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元动画评论II:深刻性的多重面貌

2019-03-03 21:10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他做到了

0.引言


对于某些动画作品,当我们在表达对它的欣赏时,总是使用“内涵深刻”、“意义丰富”、“发人深省”、“立意高远”等类似的语词。很多更多时候我们还会具体地去阐述这类动画中表达了哪些“内涵深刻”的主题,例如“xx这部作品时对人性的赞歌”、“xx作品用扣人心弦的故事促使我们反思战争的意义”等等。类似的评论表述还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运用各种理论资源来对动画作品作出解读、阐述动画作品中的故事对现实或历史的启迪和呼应、展示动画作品产生的影响,等等。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类家族相似的表述看作是对于“深刻性”的表述。


我们很难去说这些动画具有的深刻性究竟是什么,我们只知道“深刻”与“肤浅”是相反的,前者促使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探讨它,而后者往往意味着对于这部作品并不值得做出太多样化的分析。好在举出一些例子是很容易的——在动画爱好者社区中评选出来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属于这类作品。《攻壳机动队》系列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在好莱坞真人版的《攻壳机动队》上映后,许多动画原作粉丝指责真人版没有理解95版《攻壳机动队》的内涵。常年在各类榜单上见到的《星际牛仔》也可以是一个例子,有些评论者对于这个宇宙流浪者的故事作出了存在主义的阐发,也有评论者认为这部动画恰如其分地映照着人生本来的聚散离合。

正是由于被冠以深刻性的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作品,所以探讨这个范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许多评论文本中都显示,我们会把高度差异化的各种动画都看作是深刻的。因此,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尝试去梳理,我们所使用的深刻性在比较基本的意义上究竟指涉动画作品中的哪些方面,在这种梳理中将会使用一些比较常见和典型的动画作品作为例子。我将说明,动画评论中提及的深刻性至少指向相互之间有所重叠的四个方面:意义的多层次、故事的新奇结构、宏大主题、特定类型的意象。在此基础之上,我认为对于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而言,最值得讨论的是如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深刻性是一个动画评论的范畴并且是一个正面范畴?



1.所见非所得:意义的多层次


首先我们关注最常见的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中,深刻性指涉对意义的遮蔽或隐藏。这类情况即使在我们的更普遍的语言表述中也相当常见。比如,在对待某些文学文本时,我们会指出某段话表达了作者的“内在含义”;在评论艺术作品时,我们期望评论者对艺术品“所表达的事物”做出一番“阐释”;在和他人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会认为他人的话中“别有深意”。在动画作品中,对意义的遮蔽或隐藏主要通过画面来完成的,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动画爱好者群体中乐于解读的种种象征和隐喻。[1]

[1] 关于“动画中的隐喻”这一提法中尚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视听艺术中的隐喻之间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允许我们套用语言学中处理隐喻问题的方式是存在疑问的。出于这种疑虑,在后文中我将更多地使用“象征”这一略有不同但更加日常的表述。


不过,并不是所有象征和隐喻都足以满足我们称之为深刻性的那种属性。在《朋友,让我们厘清动画评论的合理化问题》这篇文章中,我提到,在动画作品中,即使是最简单的故事情节也往往用象征或隐喻的方式加以表达。然而,大多数用以表达简单情节的象征或隐喻并不见得有何种程度的深刻性。比如在那篇文章我所提到的例子,在《零之使魔 双月的骑士》的第12集中,双生花在露易丝的手中枯萎,象征着才人已经战死。通常情况下,这个情节以及它的象征并没有进一步解读的必要。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类象征没有去解读的必要,是由于双方面的原因:我们关于“双生花枯萎”这个象征意味着什么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并且这个象征的含义是“所见即所得”的。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之间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关于“p象征着q”形成了一种共识并且这种共识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背景时,作为象征的p所具有的含义就是显而易见的了。然而,这两方面的原因也确实指涉着两类不同的可能情况:


