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友分享】dCS至臻之声:追求“好声音”


音频发烧之路,是一条追求“极致之声”的道路,也是烧友们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好声音”认知的道路。
一路走来,你是否还记得初次试听高端器材的震撼?
你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声音?
你心中的“梦想器材”又是哪一款?
在dCS和国砖吧联合举办的“至臻之声”主题故事征集活动中,许多烧友分享了自己追求心目中“好声音”的历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是否能从中获得共鸣。
#dCS至臻之声# 原声党的追求
By @大仙
一个人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我是个追求还原的听感的人,大概和个人听歌类型有关系。我喜欢听乐曲,从原声、各种轻音乐到古典。回想一下,开端应该是初中有了CD机以后更加喜欢听班得瑞和《动感新势力》附赠的CD里各种动漫原声吧,这种经历也使得我和带我入门的朋友听音取向差距较大。那么从开始接触HiFi的伊始,如何能够听到一个还原的声音,就是我个人的追求,也是梦想。
可是什么又是还原呢?刚入烧的时候我对这个概念其实极其模糊,能够对比的就是身边的朋友,能想到的就是不要像他们听那么多带音染的声音,大概就是还原了吧。所以由MX500入坑的我相对于那时流行的铁三角,我选择了MX90。在工作后我有了一定的收入,才慢慢开始真正了解什么是高保真,进而知道自己追求的其实并不是还原,而是自然的听感。

如果说现场演奏,追求的是听到真实的美,享受着只此一次的演奏,抓住那稍纵即逝的闪光,那就我而言HiFi就是追求美的真实,让创作者们的旋律成为永恒,反复去品味。真实的现场演奏因为空间混音和自然扩散衰减,是不可能有耳机中那种清晰度的,在实地体验后,也让我明白真正自然还原是需要空间的,不是耳机能够做到的。那么耳机能做到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声音在高素质下尽量的自然,用技术去模拟、去修饰、去接近真实自然的听感。当逐渐明白了基础后,就需要选择一款合适的耳机了。
耳机是一套系统中的第一失真项,它的表现直接决定系统声音走向,所以我追求自己风格的第一个考虑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耳机。HD800是一款经典的扩散场均衡耳机,在三频能量分布均衡方面有着极强的优势,可惜2009年发布的时候我还是个穷学生,无缘入手。到2016年,HD800S出来的时候,我就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入手,之后虽然听过更多素质更好、表现更强的耳机,但是我自己的主力耳机,就再没有换过,因为它除了音染较少外,能量分布更加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声音,让我感觉更加舒服。
如果要声音自然,那么又回到最初的目标——还原了。那还原什么呢?经过不断的了解,还原唱片的混音合成和母带制作的意图就应该是还原了。以前总是看播放器会说母带级回放,原来追寻的谜底一直都在谜面上。想要追求还原,不仅要选择耳机,最后还要落实在前端上。我的系统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去搭配,让前端尽量地去强调线条感和层次感,强调声音整体框架的搭建而不重视某个频段的渲染。经过一顿折腾,也算是稳定下来了,个人感觉是对录音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听感上又比较自然的系统。其实这些认识和追求目标总是在实践中逐渐变化的,只能说一个阶段是一个阶段的认识和搭配,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升经验,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去提高认识,最后将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相互验证,不断地纠错不断地改进,才能让声音更加接近自己理想中的表现。
明白差距和不足,更能够明白接下来的前进方向,毕竟不满足才是继续升级的动力。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实地试听,通过和高阶器材对比,我也发现了目前系统的不足,比如动态不足、声音清晰度略差等,说明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我还是很期待未来升级带来的提升的。毕竟曾经的目标随着时间可能会变,对HiFi的理念会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只有追求不断。
