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管理】不懂得如何化解冲突,因为你没找到问题的根源


团队中的冲突可以增加价值,也可能损毁价值。良性冲突能够催生不失尊重的辩论,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往往比一开始的解决办法要好得多。而团队成员若无法消除分歧,则会产生恶性冲突,影响工作效率,扼杀创新。
然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意见分歧。具有破坏性的冲突大多源自更深层次:不同团队成员的行事风格互不相容,而这种不同又是缘于性格、行业、种族、性别和年龄等诸多因素。应对这类冲突的常规做法是,真正发生争执时再行调解,抑或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再去解决。但这种做法经常失败,因为采取措施前负面情绪积累太久,积怨已深,难以消除,也很难再重建信任。
25年来,我们研究团队动力学,为《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做团队培训,并在杜克大学、伦敦商学院和IMD为数千名高管授课,在此过程中发现,采取主动式预防应对破坏性冲突更为有效。在团队开始工作前,即使表面上一派和睦,也要将差异摆上台面,预防破坏性冲突。
我们制定并测试了一套具体的方法,关注团队成员的外在、举止、言辞、思维和情感这5方面。团队领导者要发起一系列20至30分钟的对话,鼓励团队成员表达自己在每个方面的偏好和期待,找到最有可能发生分歧和摩擦的地方,设法让期待相异的人也能合作。团队成员互相交流想法和反馈,不带评判,以此打下建立信赖和理解的基础,并且能够为有效合作制定基本原则。
5个方面的对话
我们提出的这5个方面的对话远远超过普通的“让别人了解你”性质的闲聊,所以必须有个恰当的开端。首先第一点似乎不言自明:确保全体团队成员参与,阐明发起讨论的原因。领导者可以说:“团队合作中,合作对象的行事风格可能与你不同。趁现在还没有工作压力,我们先来探讨这些差异,防止以后引起出乎意料的麻烦,在不合适的时候引发冲突,影响工作效率。”要解释清楚,这种讨论关注的是工作过程,不是工作内容。
开始时团队成员可能会迟疑,所以主导者要自愿首先分享,以使大家放松下来参与讨论。等到成员们讨论起来,就放手让其他人去引导谈话,但不要让一种声音主导整个讨论。最后团队成员会从粗浅的自我披露转向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倾听和回应,这不仅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也能获得进一步的自我认知。
接下来我们依次展开这5种讨论。
外在:排斥异己
人们惯于根据短暂的接触对同事的性格、能力或状态作出草率评判(特别是负面评判)。纳里尼·安巴迪(Nalini Ambady)和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哈佛开展的研究中,这种作为评判依据的短暂接触叫做行为的“薄片”。而作出草率评判这种反应,往往是由人与人展现自己的方式差异引起的。我们下意识地回应他人外表、动作、衣着、声调和自我表述中传达的信息。
讨论这个主题,目的是帮助团队成员思考:自己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
一个很好的起点是,讨论团队成员各自认为“身份”是由何种因素决定。一些人非常重视与工作相关的特征,如经验、人脉和职业背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身份与人口统计学信息有关,如年龄、性别、国籍和教育。如果某位团队成员强调不恰当的资质,选择不合适的人格面具,乃至穿着打扮不合文化,都会很快被同事疏远。
比如说,一名高管从银行业(西服革履的穿着文化)转到广告公司,就碰到了这种冲突。一次团队讨论时,一位同事告诉他:“这儿平时的着装风格是商务休闲。你一直穿西装打领带,就好像你觉得自己很特别,这样就产生了距离感。”
举止:行为误判
多样化的团队中,行为习惯相冲突往往会引起麻烦。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动作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加深刻板印象,使人们彼此疏远,并阻碍交流。
身体边界常常是问题多发区。例如法国退役足球选手蒂埃里·亨利(Thierry Henry)在电视节目中担当评论员,碰到一则惊人的突发新闻时用手拍了另一位英国男性同事的大腿,引发媒体热议。这种接触在法国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英国足球这样的纯爷们儿世界,对于电视演播室的同事而言就太过分了。我们还遇到过一位性格内向、容易焦虑的管理者,他的一个同事外向合群,使他很不舒服:他们对恰当交际距离的期望相差甚远。“我跟他一起在站桌旁边喝咖啡,”这位内向的管理者回忆道,“我们真的是绕着桌子转起了圈。他要凑近我,而我总要尝试和他保持安全距离。”
时间观念不同也会引发矛盾。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部门,人们对守时的重视和对其他人日程安排的尊重程度也大相径庭。更广泛地讲,保持项目按计划进展,按时完成阶段性目标,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首要的,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更看重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对的能力。例如,北欧一家机械工业公司的顶级高管团队频现紧张气氛。非北欧裔高管认为北欧同事缺乏紧迫感,为此深感失望,并直白地表示不满,自然惹得北欧裔管理者不高兴。最后,团队就此展开了讨论,为会议时间设立了新规则。但若能预先沟通,他们原本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言谈:语言区分人