(A)我们对于动画中的象征p意味着什么不存在一种共识,但是对于每一个评论者个人而言,象征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动画作品中的象征与象征背后的含义本身之间几乎不可能存在着逻辑严密的连结,对象征含义的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体验者的直观领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者之间一直试图做出新的解读并且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解读是更好的。许多动画作品都符合这类情况,尤其是那些具有着一定知名度因而被不断解读或“过度解读”的作品。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这个系列的作品中充斥着宗教和心理学的各种意象,并且故事情节本身具有着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因而在二十多年间一再引起着动画爱好者中间的论战。《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中最常被加以讨论的可能就是在旧剧场版《真心为你》的末尾碇真嗣试图掐死明日香的情节。真嗣为什么要试图掐死明日香?明日香为什么要说“真恶心”?到底是不是明日香说了“真恶心”?场景中呈十字架状的EVA机体有什么深意?这个情节本身又想要传达怎样的主旨?二十多年来,如果我们不是持有一种特别作者中心主义的观点,就能看到对于这个情节的解读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而对于持有某种解读观点的评论者而言,这一情节中象征性的含义常常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达成一种成文的解读文本则需要从作品内外不断挖掘证据。

(B)另一种情况也是可能的,即我们对于动画中的象征p所具有的含义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这个含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是显而易见的,评论者通过对象征的解读取得了大多数的信服,因而这种解读成为了一种共识。这类情况大多会涉及到作品解读的语境,例如作品设定中的历史背景或者作品本身所处的历史背景。当然,这类情况有时也会涉及到观众对动画的关注差异,可能有些观众比一般观众对于动画艺术更有研究,因此能从转瞬即逝的画面中精准地识别出某种值得解读的象征。这类情况的例子也可以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中找到。对于2000年前的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御宅文化崛起、日本泡沫经济、宫崎勤事件等具体的社会背景都是相当陌生的,因此不可能马上将《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的立意解读指向这些具体的创作背景。当有人将这些语境因素引入到对《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解读中时,这种观点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并形成爱好者中的一种共识。


上面的A、B两种可能情况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甚至仅仅是对同一个案例的不同层面论述。在情况A中,深刻性建构在不同评论者的解读之间发生,每个评论者的观点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而在情况B中,深刻性建构在评论者-普通观众的二元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评论者是对于语境因素有着更强把握并且有着鉴赏能力的个体,而普通观众往往不具有类似的鉴赏能力并且对于相关的语境因素未曾获悉。这就导致了评论者对于象征的解读具有着某种程度的优先性,因而更加容易形成共识。当然,情况B中的共识可能并不存在于评论者之间,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主旨与日本90年代的社会背景xxx有关”这个看似是共识的解读观点可以在评论者之间被反驳或赞同。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评论表述中,动画作品的深刻性十分常见地指涉着意义的多层次性,这种多层次是通过隐喻或象征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动画作品中的象征或隐喻遮蔽或隐藏了意义本身,但是,并非所有隐喻或象征都足以被称为深刻性。在我们的评论表述中,深刻性常常涉及到这么一层要求,即或者某种象征解读的是在评论者之间难以形成共识,或者某种象征的应然解读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并非显而易见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意义的多层次性作为深刻性的一种面貌,其核心就是指向动画作品中某些方面可供解读的丰富性。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或许不能指出,在动画中到底具有哪些属性的象征或隐喻必然具有这种深刻性,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指出,在解读方式上已经固定僵化的“死隐喻”必然不能具有深刻性。



2.所料非所是:故事的新奇结构


在少数例子中,故事的讲述方式本身也能够让人写下“这部动画极具深度”的评论表述。我们很难对这类动画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做出一些概括性的描述,但是我们有着不少词语来形容这类故事,比如“烧脑”、反转、意想不到、充满悬念,等等。在这段文字里,我姑且把这种特征称为故事的新奇结构。正如上文中指涉着意义的多层次的那种深刻性一样,并不是一切故事的新奇结构都能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深刻性。通常情况下,“烧脑”、反转、悬念、意象不到这些特征至多会给人带来惊奇感,例如大多数推理类动画或悬疑类动画。但是在少数动画作品中,当这部动画作品涉及到某些宏大主题时(关于宏大主题我会在下一节展开),故事的新奇结构本身就会体现出一种深刻性。确实,故事的新奇结构要展现出其深刻性,必须配合以特定的故事内容。但是,对于某些在动画史中一再被演绎的主题而言,平铺直叙往往并不会让人给出“具有深度”的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故事的新奇结构作为深刻性的一种面貌加以单独论述。


