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医学史习题

2022-11-05 17:27 作者:王四岁带你尝遍天下  | 我要投稿

宋代医学教育

1.从年限上来看,大1的学生,应该在三舍中的外舍
2.在宋代医学教育的分科中,哪一个相当于内科大方脉

3.宋代医学教育的分科中口齿、咽喉、眼、耳科包含在哪一科中 针科

4.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开始于(南北朝 )时期,(隋朝 )时期趋于完善。

宋医事制度

1. 唐代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太医署 )

宋代的医学教育机构 是(太医局 )

2.宋代教育采取(三舍法 ),主要特点是分级教学。
3.天圣年间,翰林医官(王惟一 )设计铸成针灸铜人,后称“天圣铜人。
4.隋唐时期设有( 太医署),兼具行政、教学、医疗的功 能。而到了宋代,在太常寺下分设(太医局 )和(翰林医官院 )。
5.为宫廷人员治疗疗养而设—保寿粹和馆
收留因贫困而无力诊疗的患者—安济坊
收养老疾孤寡者—福田院
收养遗弃幼婴— 慈幼局

儿科鼻祖—钱乙

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成书于隋唐时期的《颅囟经》。
2.至宋代,太医局专设儿科,称( 小方脉)
3.钱乙的学生间孝忠,根据老师40年积累的临床 经验和理论知识,加以整理总结而成《小儿药证直诀》。

4.《小儿药证直诀》系统总结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生理上,着重指出小儿处于生长发 育的状态,"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 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 )" "(易寒易热 )"

5.钱乙的籍贯是(山东东平 )。
          针灸图经与针灸铜人
1. 西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部针灸学

2. 专著宋仁宗命尚药奉御(王惟一)等人,整理前人有关针灸的文献,考订经络和腧穴,于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负图经》。

3.天圣铜人不仅可以作为教具,使“观者烂然而有 第,疑者涣然而冰释",还可以应用于( 医学考试)

6.7宋慈与《洗冤集录》

1.五代时,(和凝)父子著《疑狱集一书,载有许多验尸辨伪的生动案例,是现存最早法医方面的著作。
2.宋代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法医学专著为(宋慈 )的《洗冤集录》。

3.宋慈强调实际求真,为检验官作出了严格的要求:(1234)
1.亲自、迅速前往,即时检验
2.不可厌恶尸气、高坐远离
3凡验妇人,不可羞惭
4.验尸要抬到“光明平稳处”
1.宋初设立(医官局)专职医药行政,1082年改称翰林医官院
2.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据《内经》《难经》及《伤寒论》本身条文,以经解经,是注释《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3.《圣济总录》 是北宋政和年间,由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搜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产生的一部大规模方书,载坊近2万首。

4.(张元素所著《珍珠囊》是金元时期的本草名著,对药物归经和脏腑标本用药式的讨论,为后世所遵循。
5.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 )撰 《饮膳正要》 ,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著。
6.南宋(陈言/陈无择 )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的基础上,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7.按照《三因极_病证方论》的三因分类,(怒、喜 ) 是内因,( 风邪、寒邪、暑邪)是外因, ( 溺水、毒蛇咬伤)是不内外因。
8.创制33副脉象图、以图示脉的医家南宋的(施发),著作为《察病指南》。

9.刘防撰写的《幼幼新书》,记载了虎口三关指纹检测法,至今广泛应用于儿科诊断。
10.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这称十四经,是指十二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的()脉和()脉。
11.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是针对(肺痨 )病的专书,记载了10首良方。
12《十产论》一书中的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13. 传世名方“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医家(钱乙 )创制的。
14.《四库全书总目》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 门户分于(金元 )。
15.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 火热论,火热), 强调火热在致病 中的重要性,被后世称为“(寒凉 )派"。
16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著名医家是张元素
17.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是( 张元素),河间学派的创始人是 (刘完素 )。
18.张从正的代表作是儒门事亲,被称为"(攻邪 )派"。
19. 李杲承袭了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在脏腑中注重 (脾胃;补益脾胃),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20.朱震亨恭候门前三月之久,拜(罗知悌)为师,成为医史.上一段佳话。
21.注重伤寒阴证研究的元代医家是( 王好古), 属于( 易水)学派。
22.以下医家中,(张元素、王好古 )是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刘完素、张从正、罗知悌、朱震亨)是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

