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成导弹的谷山大炮,要射程不要精度,用二战思路设计
二战时德国研制了K18型远程重炮,为了获得威力和射程上的优势,德国设计师采用了其擅长的拼接炮管,让170毫米级的火炮具有了大约30千米的射程,这在二战时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二战后,火炮在技术上的发展让射程不断增加,在6、70年代,常规的重型榴弹炮基本都具备30千米左右的最大射程,已经很少有火炮选择拼接炮管这种模式,不过仍有例外,朝鲜的谷山大炮就是其中一款。

研制谷山大炮的初衷并不复杂,就是朝鲜希望拥有一种经济、可靠的武器,能威胁到汉城,谁让这座重要的城市距离边界线这么近呢,这让火炮攻击成为可能。也正是如此,谷山大炮实际上发挥的是战术导弹的作用,成为了一种战略威慑性武器,而不是常规火炮的战术性武器。
其实当时朝鲜缺乏这类重型火炮的研制技术基础,甚至没有可以完成超长炮管加工的车床,为了保证火炮的性能,设计师模仿了二战德国的拼接式火炮,他们将170毫米口径炮管与180毫米口径炮管拼接起来,使用180毫米口径火炮的药室进行发射,这样就能提升炮管倍径,加大发射药容积。

为了适应这种口径上的差异,170毫米口径的炮弹被套上一层铜带,在通过180毫米口径的炮管时能做到可靠的气密性,而弹药抵达170毫米口径的炮管时,则会因为挤压导致铜带变形进入膛线内,炮弹就能顺利出膛了。
不过这种设计只是解决了弹药射程上的问题,因为弹药需要面对不同膛线的炮管,加上弹带挤压等原因,弹药出膛后实际上得不到可靠的飞行姿态,精度变得较差。好在它们对付的是大型城市目标,并且是集群作战,这种精度上的问题倒也无所谓了,并且170毫米级的弹药威力也相当可观。

在这种技术组合之下,该炮达到了43千米的最大射程,已经能够从边境部署阵位威胁到汉城的部分地区。
只是这种大炮尺寸非常大,重量也不轻,朝鲜没有可以拖曳行军的国产卡车,最后将火炮安装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盘上(也有说法是T-54中型坦克),火炮采用开放式战斗部,因为火炮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因此炮组和弹药都需要搭乘额外的车辆行军。

火炮缺乏自动设备,操作起来很繁琐笨重,这方面和二战时的水平差不多,火炮进入战斗阵地并展开部署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撤离时间也差不多。人工装填170毫米的炮弹是一件辛苦活,谷山大炮5分钟内最多只能完成两次发射准备。
因为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谷山地区,所以该炮得到了M1978谷山大炮的名称,当时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汉城的老百姓吓得够呛。朝鲜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之后对火炮进行了升级,并且研制了火箭增程弹,让火炮最大射程达到了60千米,成为真正的威慑性武器。

其实作为一种特种武器,谷山大炮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确实发挥了战术导弹的功能,韩国曾一度想要更换首都,不过这种做法只会让外界认为他们害怕谷山大炮,反而助长其气焰,况且汉城这么大一座城市,总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废弃。

谷山大炮的麦城就是两伊战争,伊朗购买了这些火炮后设想与对手展开炮战,在对手的攻击极限外进行战斗,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方面是战线随时变动,谷山大炮的阵地设置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是该炮射程太大,它需要完善的侦察、观测体系支持它作战,否则只能“放空炮”,就算如此,火炮的精度太差,弹着点散布大,也无法对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因此它在朝鲜手中是神器,到伊朗军手中就成了看似威武实则鸡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