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读不懂现代艺术?元美学话题,其实有很强的治愈性。
你好我是熊猫不着急,
今天我们深入的探讨一下美的内涵,什么是美,美的发展,这个话题的深入理解可以让我们身边美丽的事物和幸福感翻倍。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美”。
按照精神分析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美”与“幸福”分成三个层次,
“物质性”,“思想性”,“精神性”。
首先呢,我们先谈谈,物质性的美与幸福
它是以我们的五感为基础,由进化积累,对于有利于我们生存、安全、发展的具体事物的感受。
好看,好听,好闻,好吃,好摸
如果你学习过设计与创意的课程
建筑师沙里宁说:“形式追随功能”。
直白的说就是,好看的东西一定有用,可以满足某种功能。
《庄子》里有一个美人到河边,引来很多人围观,鱼却被美人吓跑的故事。
人所定义的美人,对于鱼来讲是一种危险。可见“美”背后的需求含义。
在物质性的美与幸福上,大多数人是可以产生一致认同的,根据他们的价格就可以知道了,它提现了人的动物性。
第二点是思想性的美与幸福
人类,相比动物,有更多思想,因此审美与幸福感,也通过文化的积淀超越了具体的物质性范畴拓展到了抽象的范围。
一首诗,一个故事,好看的电影电视,一种美妙的理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都进入了美的范畴。
而体验到抽象的美与幸福,是有要求的,你至少要与创作者有相似的信息背景,很多诗歌、影视作品我们儿时读不懂,长大了才明白它的美。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现代艺术中。
很多人读不懂现代绘画,它们没有古典艺术中的那种具体、精细的美。因为照相技术,得到了绘画无法超越的真实感,因此,在现代绘画中,开始强调作者主观的感受、新的思考方式与角度。强调思维的趣味性,或者启迪性。有时,它甚至故意把形式做的丑陋,进而对现实进行批判与讽刺。
因为主观,所以它不具有普遍的可读性,更像是只有一些人能读懂的笑话,你没有进入他们的圈子,就完全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
所以你必须知道完整的故事,多阅读、学习,才能更好的体验到生命中的这些抽象的,思维上的美与幸福感。
第三点,是精神性的美与幸福感
我们终于来到最关键的,也是最难懂的部分喽,如果听到不懂的词和概念,那先放他过去,我会把这种幸福感通过需要的节奏和情绪传递给你的。
首先呢,之前物质与思想上的美与幸福,都是二元世界中的。什么是二元呢,就是有美的,就有丑的;有深刻的,就有肤浅的;有有趣的,就有无聊的;有正确的,就有错误的。
而精神性审美很特殊,他是一元的。它只有美,没有丑。
它是一种意识状态。
对于一元啊、意识状态啊,这些词你一定很迷茫,你马上就可以理解他们了。
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不是缺少真实的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哦。
美与幸福已经不需要客观存在一个高品质的事物了,而是看我们是不是有敏锐的眼睛,观察力,发现力。它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不大了,而是我们内在的一种能力。
于是一个有一个叫维纳斯的雕塑,一不小心断掉了手臂,反而更加的具有美感了。
这就是“残缺美”的概念。
如果你用宽广的心胸体验到残缺美的妙处,你就有点明白了什么叫一元世界,
就是丑的、残缺的、破损的更可以感受到美。
这个世界里就不存在比较了,人和人、事与事只有平等的横向关系,而没有因高低比较而产生的纵向关系。
你一定听过,少即是多,色即是空这样的话吧。
它们都是来自体验到残缺美的一元世界。
如果,你有点模糊,那我们一起设想我们心中理想的父母与理想的爱人,
我们都渴望他们对我们有无条件的爱。
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够得到这样一种无条件的爱,它必须是必须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我听了你的话你才爱我,我给了你东西你才爱我。
我们渴望的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就是来自一元世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不爱的出现。
我们一定都想听到一个人对你说
“孩子,你无需做什么,也不能变得更好,你在这里,你的存在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奇迹。”
而要想得到这样一种爱,可不是容易的,它需要我们先把这种爱放在心中,然后投射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先对生活说:
“生活啊,你无需发生什么,也不能变得更好,此时此刻,每时每刻,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妙、辉煌的时刻。”
这也是,很多宗教在向我们传递的境界。
片片落叶各得其所,世界从来都按照真理运行着,所有的错误都是狭小局限的我们在杞人忧天。
这就是庄子说的天籁,接纳自然万物本身的存在美,就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幸福。
这种精神性的美与幸福,需要你极度灵活的思维与开阔的胸襟,而不是顽固的持有某一种信念价值观系统。
因为你一旦回到二元世界,产生了思考与某种价值观或者信念,那你一定会产生认为什么更好,更高级的想法。就算你觉得我的节目很好,很高级,那也是二元世界中的思维。
因为有好,就有坏,有高级,就有低级。那你就没有办法用一元的方式完全接纳世界本然的样子,你就没法理解什么是各自安好的自由。
如果我们生命中的努力,是为了得到无条件的爱,一种绝对的安全感。而这种境界,却要求我们时刻意识到世界的完美,才能达到,没有所谓更强、高低。
所以,这里是不是存在矛盾呢?我们的努力是不是用错了方向呢?
所以佛陀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因为文字就意味着回到了二元的思维,而无条件的爱是超越思维的。
还有一句话叫做“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它的意思就是,我和你说的这些话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你体会到共鸣,那不要盯着这些话不放,而去看月亮的地方。
因为你觉得我说的很对,很好,很感动,你就会觉得别人说的很错、不好、很枯燥,那你只是拿起了很多的路标,而不去走向他们指引你的道路呢,你回到了二元比较之中。
而基督教里面的“罪”,就是古希腊文直译过来的,它原本的意思就是“错过了标记”。
道德经里的“顺其自然”与“无为”,并不是告诉我们消极的什么都不要做,而是你在做事情的同时,不要陷入二元的陷阱,所以才说“无为而无不为”,请重新体会这句话,它和“色即是空”是不是很像呢?
这些古老的宗教思想都很有趣吧,你也许才知道,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找到那个无条件爱,一种不依赖外在的绝对的安全感和自由。
而如果我们真的找到了它,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就是它,我们就是爱,就是自由,它不在我们之外,我们是一个一直坐在宝箱上的乞丐。我们自身具足,没有残缺,我们并不孤立存在于完美的宇宙之外,我们和完美的宇宙深深的链接着。
我们生活中极致的美和幸福,是寻找那个让我们完整的东西的同时,意识到我们自身原本存在的完美。而这个时候,自我的概念,已经不是局限狭小的我,而是那个顺其自然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更加广阔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