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作霖如何养活三十五万大军?不靠刮地皮,全靠他“生财有妙招”

2023-02-21 17:09 作者:木子的历史  | 我要投稿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经历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鼎盛时期后终于在慈禧太后的手里江河日下,走向灭亡。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其实清朝时期的社会和国家稳定,社会得到发展,且当时的国家领土完整,乾隆年间更是到达了极其鼎盛的时期,而且当时社会的农业和商业发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光绪帝,在位时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皇帝,而慈禧太后掌政期间却只会吃喝玩乐,心无雄心和野心,“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慈禧太后不带领清朝强大,反而对于国家的发展不闻不问,经济、科技、教育等一塌糊涂,也不听取建议,不知道重用人才,导致一个王朝逐渐堕落,国弱民穷,最终使得大清朝走到穷途末路。


清朝结束后,国家也并没有走向安稳,反而是军阀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实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走到末尾的时候都会出现军阀混乱的现象,国家无头则群雄逐鹿,因此各方势力互相竞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同样的,清王朝灭亡的时候也没有逃过军阀命运,当时王朝覆灭后中国各地兴起了六个军阀势力,是由军人自由组成的一支队伍,并且每支队伍都自己备有兵器,在当时掀起极大的影响,颇有些群雄竞逐的意思。

清朝灭亡后出现多方军阀势力相互竞逐混战的原因还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由洪秀全等人组成领导班子率领群众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以及资本主义侵略,这是一场农民的战争,象征着人民意识的觉醒,是一场浩大的觉醒运动。当时浩大的起义军队占领天京,并出师北伐,浩浩荡荡的军队与清军来回拉扯。


当时王朝没有钱财也没有兵权,为了平息这场起义战火,爱新觉罗不得不下放权力,使得自己手中的权力分散到全国各地,这样的做法导致自己权利重心下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各地都借助自己的势力和权利组建军队,但当时中枢也无力限制,导致地方势力大增。

古时组建一支军队需要巨大的开支,那么清朝时期的军阀所要担负的金钱与开支也肯定是一个大数目,那么养活这支军队的钱从哪儿来呢?下面以张作霖当时的军阀队伍为例,看看他如何凭借自己的“生财有道”养活一支三十五万的大军。

首先,衣食住行,样样费钱。民国时期各地都建立军阀,但突出的军阀只有六个,其他的都是名不经传的小军阀。那六个出了名的大军阀其中一个就有张作霖带领的三十五万的奉系军阀队伍。

当时张作霖手下的士兵很多,“文有王永江”,“武有杨宇霆”,靠着这二位“卧龙凤雏”,张作霖成为东北巨头。巨头就意味着责任重大,要承担起三十五万军队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且不说武器装备需要多少花销,光是每个人一天的吃穿用度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军阀建立起来自然不是为了建着玩儿,每一笔都是巨额花销,谁也不会人傻钱多来建着玩,建立军阀自然是为了以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阀可是以后用来干仗的。

了解常识的都知道,一个军队如果没有特定的规矩框着,就容易出乱子,上学还得穿着校服才知道你是这个学校的,更别说当时那么多军阀队伍,所以区分军阀的方式就变成了特定的“军装”。

张作霖的军阀队伍自然也得有统一的军装用来区分别的军阀队伍。

当然这些军装也不是说有就有大风刮来的,可都要用真金白银去定制。每个人的尺码不一样,还要分批定制。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来算,大概一套标准的军装在两块大洋左右。而且也不会只做一套军装,还得区分秋季和夏季,就跟学生校服一个规则,秋冬穿长袖,夏天还有统一的短袖。

这样算下来,一个人平均要做两套军装,那么费用直接翻了倍,就算往少了算,一个人也至少有五块大洋,再加上当时是三十五万的军队,按照一个师一万人的标准,那么定制一个师所有人的军装也得五万块大洋。更别说这是整整三十五个师的队伍。


除了军装花费,军队的人还得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想要人家帮你打仗,喂好就不说了,最起码得给人喂饱。所以军队吃食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众所周知粮食的价格与社会息息相关,人们安望社会稳定,粮食价格下调,社会动荡人民辛苦,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在当时民国社会,粮食的价格也在上下浮动,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额。

当时社会一担米,也就是一百斤左右大米的价格是五大洋左右,士兵与平常的普通人不同,自然需要吃得比别人更多。

一个正常的成年男人一天能摄入的米饭大约一斤左右,而士兵训练时候消耗体力多,因此需要的食量自然要在一斤半左右,这样下来以一个师为一个单位来估算,一天就需要九十担米,上文提到一担米五大洋,那么九十担就需要四百五十大洋,这笔钱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折合一天高达十六万人民币。


综上可知,光是要养活这批三十五万的大军就需要准备几百万的大洋,再折合人民币得是一笔巨额花费,更别说军队还需要配备武器和其他的设备。

其次,张作霖是如何能养得起这批三十五万的大军?

