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的一生如何开展?||成人心理学

2020-01-05 20:5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人生全程发展的理解

人生全程发展研究个体行为因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历程。发展指行为的改变(behavior change),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有发展性,如因周遭环境改变而影响固定生活模式的意外事件。

每个人都带着个人独特的遗传结构来到世界上,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中展露个人特质,形成个体的叙事(narrative)和生活风格(life style。个体除了生物性的成长改变,也还必须随社会变迁而改变,以迎合更稳定的社会结构、规范和角色

从心理社会的视角(psychosocial perspective)出发,人生历程指工作以及家庭生活阶段顺序排列。每个人的生活皆可喻为一种人生的适应模式,这种模式是每个人对于在特定时间阶段所体验到的文化期望,所衍生的人生发展任务、资源,及所遭受障碍的一种适应。

生命过程模式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人们可能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机遇、期望和挑战。世代历经社会变迁、教育模式等的不同,衍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如90后被认为具有想法多元、有个性、喜欢尝鲜、敢于消费。

人的行为由内在与外在因素综合而塑成,借着社会规范给予个人方向指引。同时,个人也会内化"社会时钟"social clock),即在哪个阶段进行什么任务,如一些父母看到孩子三十岁未婚会开始担心孩子是否有问题。社会规范界定社会规则,而社会规则界定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果社会角色被破坏,则他可能会遭受社会排斥,如过去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强人便会被赋予负性眼光,如当代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小孩子常常被期望成为超级儿童。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在其相对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脉络中予以分析,人的行为是在社会脉络情境中呈现的,所以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改变的含义,必须根据它所发生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加以解释

人的发展受到年龄阶段的影响age-graded influences),受到年龄本身(如清除器、成年)和特定年龄期待的影响。人类行为会因个体机能成熟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结构,加上事件上许多文化期待的规范性和预期性的形态,而产生预期的社会化行为。预期社会化规定了个人在文化中所假定的角色扮演。

人的发展还会受到历史阶段的影响,受到非规范性(无法预料的事件)的影响。

 

人生全程发展的理论

理论指针对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与事实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所建构出的一套有系统的原理原则,关于人生全程发展的理论主要有成熟理论、行为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认知理论、生态环境论、老化理论、撤离理论及活动理论

成熟理论maturationist theory)主张人类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G.Stanley Hall对儿童进行田野观察(field observation),提出个体重复种族演化的过程(ontology recapitulates phylogeny)——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经历着人种发展历史的重复。因此,小孩的精神容纳量和我们的祖先相似,并且伴随着人生长度的增长,以一个相同的方式,就像种族无限一样的变化。

撤离理论CummingHenry提出,指老人因年老体衰,死亡逼近而选择从社会撤离,社会为了体系均衡逼迫老人退休以让职给年轻人,从而决定老人从社会互动中抽离。

Lemon等人提出活动理论,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活动可以提升生活满意度。在老年期,个体因为退休、地理分隔而剥夺了老人的角色,所以老人生活需要活动来增加满意度。老人生活中有三种活动非正式的活动,如与朋友、亲戚和邻居的互动;正式的活动,如参加志工团体;独自从事的活动,如阅读休闲等。老年人的非正式活动最多,其次是正式活动,单独从事的活动最少。有研究发现,非正式活动能确立老人角色的重要性,赋予老人自我价值,提高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

 

关于人生全程发展还涉及到生命期待(life expectancy)。生命期待是一个人对自己能活多久的预估,会影响到个人的行为、自我概念、态度和对未来的愿景。

来源:《成人心理学》郭静晃


我们的一生如何开展?||成人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