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se法】预备知识2 基础技能(转换机+共轭)

Heise method是一种相对小众但效率很高的魔方解法,它能在不借助任何公式、不尝试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平均在40步内复原三阶魔方(语出Sebastiano Tronto,Fewest Moves Tutorial),其思路对于魔方最少步项目(Fewest Moves Challenge,FMC)特别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发展出了可应用于速拧的Speed-Heise公式集(作者Matt DiPalma,详见https://www.speedsolving.com/wiki/index.php/Speed-Heise)。
Heise method作者Ryan Heise的网站(https://www.ryanheise.com/cube)有该法详细文字教程和一些魔方知识(包括转换机、筑块、降群原理等),以及诸多动图(是虚拟魔方播放器,不是gif动图,但本文只能用gif形式截取,因此墙裂建议访问原站,体验更佳)。目前Heise method中文资料较少,网页机翻又词不达意,于是我一面学习,一面便想斗胆做一些翻译和整理。
本系列专栏中,我将意译Heise method(下称“Heise法”)教程全文,同时夹带私货(算是学习笔记,会用蓝字标注出来的XD)。水平有限,还望魔友们多多指教~

本节详解转换机和共轭原理,此二者广泛应用在盲拧与最少步解法中,不理解它们将无法完全掌握Heise法,反而跌入死记硬背的窠臼。可惜Ryan Heise的教程中关于转换机的内容还是有限的,只详细讲了Heise法相关的一种角块三循环。且原教程中超级精炼的插图和理论化的文风给理解增加了不少难度……
因此,我首推平台上各路高手关于转换机的视频教程(就拿我看过的视频来说,轻松聊天款可找「依旧是一九四」,系统教程款可找「Cuber-天下雨」,直观动画款可找「天方魔」……当然,主要是讨论正三阶魔方)。
转换机与共轭的结合较易理解。因此为压缩篇幅,我不按照原教程顺序翻译,而是先翻译转换机部分,中途再讲共轭。

转换机(Commutators)可控制魔方上若干色块发生变化,并保持其他块均不受影响。所谓“转换机”其实是一串符合【X Y X’ Y’】格式的转动步骤序列(也可通俗地称之为“公式”,所以理解了转换机就能随时创造公式)。
X或Y代表一步或多步转动,加引号代表将对应转动逆序,例如X = R U L’,则X’ = L U’ R’,注意不是R’ U’ L;假如Y = B’,那么一条完整的转换机公式便是:(R U L’) B’ (L U’ R’) B。
PS:原文用上角标-1代表逆序,这里为方便显示改用引号。
对于任意的X序列和Y序列,转换机只会影响这两个序列涉及的块的交集。如果X和Y完全不相交,分别影响魔方的不同位置,那么做完【X Y X’ Y’】后什么也不会发生。我们的思路是使X和Y的交集尽量小,但不为零(听懵了吗?先往下读再说/doge)。
Heise法中可能用到转换机的地方有:
1. 角块三循环(详解单空穴8步转换机,重中之重)
2. 棱角对三循环
3. 棱块三循环
4. 角块原地翻转

1. 角块三循环
角块三循环是指单独移动魔方上三个角块的位置(A到B,B到C,C到A),并保持其他块不动。
剧透一下,Heise法流程大致是筑伪块完成F2L-1——差一个空槽完成的前两层——再复原余下部分,但除了最后三个角块(Last Three Corners,L3C),所以最后一步往往需要使用一条转换机来复原整个魔方。

以上图为例,魔方只有最后三个角块未复原(这就是Heise法最后一步会遇到的状态)。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找出有两个角未复原的面,但这两个角中的一个必须色向正确。本例中黄色面是唯一的选择(黄橙绿角块位置错误但色向正确,黄色是朝下的;蓝白红角块位置和色向都错误)。
接下来就要找出转换机的X和Y序列:
①X序列要做的是把黄橙绿角块搬到顶层,并同时把顶层错误的角块替换到它的位置上;因为这个块色向正确,所以后续可通过X’让它回到底层。
注意,X序列通常是R U* R’、F’ U* F之类的三步转动。
若着眼于底层,不难发现这三步转动只会影响底层的一个角块,这个角块可称为“空穴”,它就是XY两个序列的交集。


②Y序列要做的是进行一步底层调整,以在做X’之前,让蓝白红角块与周围色块拼好。做完这些步骤后三个角块就会同时复原。

如果以“空穴”为中心来理解,就是第①步使用3步转动让顶层角块来到“空穴”位置,第②步使用1步转动让底层角块来到“空穴”位置。于是3+1+3+1=8,形成了典型的8步转换机。
注意这条转换机的逆过程D F' U F D‘ F' U' F,同样是对这3个角块进行三循环,但循环的方向恰好相反。1+3+1+3也是理解8步转换机的一种方式。
更多例子(建议自行思考后再下滑看解法):