原帖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37578546
#dCS至臻之声# 让我有沉浸式体验的声音
By @月落天霜
好多人在说起入坑时候的感受,往往脱不开“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动”诸如此类的言说,其实我还是挺羡慕的,我当初买下CX200的时候,初衷并不是说多么多么喜欢HiFi之类的,那会我还不懂HiFi是为何物,仅仅是身为程序员的我想沉浸式写代码,就是这么简单。
后来为啥就慢慢地入了HiFi坑了呢,这跟当时在研究所工作时的领导以及另外一位同事有关。那位领导是一位副总师,跟我是一个办公室的,日常喜欢听音乐,我记得当时他的设备有D50,还有德国骑兵的一款播放器,耳机倒是没什么印象了,两个播放器我都摸过,当时的感受就是很“哇塞”,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然后另外一位副总师也是同好者,偶尔会过来跟他聊设备的一些话题,我也算是耳濡目染了吧,慢慢的对HiFi有了点了解。
一段时间后我换办公室了,同办公室的同事们在干活的时候也是喜欢戴着耳机的,沉浸式干活嘛,大家都喜欢。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同事戴的一条耳机不大一样,看起来蛮高级的,借过来听了下,哎哟,完全不同的感受,百度了下,才知道这是一条创新的单动铁耳机,售价高达1000+,不禁感慨富婆啊富婆。
慢慢地我发现,贵价的耳机确实有贵价的道理,这个时候“一分钱一分货”就是真理好嘛。不久之后我也入手了一条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贵价的耳机——DN2000,尽管那次是半价抢购的,确实已经是我下狠手的一次败家行动了。那时候我的手机还是有着3.5mm耳机孔的,所以DN2000就是直接用手机直推的,聆听体验于我来讲,相比手机原配耳机已是奢侈档位了,至于播放器,那么贵,开玩笑好吧。
然而,“那么贵”的播放器其实已经在搔首弄姿极力诱惑我了,我的忍耐力也在一步一步被侵蚀,直至被蚕食殆尽,我还是入手了一台便携播放器,那就是凯音i5,高举支持国产的大旗,终究是入坑了啊哈哈。这一下完蛋了,我似乎又撕开了一层世界薄膜,怎么可以这么好听,我发现工作起来似乎更有劲,更有效率了。不愧是我,拥有打工魂的打工人啊。
设备鸟枪换大炮了,我发现自己喜欢听的歌,还是那么几个歌手的,周杰伦,陈奕迅,林俊杰,蔡依林,SHE,刘若英等等。若干年后,我的HiFi设备又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然而,我听的歌单,还是以前那么几位歌手的歌,很长情是不是。工作也是换了很多次,工作环境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那个多年保持下来的“沉浸式工作”的习惯(有些公司明确不允许上班戴耳机的就算了)。当然,现在听歌的目的也不光是为了沉浸式去工作,沉浸式小憩,沉浸式做家务,沉浸式运动,或者沉浸式撸文,好的声音就应该可以让我可以沉浸式去做另外的事情,当然,奢侈一把,啥也不做,抱着设备沉浸式聆听歌曲,也是我当下极为喜欢的一个状态。

如今,我也渐渐明白了,HiFi设备的不断升级,确实能给我更为优质的聆听感受,更好的设备有时候确实能听到更多的歌曲细节,但是我要的或者说我一直以来习惯的“沉浸式”的状态,其实,一路下来,经手的那些设备都能够给到,关键在于我自己能不能够找到某一种合适的方式去排除干扰,让自己的心安静不浮躁,而听自己喜欢的歌曲就是我的方式,而且,这个静心的方式也慢慢演化成为我的一个小小的爱好,一个可以交朋友的爱好。
好的声音是佐料,也可以是主菜。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37434783
#dcs至臻之声# 浅谈“好声音”
By @萌爪兽
谈起对“好声音”的理解,各大发烧玩家可谓是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每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体验与理解。
有的人会觉得,“好声音”,是来自音乐本身,而不是依靠器材去“修饰”。
有的人会觉得,“好声音”,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器材,才能去获得。
等等等等..........