除了以上的吃穿花销,还得给士兵们发放军饷。用人劳力不给工钱就是耍流氓,所以军饷是必须得发。但是每个军阀队伍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人的队伍,都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队伍,这样每个月的军饷支出也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人的军饷在十二块大洋左右,那么一个师还按照一万人估算,每个月的军饷都得十几万的大洋。这样的巨额支出换到谁身上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很多军阀在发放军饷的时候都肉疼,因此会想办法克扣士兵的军饷,在当时的社会,被克扣的人也不敢吱声,只能忍气吞声。


说到军饷,当时的阎锡山倒是闹了笑话。当时阎锡山为了养军队,但却支付不出军饷,逼得他去搜刮民脂民膏。

当时他为了激励士兵,还设立了一条奖励规则,说是攻下济南就奖励二十万。这对于当时来说可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士兵们得到激励就干劲十足。但没想到阎锡山是个“老赖”,等士兵们拼死拼活地攻下济南后,阎锡山就开始赖账。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有钱了大手一挥二十万就松松赏出去,还因为阎锡山不会赚钱,没有来财之道。


由上可以知道要担负起一个军阀队伍的军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那么张作霖又是如何能担负得起这笔费用呢?是他太会赚钱还是有人给他送钱?下面就要讲讲张作霖“财大气粗”的原因。

张作霖早年时候当了土匪,靠着剿匪获得了不少钱财奖赏,这些奖赏都被他收入自己囊中,梗着脖子财大气粗,丝毫不心虚气短。


就这样张作霖似乎掌握了发财之道,又磨刀霍霍向土匪,相继又剿了一些新的目标,把人家窝都给端了,从中搜刮到很多财宝,甚至还搜刮到不少武器,当时搜刮到的物资把几个卡车都装满,收获颇丰。

有了钱财和武器傍身,物质上满足了就要满足精神和地位上的需求,张作霖自然想要摆脱自己的土匪身份,想要官方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于是他就讨好官方,表明自己立场

最后,张作霖的“生财之道”。

上文提到张作霖因为功绩被赏赐,就开启了他的崛起之路。之前剿匪获得的武器都被他高价卖了出去。但当时的张作霖采取了非常虚伪又不道德的方式——他把武器弹药卖给人家后又带着队伍去剿匪,钱到手后就带人去把人家剿了,到最后不仅赚了钱,还没有失去自己手里的货。


这样的做法确实无耻,但却在当时是张作霖的来财之道,张作霖通过这种方式累计自己手里的资产和设备,慢慢地养起了军队。

而且张作霖还特别懂“理财”,知道把自己的资产投资利用,获得更多的利益。

除了这些有些滑头的来财之道,张作霖还很有远见,不着眼于当下,他看到的是未来的长远发展。当时他一面着手于自己的军队建设,还关心着自己的工厂。

除了陆军,张作霖还想把手伸到海军和空军去,经过他的经营和打造,最终张作霖可谓是“海陆空”三军齐活。

按照张作霖的出色能力,他当时做什么都能如鱼得水,甚至还开办一些娱乐场所,这个娱乐场所可不像表面那样真的是让人去娱乐,而是别有用处。按照当时张作霖的社会影响力,他能办成的事情很多,因此有很多人都去找张作霖办事,大多都是去娱乐场所找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还靠着帮人办事和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了不少钱财来源。

最后,养活一支队伍需要开支不小,养活一个师的队伍更是巨额开支,但张作霖凭借自己的手段养活了三十五万的军阀队伍,可见其雄才谋略以及其过硬的手腕。

张作霖这种有生财天赋和治理天赋的人不管是在当时社会还是如今社会都能吃得开,并且这种人一般都不会过得太差,在职场上也一定能如鱼得水,步步高升。


张作霖如何养活三十五万大军?不靠刮地皮,全靠他“生财有妙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