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苏军7.62毫米纳干左轮手枪

2019-03-03 21:35 作者:大鹏之钢翼  | 我要投稿

谈及二战苏联手枪,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左图的苏军7.62毫米TT-33托卡列夫手枪,它威力大、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是二战名枪之一,但在战争中,它的生产速率并不能满足前线的需求。

因此,苏军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苏军指挥官装备的是苏军7.62毫米纳干左轮手枪。

它是由沙俄的沙皇朝庭和军事管理部里是众所周知的莫辛纳干步枪的研制者之一比利时枪械设计师莱昂·纳干与他的兄弟埃米尔.纳干。为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所研发的7发双动式转轮手枪

与大部分转轮手枪的运作原理不同,此枪采用了特殊的气体密封式设计。在手枪的击锤被拉低后其弹巢会向前移动,同时亦封闭了弹巢与枪管之间的空隙,增加了子弹的初速,并容许武器能够被消音(这种功能在一般的转轮手枪并不常见)。

一般非气密式转轮手枪在弹巢与枪管之间有一条小空隙以令弹巢能够顺利转动,以带动下一个装塡的膛室准备击发。弹头经过这个空隙或许会导致射击精确度下降,此空隙还会导致高压及高温的气体在弹头尚未离开枪管前,由此处逸出,如果持枪者持枪姿势不标准,手大概率地会被烧伤

而纳干转轮手枪则具有以下的机制:当击锤被拉低以后,会带动弹巢转动并令它向前移动,同时封闭了弹巢与枪管之间的空隙。而此枪使用的弹药也为封闭枪支以防止火药气体从枪中逸出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别于一般的子弹,7.62×38毫米的弹头是位于弹壳里面的,而弹壳顶部的缺口的直径亦略有减少。纳干转轮手枪的枪管后部具有一个短小的圆锥型部分,这是用来对应弹药顶部的缺口,以完成气密式的作用。在封闭空隙的时候,弹药的初速会增加了约15 - 45米/秒。

然而,成功亦有其代价,这样的开火机制让纳干左轮手枪无法通过转轮的旋转甩掉弹壳,在弹药耗尽重新装填时持枪者需手动把弹壳逐一退出,且由于弹巢无法全部敞开,它也无法使用转轮手枪的快速装填机制——将已被与弹巢同尺寸的金属支架列为与弹巢一一对应的子弹直接推入弹巢后丢弃金属支架并使转轮回位,只能将新的子弹透过装填口逐一载入弹巢的各个膛室里。若然要跟使用中折式设计或外摆式弹巢的转轮手枪作比较的话,纳干转轮手枪这种过时的装填方式固然会显得比较费力和费时。

沙俄时代,纳干转轮手枪具有单动式(每次开火后击锤需要持枪者用手指向后扳动扳机才会生效,才可击发下一颗子弹)和双动式(击锤会随着扳机协同运动)两种版本,它们在沙俄白军中分别被称为“士兵型”及“军官型”。由于机械结构已经过时,单动式版本似乎早于1918年就已经停产,但当中亦有一些例外,即专为射击竞赛而设的比赛型。而大部分单动式版本随后亦被改装为双动式版本,故由原厂生产的单动式版本相当罕见。

纳干M1895转轮手枪曾被俄罗斯帝国陆军广泛的使用,在十月革命后亦被苏联所采用。因为此枪普遍的被认为是坚固和可靠的。它亦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契卡以及许多的苏联执法机构,包括: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广泛的采用。在警察内服役期间,使用短枪管的纳甘转轮手枪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它们能方便的藏在便衣警察的衣服里。尽管更先进的TT-33托卡列夫手枪已在1930年推出,但纳干M1895转轮手枪仍然持续生产并普遍在二战中使用,由于在100米内一枪若击中要害即可击毙敌人,受到了苏军骑兵部队和坦克部队的普遍欢迎

纳干转轮手枪独特的外型和名字为它实现了在苏军中被崇拜的状况,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30年代,若被赠予一支刻有红星的纳干M1895转轮手枪可以说是作为苏维埃工农红军或苏联执法人员亦或是苏联共产党党员的最高荣誉。

直到二战结束后,它仍没有完全被取代。直到1952年,苏军开始列装小巧的9毫米马卡洛夫手枪时,纳甘转轮手枪才开始逐渐退出苏军前线装备序列。

本人了解程度有限,找到的资料难免有错误的地方,还望多多指正

关于苏军7.62毫米纳干左轮手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