能够表现这种意义上的深刻性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在剧情中制造悬念、反转、谜团等方式在今天的动画中实在是司空见惯,因此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作品来作为正面或反面的例证。在过去的2018年里,最具话题性的作品(或许没有之一)《Darling in the Franxx》或许就是一个反面例子。诚然,《Ditf》在如今的动画爱好者群体中已经略显滑稽,但是这部作品在去年着实引爆了戏里戏外的高讨论度。除去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中引发的现实争议,作品本身中充斥的各种悬念和反转也是引起讨论的关键因素。我们还可以在某些“婆罗门”社区内一窥当时热烈的细节挖掘与剧情解读——驾驶机体的姿势是否蕴含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控诉?荒芜的大地和繁茂的植物园之间的差异有什么寓言式的内涵?“爸爸们”这个明明不在场却一再被提起的主体是否隐喻着无处不在的父权压抑?这些比动画原作更精彩的观点与想象充分说明了“原创动画的魅力在于其不可预测性”。然而,尽管一部分观众们一再用“开局自行车结尾歼星舰”这种暗示来坚定“神回”救场的信念,但是这部动画最后还是在大多数人的欢声笑语中走向一个有些令人尴尬的结局。

平心而论,《Ditf》并不算是一部糟糕得无可救药的作品,至少它独特的世界观设定在前期十分引人入胜,美少女和巨大机器人结合的形象别具特色,某些单集也十分亮眼,但是不论如何,这部作品辜负了许多观众起初对于其深刻性的期待。《Ditf》从一开始就留下了许多无法忽视的巨大悬念,更重要的是这些悬念大多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根本上非常识的世界图景,甚至其中有些悬念还与现实中的重要议题产生着隐约的共鸣。Franxx这种巨大机器人为什么需要少男少女之间用这种令人尴尬的姿势来驾驶?这个悬念与许多推理剧情中“人是谁杀的?”这类悬念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就后者而言,我们虽然确实在意凶手到底是谁,但更在意凶手是某人这个结果是如何从精彩的推理中得出的;而对于前者而言,答案本身就意味着一切——如果《Ditf》中那种驾驶集体的方式确实是对女性主义思潮的潜在呼应,那么至少这个悬念本身就突现出一种深刻性。然而,正如我们最终看到的那样,《Ditf》中的种种悬念和反转都没有契合我们对宏大叙事中深刻性的期待。


当然,故事的新奇结构中所凸显的深刻性确实在某些优秀的作品中得以展现。今敏的作品中就常常展现出这种深刻性。如果说《千年女优》《红辣椒》这些新世纪的作品深入到各种人文色彩浓厚的母题中,那么《未麻的部屋》则讲述了更加平凡的关于人物成长的故事。无论是王道热血的国民动画还是宅味浓厚的小众佳作,角色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都是商业动画中屡见不鲜的题材,并且我们很少会说类似于“漩涡鸣人经历了几百集的冒险后终于成为七代目火影”的故事具有突出的深刻性。但在《未麻的部屋》这部作品中,充满惊奇的故事讲述方式却让我们足以给出“这部动画极具深度”的评价。我在这里没有能力去细节上去分析这部作品如何具有其深度——读者可以在林林种种的动画评论平台和自媒体上找到许多详尽的解读——但是我认为可以从与《Ditf》这个负面例子的差异中粗略地看到故事的新奇结构中是确实显示出一种值得解读的深刻性。


总的来说,如果说《Ditf》中构筑了许多似乎涉及到宏大主题的悬念,但却辜负了观众对于这些主题的期待,那么《未麻的部屋》则是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表面上脉络清晰的悬疑故事,但潜在地留下足以支撑观众进行分析与解读的逻辑空间,并且在这些逻辑空间中足以与现实中的宏大主题以不同角度相契合。初步来看,正是在这种充满可能性的逻辑空间中,故事的新奇结构才得以成为评论表述中深刻性的一种面貌



3.直面形而上学:宏大主题


深刻性的第三种面貌比起前两种来说更为显而易见。不论是日常对话还是文艺作品的评论,深刻性的标准体现永远在于话题本身。“今天的青菜价格涨到七块一斤了”,这句话中涉及的菜价话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定称不上内涵深刻,至少要说“青菜的价格是国际贸易局势的连锁反应”才能算是有所洞见,当然如果能说出“青菜的价格波动背后,折射出现代性的普遍焦虑”,那么就可以给这句话打上发人深省的标签了。这个略显戏谑的例子也能够很好地对应于动画作品中深刻性的标准样式,“巨大机器人打败敌对未知生命体”这样的故事没有什么深刻性可言,“巨大机器人是史前文明自我毁灭的象征,敌对未知生命体是史前文明的后代”这样的故事则多少涉及到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这个具有深刻性的主题上。