 

医药的起源

1.众多的(考古发掘 )研究成果与古籍记载的远古时代的 (神话传说),从不同方面再现了我们的先民探索、适应大自然的历程。
2.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圣人是(燧人氏),另一说法是上古 时期南方有-火神(祝融)。

3. 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的不 同,北方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形式,以西安(半坡村)遗址为代 表;南方则是在木桩上搭建(干栏 )式房屋,考古发 掘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
4.火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食习惯,还为一些原 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热熨 ) (灸治法/负法/灸治/灸 )和汤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5. ( 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
6.由杂婚到(血缘群婚 )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繁衍。

7.关于药物的起源,历史上流传着各种传说。如(伏義氏/伏羲 )"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神农氏/炎帝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砭石(针)
1.读《素问:异法方宜论》(见拓展阅读材料),在《异法方宜论》 中,以下哪些 是“砭石从东方来”的依据?  abcd
A.当地的人好食鱼

B.当地的人嗜咸
C.好发痈疡
D.适宜用砭石切开治疗
2. 为什么说砭石发源于山东一带,以下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论点?
A.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土"扁鹊形象汉画像石

B.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砭石
C.龙山文化出土的砭石
D.山东嘉祥出土"扁鹊”形象汉画像石  abcd
3.我国发现最早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

4.阅读《素问:异法方宜论》后填空: (砭石;砭石者 )从东方来,(毒药;毒药者 )从西方来,(微针;微针者 )从南方来,(灸炳;灸炳者)从北方来,(导引按跷/导引按踽/导引按跷/导引按踽者)从中央来。
                          3.4寻医甲骨(上) 
1.光绪二十四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 疟疾)病,在中药(龙骨 )上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2.甲骨文在商代的作用是(占卜 )。

3.甲骨文的第一部出版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4.现在搜集到的殷墟出土的甲骨,约有(16)万片,其中涉及病名的有(323)片。
5.以下哪些是甲骨文中对流行病的记载?
A.疾年B.雨疾C.降疾
6.甲骨文开始用单字为身体部位命名,其中()字是唯一的内脏器官名称,也是最早对脏腑的记载。

7.甲骨文中所载的疾病名称有20多种。最常见的表述方式为“广"加上(疾病部位)。
8.甲骨文中的(蛊)和()两字,不仅反映了疾病的特点,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病因的认识。
         夏商周的药物知识积累
1.《山海经》中的“服"指的是(煎煮以后吃)。
 《山海经》中的“食指的是(直接吃) 
2.《尚书》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指的是: 药物的毒副作用
3.《山海经》中记载了哪些药物外用法? 佩带、沐浴、坐卧、涂抹
4. 现存旁涉药物最早的书籍是《诗经

在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

1.甲骨文”广自”指的是以下哪个部位的疾病? (鼻子)
2.《礼记》记载的“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说明(气候异常变化), 是引起疾病流行的原因。
3. 《左传》记载了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提出”六气"致病说,对后世病因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医和的“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
4.(甲骨卜辞/甲骨文 )对疾病认识的记载,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

5. ()字是甲骨文中所见的唯的脏器名称
6.夏商周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左传》 “病入膏育”的典故中,称这种病“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其中,“攻”指的是(灸法),“达”指的是(针法)

7. 中医学对于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与古代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其中,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诗经》 ;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
8.最早在甲骨文中可见对病因的认识,如( )字表示腹中有虫,() 字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引
9. 汤液是由多种药物混合后应用于医疗,传说是由商代(伊尹)创制
10.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四种,其中“掌养万民之疾病"的是(疾医;疾 ),“掌疗兽病,疗兽疡"的是(兽医;曾)。.
11. 《周礼》记载: "(医师)掌医药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总管医药行政,下又设(士)、(府)、 (史)、(徒)等专职人员,各司其职。
12.《周礼天官》记载有四时多发病: "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 冬时有(嗽)

马王堆汉墓与医学.
1.(足臂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著作。
2.现存最早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
3.现存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图是(导引图)。

4.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引书),可与马王堆的《导引图》相参看。
5.成都官山汉墓出土医书中有“敝昔"二字专家推断指的医家(扁鹊 )

4.6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

2.《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3.阴阳最早见于《周易
4.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5.首次将阴阳五行结合起来的是阴阳家(邹衍)。
6.首次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系统地引入医学领域的是《黄帝内经》。
          难经
1.以下哪些是《难经》首先提出的?