交流方式有多个维度——人们选择用来表达自己的话语,对直白、幽默、停顿和打断的容忍程度,诸如此类——误解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如果团队成员各自母语不同,来自这方面的挑战甚至更为严峻。但即使所有人都熟练掌握同一门语言,各自表达自己的方式也可能相去甚远。例如,语境、文化和其他因素不同,“是的、行”的意思可能是“大概吧”“试试看”乃至“不可能”。我们合作过的一家欧洲软件公司中,两位高管吵得不可开交,用其中一人的话说,原因是“不守信用”。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一方认为是切实保证的言辞,对另一方而言只是表达期望而已。
有时候,即使是值得称道的组织目标也可能造成不良沟通。例如公司提倡积极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或害怕面对挑战和批评。某快速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总监告诉我们:“你不能对别人的想法持否定态度。你心里想着‘我觉得没什么用’,嘴上说出来的却是‘对,这主意特别好’。”
预先讨论应当直白到何种程度为宜,可以就明确表态或否定别人这些方面制定准则。德国一家投资银行的顶级高管团队,一直由几个主见很强的顾问主导,后来采用了“四句话”原则,限制每个人在会议中的发言,以此鼓励大家轮流发言,并让较为矜持的成员有机会说话。
思考: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团队冲突的最主要来源或许是成员对自己手头工作的想法。每个人性格与经历不同,留意的信号也不同,因此解决问题和作决定的方式各自不同,可能导致相互误解。美国一家服装公司的高管提到:“我们团队里有些人崇尚先做再说,有些人看重分析,双方之间常有矛盾。”
我们在荷兰某消费品公司发现一个新产品团队里出现了这种状况。团队成员的认知方式大为不同,特别是分析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针锋相对。项目管理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发起了有关轮流领导项目的讨论,让团队需求与领导者思维方式相匹配。在偏重创意的概念设计阶段由思维自由的人担任领导者,注重细节的分析型成员则负责评估、组织和执行阶段。如此一来,全体成员都能明白不同思维方式的价值。
团队还需要就容忍风险和转移重点的程度达成一致。这里有个鲜明的例子:在一个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生物技术团队里,科研人员乐于进行实验,将失败当作探索过程的一部分,认为不断追求技术突破是有价值的,不考虑时间跨度和商业应用的潜力。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他们受到的科研训练使然,但却招致了团队中其他受过MBA培训的同伴的不满。管理人员追求结果的可预测性,倾向于将无法达到预期的项目叫停。为了让团队成员在这个分歧上达成一致,讨论主导者让他们进行不同角色扮演,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
情感:记录情绪
团队成员各自的情感强度、在团队中表达热情的方式,以及面对不同意见和冲突时控制情绪的方式,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有时候过度热情会让同事难以禁受,或者引起怀疑。我们遇到过一家物流公司里某位性格外向的CMO,她自认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得越热情,团队给出的反响就会越热烈。但她那种自卖自夸的方式对于性格内向务实的CEO而言太过头了。每次CMO一激动,CEO就批评她的提案。另一个极端则是强烈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明显地表露愤怒,会让同事感到苦恼或畏惧。
负面情感可能是个敏感话题,讨论时从团队成员习惯的语境开始逐渐深入到个人层面会比较容易。例如,我们在一家建筑公司发起的一次讨论中,一位高管告诉其他同事,在他以前的公司“大喊大叫很常见”,不过他想纠正这种习惯。他告诉我们,把这件事说出来是为了让自己“始终坦诚”地实现目的。
初期讨论不仅要谈及随意发泄情绪带来的风险,还要讨论保持缄默的危害。通过回避、讽刺和私下抱怨来间接表达愤怒或不满的倾向,与突然发脾气、威吓同样具有破坏性。要通过公开的询问和讨论,找到团队成员不愿参与的原因,并探讨可以有效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
预先化解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冲突,防患于未然,带来的益处无可估量。目前我们发现的好处有:团队成员参与度更高,创造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更明智的决策。一位管理者说:“我们还是各自持有不同意见,但不再彼此敌对,而且能真正感受到其他人贡献的价值。”
金卡·特格尔(Ginka Toegel) 让-路易·巴苏(Jean-Louis Barsoux)| 文
金卡·特格尔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教授。让-路易·巴苏是IMD高级研究员。
蒋荟蓉 | 译 刘铮筝 | 校 李全伟 | 编辑
本文有删节,原文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