在这里,我把深刻性的标准样式中所涉及的主题称为宏大主题。宏大主题没有例外地来自现实世界的思考,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宏大主题的外延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给出一些粗浅的概括。我认为,至少在动画作品中,宏大主题的共有特征就是与日常生活的一定疏离,或者说是通俗意义上的那种“形而上学”特征,即离开具体化的情境并且深入到一般的人文主义关怀中,例如自由、解放、社会平等、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性、异化、心灵,如此等等。[2]我们不但认可在动画中对这些主题处理得当可以增添动画的文化内涵,甚至有时还会认为敢于尝试这类主题本身就是动画人艺术追求或艺术能力的一种优秀体现。

[2] 有趣的是,似乎也仅有人文主义式的关怀才会被认为是具有深刻性的,像数学或逻辑的形式论证甚至当代社会科学中的实证观点,似乎都不能称得上“内涵深刻”,不得不说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当然,宏大主题的外延与这个概念本身一样抽象,动画作品中不可能去展现抽象的主题本身,而必须通过故事和画面来对这些主题加以演绎。对于深刻性的这一种面貌,相信我们不用做太多描述,只需要举出一些公认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了。《攻壳机动队》系列是这一节中最好的例子,这个系列中的大多数作品常常被动画爱好者认为是思想上深刻性的典范,以至于相比之下,真人版的《攻壳机动队》电影被认为几乎完全丧失了动画的精神内核。以1995版的《攻壳机动队》为例,比起写在英文标题Ghost in the shell里颇具神秘感的“灵魂”,我认为用“心灵”这个更加自然化的关键词来概括这部作品所直面的宏大主题或许更合适。在一个科技足够发达的时代,我们的肉体也不再是生来死去无法抛弃的容器,我们的感官不再仅仅呈现外在世界,我们的记忆不再是不可编辑的私有物,那么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作为能动者的自我呢?这个困惑根植于人类思想史中对于心灵的过高尊崇以及对人性退场的焦虑。尤其是从科学革命以来,人们常常发现人类本身和人造物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状促使人们寻找出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正如最近的一些声音主张计算机程序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那样。在漫长的探索历史中,人们的结论常常回归到对心灵的尊崇上,这种看起来永远无法用自然机制来加以说明的事物就成为了人类与人造物的决定性差异。而95版《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则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事与愿违的未来——一方面是自然人的感受和记忆这两个心灵中最基本的功能可以被人为操控了,另一方面是傀儡师这个完全由程序代码制造的人工物产生了壳中的心灵,这一切都强烈地暗示着人类和人造物之间界限的消解了。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中最耐人寻味的细节来自于动画之外的现实世界,素子和傀儡师融合的情节似乎昭示着传统上与人类本身具有同一性的心灵走向了以机器为代表的外部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当素子在电影屏幕上将心灵延展到网络世界的三年后,安迪·克拉克与大卫·查尔默斯才在1998年发表了《延展心灵》这篇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灵哲学论文之一。或许我们会认为商业动画的深刻性无法与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相比,但是在95版《攻壳机动队》中,在“心灵”这个宏大主题中所展现的创意足以与90年代最具创造力的学术工作产生共鸣。[3]

[3] 本文中对于95版《攻壳机动队》的解读仅仅是一家之言,更多为了展现这部作品如何直面宏大主题并1展现出深刻性的,读者大可对作品的解读有不同意见。


当然,“内涵深刻”的动画作品并不需要一定具有涉入学术话题的深度,但是一部直面宏大主题的动画作品要具有为人称道的深刻性,或多或少都要作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阐发。一方面,这些阐发必须超过大多数普通观众对于这个主题的看法,另一方面,过于超出常识的阐发即使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也未必能让观众认可其深刻性,人们甚至会用“喂shit”、“放飞自我”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表述来评论这种阐发




4.成人与儿童:特定类型的意象


最后一种深刻性的面貌可能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许多资深的动画爱好者可能会反对这种面貌的深刻性是一种真正的深刻性。但是无论如何,在不少评论中似乎都能见到相近的指涉,因此我还是认为应当把这种面貌的深刻性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深刻性的这种面貌指的是动画作品中一些特定类型的意象,一旦这种意象出现在动画中,这部作品就倾向于被人认为是深刻的。由于这类意象中可能包括许多相异的子类别,因此为了避免太过片面,我仅仅用“特定类型的”这个含糊的词语对其加以概括。但是正如上文中对其他面貌采取的论述策略一样,我将用较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中类型的意象。这个典型的例子我称为成人化的意象。


