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的“爱情价值”
提到谈恋爱这个词,大多数人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早恋”。的确,在谈恋爱的其中一个枝干便是所谓早恋问题。但很可惜,事实就是,早恋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其实是当代年轻人对于爱情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人们的感情取向变化,和日益增高的对于爱情填充生活的需求。
关于早恋,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心理医生是表以否决态度的,原因只有一个:早恋的对象大多都是学生,学生早恋对于学习有向下降低的反作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早恋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影响学习。从目前来看,他们说的都对了——早恋的学生大多表现的通病就是“成绩下降”。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会早恋。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简单到几个词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学生需要有情感寄托。这源于当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机械化的生活之下单调的双重推动,而青春期恰恰又是一个情感多发期,具体表现在对异性的好感,那么在这二者的共同催化之下,便产生了早恋。
学生早恋是有很多弊端的,但弊端绝对不是以学习为根本弊端,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连环效应。最根本的,是对心灵的创伤,而对于学习的反作用,是建立在心灵有所创伤的基础上,情感对于现实动作的间接影响。心灵的创伤又来自何处?这就要牵扯到学生对于爱情取向的畸形理解了。
在学生的眼里,或者说在所有早恋群体,甚至当代大部分年轻人的恋爱群体之中的“谈恋爱”一词,就意味着暧昧与贴近,意味着充满情话的甜聊。这是很正常的,在当代年轻人中,他们大多都是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走出来的,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没有任何恋爱经历,当然会造成对于爱情的曲解。
爱情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属于复杂情感中的一种,源于异性或同性之间的异常好感[1]。很多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只有异性的异常好感,而并没有同性的异常好感。很多学生对于其他学生的早恋是予以轻视和玩笑的对待,而并不是认真对待。这也就导致了第一类曲解:对于爱情存在价值的曲解。
第二种曲解,是对于爱情中含有成分的曲解。上文中有所提到,在早恋的群体中,大多数人都把爱情当成暧昧的存在,因此衍生出了“谈恋爱会阻碍学习”这一虚假的、没有理论基础的说法。事实上,爱情是可以包含学习的,学生之间谈恋爱的交流,可以是学习方面,而能体现谈恋爱的那部分,其实可以占有3%~5%左右,但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当代学生需要的是情感寄托,而不是谈论学习,因此早恋中的情感方面会超过50%甚至60%。
还有一种曲解,是对于爱情关系和其他关系的曲解。很多人认为“对象”和“朋友”是两种不同的集合,两者之间不存在交集,只存在一个名为“其他友好群体及陌生群体”的补集。但这也是错误的,男女朋友可以和普通朋友相交集。两个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男女朋友,这种关系是必须被承认的。
因此,早恋所造成的情感压力来自对于爱情的各种曲解,综上我们不妨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等早恋群体对于爱情的看法具有片面化,是不科学的。这一点贯穿着早恋发生的各种隐患以及各种弊端甚至是各种悲剧的始终。那么这种问题是否可以解决?答案是可以的,但比较困难,因为改变这种错误的看法,需要首先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代的教学理念中只有学习文化课知识和特长知识,而并没有太侧重于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这是比较难看,但却及其现实的现象。
所以,早恋的错误不在于学生,而在于社会。社会上的杂乱成分太多,从而引发了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一直存在着,并且将会存在下去,许久难以消亡。
十月十五日。
[1] 异常好感:这里指建立在普通的欢喜性情感的基础上更加狂热的贴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