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供护理学使用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居处
巢居 穴居 半地穴式房屋
地面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二、衣着
原始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裸身生活;
后来气候变冷,将树皮或者兽皮覆盖在身上,进入半裸身阶段;
火①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② 火的使用使人类的饮食结构由“生食向熟食”转化;
③ 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
④ 为某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和灸治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活动,起源于原始舞蹈
植物药的发现是经过人类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
动物药的发现与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以及人工用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矿物药的发现,是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而相继摸索总结出来的
针法“砭,以石刺病也”—《说文解字》
灸法是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烘火取暖到灸法
外治法·止血法 按摩法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一、对疾病的认识 甲骨文
病名“疾” +人体不同部位“贞子疾首”
“贞王其疾目”疾首、疾目、疾自、疾止、疾子、疾育
对流行病的记载 疾年 雨疾 降疾
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 《山海经》其中固定病名的就 有23种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周礼》载四时多发病。诊断学思想 《周礼》——”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对药物最早的分类 《诗经》——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 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 《山海经》——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 载药126 大多一药治一病
酒的药用:“酒为百药之长” 《汉书》
1 .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2 .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3 .制作药酒
西周医学分科:食、疾、疡、兽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足臂十一脉灸经》 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
马王堆汉墓医书出土意义
弥补了春秋至战国时期医学史的空白
表明早期中医学的发展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
表明早期中医学的养生学经验较治疗医学的发展更加成熟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东汉张仲景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最早提出“奇经八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针法的补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上品 中品 下品
概括记述中药学基本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齐梁间 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王冰《注黄帝素问》影响较大 调整了原书的篇卷次序
内容上补亡续断,补入运气七篇
《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离散
魏晋 王叔和首次对其搜集、整理、编次
唐 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整理《伤寒论》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首创方、证、治结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
本书明确寸关尺的位置及与脏腑相对应,归纳二十四种脉象,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传染病起自乖戾之气,寄生虫病: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
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方》—百科全书。
葛洪与《肘后救卒方》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的认识,“以毒攻毒”防治疾病, 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外台秘要》(1)、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2)、搜索、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创造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总结了诸病通用药,列举了八十多种疾病的通用药,什么病用什么药,开了按药物功用进行分类的先河。整理医书的态度严谨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辨脓讲辨证论治
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统论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动静结合,椅背复位法,载方40余首妇产科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
儿科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学说,首次记载了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隋唐—太医署—世界上比较早的医学校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
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太医局)分立
行政单位--翰林医官院
定有几十种医官衔—大夫、郎中 考核
开设国家药局 太平惠民局 作用:
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若干制度:轮班制
陈旧过时的药物废弃 水患痢疾施药
宋 太医局 三舍法 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
1057年 校正医书 对《伤寒论》的研究: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注解、整理和补充
1061年 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1082-1108年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共32卷,载药1558种 -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 忽思慧 《饮膳正要》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专书。
陈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致病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施发《察病指南》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创制33种脉象图。
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以《敖氏验舌法》为基础,绘36种舌象图谱,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 。
杨子建《十产论》: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小儿药证直决》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柔润”
创儿科专用方剂。
宋慈1247年《洗冤集录》5卷法医学专著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两大医学流派: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刘完素
火热论
张从正
攻邪论
李杲——脾胃论 代表著作:《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精气构成
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治疗: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补土派”
朱震亨——相火论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
本草纲目
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书中收载药物共计1892种。增补了《证类本草》中未收载的374种新药。药后附方1万余首,附图近千幅。
开创了明清两代研究本草学的高潮。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
书中按照“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
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本草纲目》将明代本草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者。
《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
(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叶贵《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薛雪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代表作《湿热条辨》
既感受湿邪,又感受暑热之邪侵犯途径:一,有少数病人邪气是从皮毛侵入;二,大多数患者,邪气是从口鼻而入;三,侵犯膜原。
吴瑭代表作《温病条辨》将温病分为九种,创温病的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辨证。
人痘 有效预防天花,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一体堂宅仁医会
最早的中医杂志 吴医汇讲
内科学的发展 温补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
反温补派—徐大椿、陈修园
最早的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
最早的梅毒病专书【霉疮秘录》
明·吴崑《医方考》开明清方论专著之先河
清·汪昂《医方集解》成为中医方剂学专著定型规范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