成人化的意象正如其字面上显示的,指的是一些在动画作品中的儿童不适合接触的事物。例如,对性或裸体的展示、过激的血与暴力场面、不适宜呈现的恐怖因素,等等。我们很容易想到具有成人化意象的动画作品,它们大多是在深夜播出。例如,《To Love》系列中花样百出的走光场面,《恶魔人》中美树被——的情节,《机动战士V高达》中各种角色过于惨烈的死法(虽然据说这部作品主要面向低龄观众),等等。当然,成人化的意象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情节或设定,比如作品中简洁洗练的美术风格很多时候对于儿童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具有类似美术风格的事物也可以看作是成人化的意象。

很少有人同意这些成人化的意象本身体现了什么深刻性,但是实际情况中,许多动画评论的表述中都会称赞这些成人化的意象拓展了动画的思想深度。这种观点常常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加以表达,即通过成人化和低龄化之间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在对富野由悠季的早期作品的评论中十分常见。许多机器人动画爱好者们对《传说巨神伊迪安 发动篇》的结局都会给出一种戏谑式褒扬,“结局十分温暖人心,所有人都相互理解了,当年日本小孩在电影院里都看得热泪盈眶”。显然,这种戏谑式的褒扬通过将这部动画结局的惨烈与主要受众是儿童的状况加以对比,来暗示这部动画所具有成人化的深刻性。在某些特摄作品中,低龄化也总是被许多大龄观众所诟病,这一点在关于奥特曼系列的争论中尤为明显。许多观众乐于去讨论奥特曼系列中“黑暗”的剧集和作品,认为这些“成人化的”作品体现了独到的深刻性,并且倾向于认为剧情上较为轻快活泼的作品是“低龄化的”甚至平庸的。


在子供番和深夜番的差异中,我们或许可以为成人化的意象如何可能成为一种深刻性的面貌给出初步的论证。虽然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大友沉迷例如《光之美少女》这类的动画,但是在子供番中几乎还是不会出现表征血腥、暴力、恐怖、情色情节的意象。另一方面,这些“深黑残”的情节在各种深夜动画中则是屡见不鲜。诚然,一部动画是子供番还是深夜番与这部动画本身优秀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种普遍区分的背后是这么一种预设:露骨的血腥、暴力、恐怖、色情情节不适合让儿童收看,这些情节是(至少是青少年以上的)成年人的专利。而这种预设则又进一步来自于常识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之所以我们不能让儿童接触露骨的血腥、暴力等情节,是因为儿童的智识水平并不像成年人那样完善,因此易于受到这类情节的负面影响。在本文所关注的深刻性话题上,这种观念的关键在于,它承诺了成人和儿童之间泾渭分明的智识边界。如果我们确实认同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智识水平是高于儿童的,那么一般情况下,子供番与深夜番之间深刻性的区别就也是可能的。我把这个形式上并不严谨的论证过程如下表述:

 

(1)      动画中的深刻性内容需要足够的智识水平才能理解;

(2)      儿童没有足够的智识水平,成人具有足够的智识水平;

(3)      子供番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因此子供番的内容应该与儿童的智识水平适应;

(4)      由(1)和(2)可以得知,儿童不能理解动画中的深刻性内容;

(5)      由(3)和(4)可以得知,子供番中不应该有深刻性的内容;

 

如果我们假定大多数子供番的制作方都按照(5)这个陈述中的要求来制作动画作品,那么确实子供番就可以与没有深刻性划上等号。同理可得,主要受众是成人的深夜动画是可以具有深刻性的。这个结论让我们看到,成人化的意象本身成为深刻性的一种面貌,实际上来自于一种朴素的归纳推理。具有血腥、暴力、情色、恐怖等元素的成人化意象是子供向动画与深夜动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那么既然一般情况下深夜动画有着子供向动画所不能具备的深刻性,那么这种深刻性就理所应当地来自于成人化的意象了[4]

[4] 显然,这种朴素的归纳推理经不起逻辑上的进一步推敲。


当然,上面的论证只是尝试对成人化的意象为什么是深刻性的一种面貌给出一种猜测。在实际情况中,与其说人们意识到了这个归纳过程,倒不如说人们把成人化的意象看作是深刻性的一种标志,进而在成人与儿童——或者说“我们”与“他人”之间——划出一条似乎在评论上具有优越性的界限而已。



