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这么难?

2023-07-25 23:31 作者:汇筑科技  | 我要投稿

供应链作为四流合一的产物,集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其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也是供应链在目前人力、原料、设备、场地等成本已经无法压低的情况下,再进一步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比如华为的Smart SC,玛氏的数智化,SHEIN的供应链,包括很多传统消费品企业如伊利、蒙牛,都在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其实,智能供应链ISC(intelliegent supply chain),智慧供应链(smart supply chain),数字供应链(digital SCM)都是一样的东西,基本都是基于供应链产生的数据资产,做隐藏信息的提取、辅助商业决策、仿真模拟等。

   但是这条路,在业界还是道阻且长,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的阻碍不是在技术水平上,而是在企业的业务本身,和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主要原因有五点。


1、公司资源分配问题。

   相比E-commerce的数字化程度,SCM还只是个小孩。因为E-commerce的数据可以更方便存储,且直接与企业的经营收入相关,自然而然可以获得更高的资源。

   而SCM许多时候是支持部门,和人资、财务、法务部门一样,都是重要,但是优先级一定是排在经营和产品之后的。只是供应链的特殊性,在一些行业,它是可以影响全局,从运营的生产、研发到销售的客户履约与服务的,而这一类行业的SCM相对来说话语权就更高,资源倾斜更多(比如服装-ZARA SHEIN),所以,这一些公司的SCM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来说会更快一点。


2、企业商业模式问题。

   企业的供应链模式是依托与其商业模式的,如同为生鲜行业,社区团购的短链供应链,和目前大火的预制菜的中央厨房与前置预生产的供应链模式,以及传统生鲜行业(商超/制造)的模式就截然不同。

   目前商业模式限制ISC转型的最经典问题就是经销商数据的获取,以传统消费品行业为例,许多公司有80-90%的货物是由经销商售卖的,品牌无法得知货物在生产后,究竟卖给了谁,卖的怎么样,甚至,如果品牌不全程掌管生产,在生产供应链的话语权也相对会更弱。

   而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ISC的升级必然会要求品牌调整自己的商业合作方式,触犯部分经销商的利益,会为ISC带来更大的调整。


3、企业的数据底层问题。

   智能算法(AI)基于数据(DSA),而数据分析可以分为四步:data obtaining 、data storage、data modelling、 data processing,其中前两步筑基了数据资产的底座,后两步是在reshaped data上的合理利用和进一步开发。

   但是因为供应链的性质(链条长、劳动密集、线下操作多),供应链上产生的数据是庞大的,且被抓取困难的,甚至会有人为噪音的存在。比如,公司对快递站有每日揽收指标的考核,他们可能为了达到KPI而刷数,导致数据失真;比如仓库赶波次时的“开飞机”生产,而下游只能收到系统数据而无法得到实物,这些都会对数据抓取的准确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在数据存储中更是,越是大型的企业、越是大型、复杂的、环节众多的链条,它的数据库集成就越困难,经常出现数据同步不及时、或者数据孤岛的现象。且数据存储还涉及员工权限问题,没有哪一个员工,哪怕是数据分析师,能看到企业数据全貌。这样的数据分析,就只能是“管中窥豹”,而无法站在规划层的角度去利用数据资产。

   此外,还有一点在原始数据→特征指标的问题,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其数据统计口径也不一样,如仅仅是收入数据,就可以有十几种定义,我所知道的就有应收、实收、操作地收入、签约地收入等等。

4、技术人员对业务的了解度问题。

   供应链是极其业务导向的,只有懂了业务,才能理解数据分析中,指标选取,特征工程,模型选取的原因和逻辑(即DSA的后两步,data modelling、 data processing)。比如,我在什么时候需要纳入收入数据的考虑,以及,在上述“应收、实收、操作地收入、签约地收入”等十几种收入指标中,我在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哪一种。比如在数据清洗中,理解各噪音和“脏数据”的原因,对其做更恰到的数据预处理。

   而目前来看,因为数据底层混乱+技术人员不懂业务,ISC的数据利用是较差的。举个例子,在数据分析的最基础运用“需求预测”中,在某次大促时,各种高级的机器学习模型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际偏离10%,而业务部门的业务预测师拿EXCEL做匹配和调整的,偏差值在5%。而这两方法差的5%,可能都还不够补一些产品的损益。


5、组织架构问题。

   在我看来,目前很多技术问题其实是业务问题,而很多业务问题会落足于人与组织的问题。毕竟,一个企业中,一切的执行都是靠的人。

   ISC转型,从组织架构来看,有两个问题:1、权责不对等;2、部门的组织地位与话语权问题。

   第一点,我觉得是目前公司的组织通病,即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不是同一个部门,那就必然产生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割裂。比如上述大促预测的案例,机器学习模型是大数据部门训练给出结果的,而EXCEL模型是业务部门自己跑的,且不论结果精度如何,如果你是业务部门的领导,你会听哪个?如果用了大数据部门给的预测值,一旦出现了偏差,及时可以靠临时的调度来解决,那影响的业务、指标、成本哪个部门来承担?

   还有如当下智能供应链的许多硬件应用,如AGV,无人生产线等,短期内他们的成本都是高于人工的,而这些费用也是让业务部门承担。技术部门达成了应用指标,业务部门的用工成本上升了,这件事情,在组织里如何衡量?且,业务本身就是“活在当下”的,其KPI考核通常最紧张。再有情怀的老板,也不能抛下KPI陪后端玩理想游戏,目前很多智能应用,在业务侧更多是宣传和门面的功能,而没有办法直接给业务带来效益。

   第二点,部门的组织地位与话语权问题也是基于第一点的衍生。在决策层和执行层的矛盾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去做决策和承担责任,那么就是看西风压倒东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了。有些公司是强业务主导,不愿承担转型阵痛,那技术部门话语权弱的情况下,就很难在内部推广ISC技术。如果有些公司的高层极其看重技术发展,就可能会强压业务侧执行,这样带来的隐患更多。所以目前没有什么公司是一边倒的,更多还是在技术x业务之间胶着和缠缠绵绵。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想做数字供应链,有三个建议:

   1、选择合适的行业与公司,该公司是重视ISC的,能够倾斜资源去做转型和升级,且技术部门的话语权不弱;

   2、技术人员需要更多了解业务(可通过在校实习、轮岗等方式),而业务侧也可以多学一些技术知识,尤其是业务侧产品,如果想转ISC产品;

   3、不论是技术侧还是业务侧,多学一点项目管理,以及数据库技术,至少在ISC项目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对于公司来说:1、资源倾斜;2、给予真实的轮岗机会;3、需要有人宏观统筹 技术x业务;4、组织设置权责对等。

   但是吧,每一项都看似容易,但是每一项都很难。

   资源有限,一定是优先给更重要的部门;

   轮岗如何不浮于表面,而是让后端能真实接触到业务;

   人才市场上,能宏观统筹 技术x业务的人又有几个;

   权责对等这句话不论是技术x业务,还是业务内部的经营x运营,都是一笔烂账,很难分割清楚。


   总的来说,还是很看好ISC的发展,尤其是在现在疫情+政策的影响下,供应链的“国际路”难走通时,数字化是其发展的最光明的路了,且一旦形成,其边际成本低,可持续获利。我觉得是一个很不错的研究/就业方向。


为什么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这么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