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自动”消费几十万,揭秘“嗅探”盗刷银行卡始末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产品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风险。一个“嗅探”设备的高科技产品诞生,但确实危害安全,盗刷银行卡的作案工具,让人不寒而栗。而依靠动态密码进行交易的app,现在已经成了常态。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2019年5月14日以来,郑州市二里岗分局也连续接到多人报警,他们绑定手机的银行卡、支付宝在凌晨被人盗刷,损失最多的竟有十几万!”据了解,这是一款名为“嗅探”的高科技设备在作案,可以遥控手机号,看到对方手机里的短信验证码,盗刷银行卡。

据警方透露,这是叫嗅探设备,就是用来拦截,专门拦截手机短信,查询受害人的身份,采集移动联通手机号。这款“短信嗅探”在全国开始作案,有不少受害人的银行卡都被盗刷了,损失严重。嗅探窥视手机隐私,采集短信,作案手段极其先进。

据媒体和电视台报道,这款嗅探设备可以得到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姓名、家庭住址、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隐私的信息。非常可怕,如果花钱还可以购买到更高级的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科技产品横空出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危害性,利用科技犯罪盗刷银行卡的嗅探令人深恶痛疾。
如何防范嗅探作案,就是睡前手机关机,或者让手机处于飞行模式,这样嗅探设备查询不到信号,就无法得到验证码,银行卡也就盗刷不了。

现在app都是靠手机动态验证码登陆操作的,这是个极大的隐患。据技术人员介绍,短信嗅探设备通常由号码收集设备(伪基站)和短信嗅探设备组成。专家建议,防范这种嗅探设备也不是没有办法。
手机定位关闭,不必要的支付通道统统关闭。
嗅探只是黑丝产业的冰山一角,据《2018网络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估算,2017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为450多亿元,而黑灰产已达近千亿元规模;全年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而且电信诈骗案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
面对如此大黑色产业链,我们要做好网络安全防范,严格把控个人信息,自我意识的保护个人隐私,不要随便泄露。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大力宣传安全防范网络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最大成对减少损失。不管如何,还是尽可能的防范,以免造成必要的损失。
本文来源:辛东方频道 作者:辛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