诊脉独取寸口  命门说
2.《难经》是用问、答的体例写成,共( 81)个问题。"难”即"问难"之义。

3.《难经》至二十二难,首先论述的是()方面的问题。
4.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内经)、(难经/黄帝八十难经/八十难经) (神农本草经/本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1.《神农本草经》中“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是下品)
2.以下哪些药物学理论是《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的。

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 四气五味

3.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4.《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5.《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类法是(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分类, 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

伤寒杂病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张仲景/张机), 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后分为两部分,即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寒论/伤寒》与《金匮要略/金匮》。

3.《伤寒论》以(六经)辦伤寒,《金匮要略》 以(脏腑/藏府)辨杂病,故称张仲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张仲景的方子因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人重视,被誉为(经方)。

5.最早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将病因划分为三大类的著作是《金匮要略》,对病因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仓公诊籍
1.淳于意的事迹被记载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
2.淳于意与"二十四孝"中的“(缇萦救父 )”故事有关。
3.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是淳于意的《诊籍》,记载了(25)则医案。
4.淳于意先拜在淄川唐里公孙光门下,后师从(公乘阳庆),传授给他黄帝、扁鹊的脉书,并教给他望诊、决死生之法。

王冰注《素问》(全元起、 杨上善)

1.现知最早注《素问》的是齐梁间(全元起)所撰的《内经训解》(又名《素问训解》)。

2.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是隋唐时期医家(杨上善)所作《黄帝内经太素

3.唐代注释《素问》影响最大的是(王冰)的《注黄帝素问》24

4. 王冰对《素问》篇卷次序重新编次,调整后有关(养生)的内容置于卷首。

5.王冰补入七篇大论,是关于(运气/五运六气)学说的内容

5.3王叔和与《脉经》

1. (王叔和)所作的《脉经》是现存对脉学的第一次全面总结。

2.除脉学外,王叔和的另-贡献是首次搜集整理编次了《伤寒论/伤寒》。

3.王叔和的里籍是(山东高平)

4. 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著作是《难经》,确立“寸口脉法”的医家是(王叔和)。

5.王叔和归纳了脉象( 24)种,规范了脉象名称。

孙思邈与《千金方》

1.孙思邈的两部著作分别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2. 孙思邈的著作之所以叫“千金”,是因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3. 孙思邈对医德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

4. 孙思邈在针灸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增加了(经外奇穴/奇穴)和(阿是穴)。

5.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6. 长幼妍嗤,(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5.5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1.皇甫谧撰写《针灸甲乙经》参考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

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3. 《针灸甲乙经》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双穴(300)个,单穴(49)个。

4.《针灸甲乙经》抽出分部划线排列穴位的方法,将人体的穴位排列出(35)条路线

5.6葛洪与《肘后方》

1.葛洪先著成《玉函方》100卷,后将其中救急救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后编成《肘后救卒方

2.葛洪对天花症状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书中将天花称为(虏疮)。

3.因《肘后方》是为救急而作,所以书中选方务求简单,用药亦多易得、廉价之品,具备(简)、(便)、(廉)、(验)四个字的特点

4. 201 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肘后救卒方)的研究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肘后方》 记载的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经验为其研究提供了线索和思

5.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女灸家。

5.8药物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 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著作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3.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是 《(雷公炮炙论)》,作者是(雷教)。

 

4. 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是《(周易参同契)》。

5.《本草经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_上增加了365种药,编撰而成的。

6.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

1.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2.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 。

3.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4.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5.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脉经》,作者是(王叔和)山东( 高平)人。

6.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医家是(扁鹊), 被司马迁誉为"( 方者宗)"。

7. 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是《(诸病源候论)》,是由(巢元方 )主持编撰的。

8. 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的是《(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

9. 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是《(难经 )》。

10.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是( 刘涓子鬼遗方),作者是(龚庆宣 )。

11.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作者是(蔺道人)。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学专著是唐代的《经效产宝)》,作者是(昝殷 )

13.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是《( 颅囟经)》。

14.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 )》。

1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作者是(皇甫谧)

16.孙思邈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体现医德的篇章是"大医精诚)”。


中国医学史习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