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

2023-05-17 17:09 作者:为人类作点贡献  | 我要投稿

(本文于2018年首发于“文综有约”(现更名为“文科有约”)公众号,此处仅作存档。另:本文仅代表当年对高考考察模式的分析,不确保能够对之后的高考发挥指导作用。)

按照我班主任Tina跟我们讲的,中学教学在经历过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之后,已经进入了素养立意时代。可以预知的是,在今后的高考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只会多不会少。而“素养”这个词,大家多少听起来都会觉得空洞。在这里就谈一下我对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点浅薄理解,并给出培养素养的一点小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认知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就是区域。研究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的主要课题。可以说,没有区域就没有地理学。

对区域的认知,私以为首要的是区域定位能力。对于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位置信息,那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曾经的区域定位考察,主要侧重于从特殊要素(经纬,特有物产等)直接考察背诵的知识的提取(现在地理科的高考考试说明还有残留)。这也给很多同学留下了区域定位就是背背背,把地图上各个区域的位置和特点背下来就可以的印象。这种意义不大的背诵在近几年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作用条件进行推理从而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需要记住一些特殊要素,还对同学们的推理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我们从两方面入手准备,一是在平时积累一些区域内的特殊要素,二是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推荐大家在平日做题的时候,不管那个区域有没有给你定位,都尝试一下从题干里找条件推一推这个地方在哪里。

其次要注意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其它区域的差异性。关于这一点,地理必修一用了一整个单元来阐述,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就提醒大家一下要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思维方法,将不同区域的同一要素和同一区域的不同要素进行详细的比较。

最后要能够对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既包括对别人做法的看法,也包括自己的建议。整本地理必修三都在说这个事情。这里建议大家不要以为课本上的案例高考不会出现就不理会。课本上的案例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了解了经典,才能为后面应对千变万化的案例打下基础。

【例题】(18全国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答案】4.C     5.D

【分析】为了更好的切合主题,我只分析标红的题目,下面也是一样。

这道题出现引起了网上一些人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全国一卷质量下降,向地方卷靠拢的一个体现。我却认为这题恰恰体现了我说的含有逻辑推理的区域定位。也许以后我们还有可能见到这种题。下面介绍我的三种推理方法。第一种是从第4题出发,第4题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区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的直辖市。这个现象可以推导出当地的经济较为落后。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位于西部,是最落后的,于是选D。第二种比较暴力,推导成分较少,不过需要一些积累。直接看纵坐标,2016年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超过三千万,对中国人口数量有了解的同学可以直接推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只有重庆可以满足,于是选D。第三种方法来源于平时做题的积累。在平时的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事实:东部地区有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户籍人口下降的情况,其中又以上海最为突出。而这道题里户籍人口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可见它不属于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推出D。


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思维品质,这几乎是最为常见的核心素养。很多同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我怎么能想得到这个”的感觉,这个就是我们综合思维还不够的直接体现。有很多同学觉得地理的很多答案很奇怪,显得有些玄学。有的时候原因也是综合思维不够,难以考察到各要素之间比较隐蔽的联系。

对于综合思维的训练是困难的,毕竟有时候一些不常见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隐蔽联系是很难考察到的。我的建议是先把能想到的要素尽可能列出来,然后不管要素之间联系看上去多么奇怪,都连到一起试一试(对于这种训练,强烈推荐17广州一模37题)。

下面是我平时用的要素清单,可供大家参考(但是不要机械地背诵!):

气地水生土灾资,

金劳市科交原动,

人城工农旅位基,

政史军宗环惯喜。

28个字分别对应气候(气温,降水,水热组合,光照,温差,风力),地形地貌,水源,生物,土壤,自然灾害,自然资源,金钱(资本,地租,成本),劳动力,市场,科技,交通,原料,动力,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市化,工业,农业,旅游业,(前面三者可以笼统称为产业),位置(海陆,经纬,相邻地理事物,包含的地理事物),基础(工农业基础,基础设施),政策,历史文化,军事,宗教,环境(从正反两面考虑),产业惯性,个人喜好。

综合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久坚持的训练积累和其中对自己知识谱系的不断调整。这个过程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当你不懈努力,积累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载起高考的大任。

【例题】(16全国Ⅲ)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图6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标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量小;(2分)水网稠密,水运便利;(2分)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分)对雨林环境破坏大。(2分)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2分)旅游开发与营运成本低,经济效益好;(2分)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2分)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2分)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2分)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不得超过6分。)

【分析】这道题对要素之间联系的阐释出神入化。第一小题是河水和气候、生物、地形的联系,第二小题是陆路交通和人口、水路交通、河流、成本、环境的联系,第三小题是旅游业和自然资源、成本、产业、环境、文化、自然灾害的联系。这道题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运用综合思维,发散式地思考答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强烈推荐大家反复去做这道题,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关于综合思维的启迪。


地理实践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曾经有一段时间高考是取消地理的。据说当时取消地理的一个原因是地理所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毫无关系。后来重新纳入高考的地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提出“考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

有没有关系看这个就知道了(来自于1994高考)

地理实践力要求同学们具备在地理实践活动能合理行动的能力,不要成了书呆子。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时间,精力等种种限制,同学们没有太多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机会。当然,这一个核心素养也不好出题,毕竟把地理实践的情境落实到纸面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旦出出来,基本要倒一大片。这类题目相对难度较大,当然区分度也不高,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培养这一素养,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多出去走走,参加夏令营,旅行,远足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没有时间,那就多看看有关书籍(推荐《中国国家地理》),了解一下别人的地理实践活动。做题的时候,也要善于从材料和题干中挖掘信息,牢记题目里每一个字都是有用的!(虽然今年高考的材料也没几个字了,摊手)

【例题】(16全国Ⅰ)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图6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分析】难得一见考察地理实践力如此到位的试题,当然难度也是很大的,没有拍摄经验的同学很难回答。遇到这种题目如果没有经验,就从材料和题干中挖掘信息。这一题从“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题干中可得出“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从“近距离”和关于熊的常识中可得出“有森林,便于隐蔽”,从“拍摄”这一活动可得出“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如果得不出,不要过多纠结,赶紧水一下就走,不要耽误了其它题目的作答。


人地协调观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实现人地协调也成为重要课题。春哥(我的地理老师)说过:“所有的地理题目以至于地理研究课题,最后都要以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不然就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地理必修二里也有一个单元专门讲到。不过书上讲的比较笼统,但是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切入的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平常练习中也有大量与之相关的题目,大家在刷题的过程中也能积累到很多有关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人地协调观主要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评价行为三种题目来考察,前两种题目有相当多的模板,第三种题目实质也是分析原因。因此这类题目套路比较多。但希望大家不是机械地将套路死记硬背下来,而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做题不断打磨套路,再加入自己的思考,最后内化为自己知识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这种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素养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例题】(16全国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   11.A

【分析】这个题深刻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的伟大和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我也是在做了这道题之后才知道原来泥沙也是可以从下游向上游搬运的。(666)人类为了获取水源和防御洪水,修建了水库,谁曾想到泥沙可以从下游搬运上来,使得河道淤积,反而容易引起洪水。建设水闸正是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切断潮流泥沙补给加以弥补。自然是伟大的,彻底征服自然是不可取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反面教材。希望大家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个案例,牢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