……
想出来了么?原理和上面的例子完全相同~
……



是时候引入共轭(Conjugate)的概念了。
共轭是指形如【X Y X’】的转动步骤序列。这条ZBLL的U case公式就是一个典例:

R’ (F R U’ R’ U’ R U R’ F’ R U R’ U’ R’ F R F’) R
相当于在一条PLL的Y Perm公式前后各加上一步R’和R,就实现了与PLL不一样的效果。不过这么长的公式显然不是Heise法的风格,下面是原教程给出的例子。
如果Y是下面这条公式,它可以改变三个角块的位置:

同样是这条公式,还可以复原下面这个魔方,只要旋转一下蓝色面:

以上全程便是【X Y X’】(这就一个共轭结构,注意X不一定只有一步;开头的X常被称为Setup,结尾的X’常被称为Reverse,特别是在盲拧领域)。
很多时候,角块三循环需要转换机和共轭相结合才能完成。
◆例1

可选白红绿角块作为突破口,它的色向正确但位置错误。但用于替换它的角块必须在魔方的另一侧(而不能像本例都同一层内)。所以只需一步R2,就可以使用转换机了。

注意第一步R2和第二步R可消为一步R’,所以这个例子实际上是使用9步复原。
◆例2

本例中蓝色面所有色向都是正确的,但三个角块不是哪个都可选为“空穴”(被转换机X序列搬到顶层的那个块),因为X序列并不都能用3步完成。这种情况下考虑黄色或橙色面的色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2. 棱角对三循环
理解了角块三循环后,只需把一组棱角对视为整体,便可将转换机的思路拓展到棱角对三循环(作者举出了12个例子,最边左一列是角块三循环;为方便对比,只写出[X,Y]格式的公式,就不截动图了)。


v2v3的本质与v1相同,故一种情形可能有多种转换机可以解决,有时换一条转换机甚至可以减省共轭步骤(v1类型的转换机和左边的角块转换机是比较类似的,都影响了相同的3个角块)。
3. 棱块三循环
◆类型一(双空穴4步转换机)
最短的转换机(桥式玩家的老熟人了),但实战中应用时可能会花费更多步骤做共轭。

◆类型二(单空穴8步转换机)

与上述角块转换机类似(都是3+1+3+1=8步)。
4. 角块原地翻转(这里只讲了两角翻)
一条转换机,可以使任意两个角块朝相反方向原地翻转(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与角块三循环类似,我们的策略是将魔方视作两份:

仍然是【X Y X’ Y’】格式,序列Y只影响图中的绿色层(两个需要翻色的角块都在这一层),而序列X将主要影响图中灰色部分,同时把绿色层的其中一个角块翻转。基本策略如下:

①使用序列X把A块原地翻转,同时保持F层其他块不受影响(三个例子均使用【R B’ R’ U’ B’ U】将UFR位置的角块原地逆时针翻转,但这并非唯一方法,例如【R' D' R D R' D' R】也可以,不过步数多了一些)。
②使用一步序列Y把B块移到B块的位置,这一步只动F层。
③做X’,翻转B块(X和X’分别使UFR位置的角块原地逆时针或顺时针翻转)。
④做Y’,把A块和B块移回本来的位置。
PS:将两个角块同时原地顺/逆时针翻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三个角块的色向错误,一定都是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翻转。具体原因参见下一节“魔方的法则”。

基础技能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浅聊一点个人思考。本节讲的共轭和转换机,虽然花了三千余字,但只是初学时不容易理解,熟练后应用并不困难;而前一节寥寥数语提纲掣领的筑块,我想才是最需要巧思的,这也是贯穿Heise法全程的思路。这就有点像CFOP的前两层、桥式的左右桥、Petrus的223,与结尾那些规则严明,甚至能完全公式化的步骤不同,筑块阶段是直接面对魔方的4.3×10^19种状态……
有时我不禁怀疑,Ryan Heise在教程前言强调的“零记忆”是否是一个悖论,又或者说真正的“零记忆”只存在于没有复原经验的魔方新手那里?因为不论是筑块还是转换机,要做到理解和灵活运用,“记忆”或者说“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登峰造极者参考Tymon Kolasiński只花5秒全预判F2L……)。再进一步讲,要做到“高效”地复原,不论是竞速还是追求短步数,只要经过反复练习,大脑都会习惯性记忆曾经用过的解法。正如单色底之于中立底色,思维固化总在无形中……
不纠结这个文字游戏了(瘫)Heise法的的确确是一套“不记公式”的解法。我们作为学习者,灵活运用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