,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重病情。
所以碰到这样的患者,我有时候不急于给患者下一个他不愿意接受的诊断,通常是从解决失眠入手,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用抗抑郁药治疗失眠。
不给他们下诊断,只是针对失眠治疗,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是可以接受的,慢慢地等患者的问题解决了之后,他们会和我建立起信任关系,在有稳定的医患关系建立后再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
其实治疗并不难的,难在治疗关系的真正建立。
这种治疗模式经常让我想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医术高超,但是建立医患关系却不得法,他有三次机会可以让蔡桓公接受治疗,但是最终蔡桓公却死了。
如果是用我的方法,我会说:大王,我现在新研究出一个药方,可以延年益寿,蔡桓公听了肯定愿意去尝试,这样岂不是救人一命了吗?
患者始终是患者,专业上他们是无知的,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患者被自己的无知害了。
这个时候,睡眠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让这些有其他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够没有障碍地来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