各种各样的“好声音”,如一片广阔的花田一样,各式各样的鲜花,五彩斑斓,各显美丽。“好声音”,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的“好声音”。
而我对“好声音”的理解,较为纯粹,较为注重在情感与内容上,追求一种形态非常饱满的表现力。

从小学习音乐的时候,老师常教导我,一位演奏者,要将一首作品演绎好,不仅要理解音乐想表达的内容,感受音乐中那份情绪情感的流露,在演绎过程,把自己代入进这首作品,将作品所需的情绪起伏尽可能夸张化,并且利用演奏技巧,融入自己对作品理解上的适当修饰,让歌声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张力,更具有力量,往更远处宣扬出去,去打动他人的内心,让他们也能从演奏者所演绎出来的这份歌声中,深深感受到作曲家所想表达的情感,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玩器材欣赏音乐,跟演绎作品,有近似的地方。在我个人看来,将一首音乐作品,以更佳的表现效果,回放回自己的耳朵,不仅要理解音乐本身,还要理解音频器材的不同对声音的影响,理解如何利用器材,给声音加上适当的修饰,让声音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往理想中的“好声音”靠近。
音乐与器材,两者之间关系是紧密的,是一种相互辅助的重要关系,就好比做一道美食菜式,想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做出精彩的味觉与视觉享受,不仅需要优质的食材,还需要配合合适且适当的佐料,配合扎实的基本功,与巧妙的烹饪技巧、具有创意的摆盘,让品尝这道美食的食客体验到十分惊艳的感觉。
比如,在音乐厅现场聆听一支水平高超的乐队演绎一套激昂的交响乐。你不仅能感受到乐章在高潮阶段,那种无比宏伟的能量与气场,还能在其中,清晰地聆听到一些声音微小却又非常巧妙的声音。整首乐章中,如同繁星闪烁的星空,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起有伏。
在这场演奏中,你丝毫不会感觉到任何令人难受的声音,反而在音乐中感到舒服惬意,感到震撼人心,沉浸在音乐中,仿佛穿越进了音乐中的世界。如果现场演奏的这个声音,就是我心目中最为理想最为顶尖的“至臻之声”,那么我认为的耳机音响系统中的至臻之声,理应像现场一样,将音乐更好地去表现出来。
假设在返听任意一首作品时,一套系统,因为要突出某一部分特性,强行把部分频段进行加强,如果把控不好,容易导致出现令耳朵不适的怪声。比如高频尖锐吵耳,或者缺失钝混,中频闷厚或者干硬,低频薄硬似铁皮,或者肥厚大狂轰滥炸。不仅令人不舒适,还会导致整体的音乐情感表现上大打折扣。
音乐,本该就是通过美妙的声音,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带来心灵上的感动。
一套系统,做到三频健全、中正、平衡的基础上,做到优秀的声音质感,无论是听古典中的独奏、协奏、交响乐,又或者流行口水歌等各种风格的音乐,能把音乐中的情感,更丰富更有张力地表达出来,让人每次聆听都能被打动,或许,这就是音频系统中的至臻之声,依靠优秀的音乐与器材,产生出来的美好的“化学反应”。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41858990
#dCS至臻之声# 融于情境才能进入人心
By @方原第一
前些日子里我完成了毕论答辩,终于有余暇来想想能和大家聊些什么,一些很早之前就在我脑海中萦绕的思绪徐徐浮现,于是决定将其整理成文,以供大家玩赏交流。
我不打算和大家谈设备、参数或是搭配之类的一些东西,相反,我想聊一些可能听起来更“玄学”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东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比起某些更切实的文字而言,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帮助各位读者“退烧”。
HiFi发烧这个爱好伴随了我半个高中生涯和这不长不短的四年时光,当回首往事时,这份记忆和热爱已然成了我难以分割的部分,它排遣我的孤独,用音乐给予我感动,疏解我的疲惫,同时也让我认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从第一次拿起歌德S80e时所感受到的热情,到第一次听到K3003时的那种感动,再到第一次将RE2000推出堂皇感时那种惊喜,这些都是我弥足珍贵的回忆。
再后来我不断更新塞子和播放器,玩遍了大部分的国砖旗舰,也陆续购入了FiR M5,DITA XLS,NG Khaos这些顶级塞子和EA的很多高阶线材,对于暂时买不到的塞子,我也会厚着脸皮借用玩赏一番才作罢。我就像一匹停不下来脚的奔马,不停地更换设备,不停地前行,在有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周我都要更新我的设备或是聆听新寄来的设备。
然而,走得越远,我得到的感动反而越少,就像是刺激的阈值被不断提高,第一次聆听K3003、第一次聆听RE2000时的那种喜悦再难寻觅,诚然初听M5依旧给我带来了如打开新世界大门般的震撼,但是不知不觉间,我变得越来越严酷,越来越挑剔了。
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评价,我自留的主力设备在不断的调整下变得越发趋向于素派和均衡走向,塞子是自身协调性的前端导向型,而播放器则是三频均衡驱动中庸的类别,就像餐餐食用粥和稀饭,为了具备更包容的审美,我几乎聆听每一种音乐,甚至包括很多我从未了解过的类别。