5.插叙:本文的自我辩白


到此为止,本文详细阐述了深刻性的四种面貌,这可能会对读者带来一些误解,因此在进一步的深入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于一些关键问题提出扼要的辩白。

第一个问题是,“深刻性的多种面貌”这个话题实际上在讨论些什么?读者们必须意识到,上面的所有文字丝毫没有涉及“深刻性实际上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的所有论述都在讨论如下问题:在中文互联网中,在最通俗、日常的、一般的动画评论中,深刻性这类评论范畴实际上指涉的是哪些方面?前者的问题涉及到指导我们正确地使用深刻性这类评论范畴(如果对语词的使用真的存在正确与否的话),而后者的问题仅仅涉及到对实际存在的动画评论中的深刻性范畴进行一种调查和归类,至多再加上一些具有关于“这种面貌如何可能是一种深刻性”这一次要问题的回应。在对后者问题的讨论中,我完全没有试图对应该如何使用深刻性这一评论范畴给出任何建议。


第二个问题是,对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做出这四种面貌的分类本身可靠吗?我认为从一些必要的逻辑要求看,我所提出的分类并不可靠。合理的分类要求各个子类别相互排斥,而我的分类之间显然可能存在重叠;合理的分类也应该做到穷尽母类别,而我的分类显然也没有穷尽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下的一切语用状况。在此意义上,我建议读者如此看待我所提出的四种面貌:每一种面貌实际上都是由典型案例所引导的,其中每个案例之间都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实例族。这样的看法还有一种好处,即允许我们分析出这四种面貌之间所具有的结构性联系,例如,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深层意义被遮蔽提供了可能,因此使得深刻性得以呈现,而故事的新奇结构常常通过打乱故事的时空连续来隐藏真相,因此也是一种对意义的遮蔽。


第三个问题是,这种不加鉴别地对关于深刻性的动画评论加以分析的做法合适吗?有人可能会主张,在互联网社区中存在的大部分动画评论都是“低质量的”,不值得进一步考察的,因此不加鉴别地从一般的动画评论中分析出深刻性的四种面貌,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对于这种批判,我的辩白是,至少在对待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时,我不确定是否存在“好评论”和“坏评论”的区别。在这篇文章中,我唯一讨论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使用类似“内涵深刻”的词语时,我们到底在指涉动画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本身中并不存在规范性的向度。只有当我们确定了“内涵深刻”这个词的具体意思之后,我们才能看到评论文本是否从各个方面恰如其分地论述了动画作品如何符合“内涵深刻”这个词的意思,从而鉴别出这个评论是“好评论”还是“坏评论”。显然,在本文中我并没有试图将深刻性这一评论范畴的具体意思固定下来,因此就算是“我还是那句话,小学生闭嘴,没看过食尸鬼十遍别和我辩论,你们能体会金木的痛吗?”这种看似荒谬的评论,我也会尽可能纳入到本文的考察中来。



6.结语:深刻性之谜


这篇文章最核心的工作,其实只是对关于深刻性的评论文本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读者加以展示,实际上几乎没有对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提出任何阐发性的见解。在我看来,深刻性这个评论范畴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以及应该意味着什么,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前者需要更加精致的文本考察和分析,而后者仅仅需要在共同体内达成共识就可以了。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前没有值得征服的险峰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将用有些噱头色彩的“深刻性之谜”来就深刻性提出一个具有阐发性的关键问题。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深刻性是一个评论范畴甚至是正面的评论范畴?这一问题本身就有些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可以如此加以澄清:以直面宏大主题为例,绝大多数动画对于宏大主题的展示中所具有的深度,远远比不上这个主题在学术领域的研究,那么如果我们认为动画作品中对于深刻性的追求是值得褒扬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阅读学术著作呢?如果我们认为动画通过光影艺术的手段展现了学术研究中不可能具有的魅力,那么为什么深刻性本身是值得追求的呢?或者说,我们在动画作品中所给予正面评论的那种“深刻性”,到底是对某些主题实实在在的洞见,还仅仅是一种与深刻性有关的自我满足?又或者说,在作为动画观众的我们看来,那些富有深度的动画作品到底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游戏,还是渗入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照?


到目前为止,我对于这些问题没有还没有笃定的见解,但是答案的轮廓似乎已经渐渐显示出来了,那就是我们应该去回答虚构的动画作品本身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深刻性是否是值得追求的评论范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虚构世界之间的关系。



近期文章



元动画评论II:深刻性的多重面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