这个过程中我的辨别能力变得越发灵敏,我对设备的挑剔却变得越来越残酷,我包容越来越多的审美,但却唯独丢弃了自己的偏爱和钟情。我不停购买,出售,购买,不停地给一个又一个设备下判断和定义,不含感情地贴上标签,失去了喜悦的折腾一度让我感到十分疲惫,但心中所寻找的那种足以退烧的声音却始终如同窗前明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很多事情是最近才想明白的,包括所谓的完美之声是不存在的,也包括了该如何走上退烧之路。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想讲的,听音观与时间和环境的关联性。
曾听过老烧说,不同的季节适合听不同的声音,那时也当成是水电核电等呓语一笑而过。但体验和经历让我不得不承认其合理性,例如每当夜半在寝室楼自习时,耳机里的人声总会变得格外动人,例如展会里的一耳朵惊艳,总难成为枕边的长相厮守,例如感冒伤风时,原先听起来恰到好处的设备总会显得有气无力。这些现象都在表明不同的身体状态和环境条件下,人对“好声音”的定义是不同的。
当我们在调整各种设备,各类搭配,去寻求整套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时,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变量,即人的感知。事实上人感知到的声音,都是经过大脑的美化和调整排序之后的素材,“脑放滤波”本身,比所有的播放器所能提供的滤波方案、所有的线材,带来的变化都要大,而对这种“脑放滤波”影响最大的就是人身体状态的浮动。疲惫或是精神抖擞,忙碌或者安逸,这些都影响我们对声音的感知。而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身体状态的浮动。
不同的身体状态,不同的注意力需求下,所能带给人感动的最佳声音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出街的时候,我会更关注声音的线条感和轮廓,而独处时,又会更在意设备的耐听度。当我感冒时,对声音的需求会更趋向于重口味,而身体状态完足的时候,又会爱好清淡和韵味。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声音的不同喜好就好比夏爱凉皮,冬恋火锅,若在不合适的时候品尝就会黯然失色。
在漫长的设备更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无论我手头的设备是多么的高级,他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满足我每个条件下对音乐的需求。而在不适宜听这种声音的条件下,对设备和声音的不满会慢慢累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对设备的喜新厌旧,弃若敝履。HiFi玩家和设备之间,很显著的,存在着“三月之痒”。这种“三月之痒”便是让我一直难以退烧的主因。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困境,我觉得,首先的一点,一个退烧玩家肯定不能只有一个走向的塞子,最少,也需要同级别的两个不同塞子,两者中应当一者个性鲜明,如火如荼,一者均衡全面,稳如泰山。
首先为什么需要同级别的设备?因为就便携而言,不同级别的塞子,声音差距是十分显著的,高级别的塞子在素质解析上的优势会盖过低级别塞子的走向特点,最终让你绝大多数时间只听高级别塞子,而对低级塞弃之不用。其次为什么不用两个互补走向的塞子?比如一个偏低频,一个偏高频。因为人对曲风的爱好和对三频分布的喜爱是有偏好的,往往最终只会喜欢偏高频和偏低频当中一种,抛弃另一种风格。
最核心的一点是要听者对于手头的两个设备,都愿意耐心听,都能感受到声音中的可取之处,并且佩戴上都不反感,平衡对两者的喜爱程度十分重要。对于我或者很多忙碌的年轻人而言,HiFi不是某种执念追求,而更多的是需求导向,例如我一边看文献一边听歌时需要耐听不累的声音,不至于占用我的注意力,而当空闲时,我会更希望音乐给我更嗨的感受、更丰富的细节。
当选择对了合适的设备,无论何时都能找到打动你的部分,而判断一种声音是否适合在某个条件下听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环境和条件下,某套设备你能不能听很久还觉得好听。
退烧烧友双持特色鲜明的设备和均衡厚重的设备,一定程度能使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比如我较为推荐的一套装备,森海塞尔IE 600+飞傲FDX,前者如剑如刀,声音的一体性极强,后者如渊如海,沉着冷静,几乎无短板可挑。
当双持两个同级别设备时,我的思考方式就慢慢被转变了,目光不再着眼于寻找缺陷,而是从彼此的声音中都能找到对方的闪光点,当一个人开始欣赏不同设备的优秀之处,而不只是皱着眉头挑刺,满足感便在前方。
只有保有博大的胸怀,欣赏声音之美而心存感恩,才能真正走上通往退烧的道路。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7840918478
六月份,dCS全新重量级产品LINA系统正式和烧友们见面了。新时期的dCS将如何演绎“至臻之声”?欢迎大家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