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门阀政治(第三十四集)学习记录

2022-12-05 10:27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魏晋风度》主要讲述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孔融、王羲之、谢安、陶渊明等士人,在曹魏向西晋的朝代演变中,在社会动荡面前的政治和生活态度及其取向。在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的政治斗争中,竹林七贤借助云台山下一片竹林净土,吟诗作赋,快意人生,回避社会矛盾及政治风险。当士人们无力改变现实时,退而谈论宇宙、人生及社会本源等天人之际的玄学问题,被称为清谈或谈玄,并以此引领时尚。很多的官员也以清谈为荣而疏于政务,误人误国。清谈和谈玄促进了人们思维逻辑水平的提高。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反对司马氏取代曹魏,不趋炎附势,即使面临杀头也不改气节,是士人中的杰出代表。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千古流传。山涛、钟会等投靠司马氏,仕途飞黄腾达。王羲之酒后率性而书《兰亭集序》,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今闻名。风流名相谢安率军以少胜多,力挽狂澜,使得东晋得以苟延残喘。东晋名士陶渊明描绘并践行了理想国度《桃花源》。魏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士人各展所能,尽显魏晋风度。

西晋末年北人南迁,促成了东晋王朝的建立

曹魏的年代是公元220至公元266,存在了46年,西晋是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7年,存在了51年。西晋末年内忧外患,天下大乱,西晋政权摇摇欲坠之际,来自河南洛阳、山东琅琊(现今临沂市)的迁徙大军,在向着他们心中的目的地江南行进,这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一次大规模迁徙,迁徙整整延续了两百余年。迁徙人群中有平头百姓,也有世家大族,甚至还有皇室宗亲。他们拖家带口,整个家族一同迁徙。

在迁徙队伍中,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是琅琊王司马睿,再一个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领袖王导,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使这次迁徙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因为由此改变了中国历史,他们共同建立的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模式,东晋门阀政治。

西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政权建立后不久,内部就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同时北族大举南下,致使西晋王朝的执政者,东海王司马越不得不考虑退路。为了营造退避之所,开始着力经营江南,于是临近南方的琅琊王司马睿成了最佳人选。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偕同世家大族南下建邺(即南京,南京在秦朝时称建邺,晋朝时称建康),为西晋王朝建立后方基地。这也是迁徙队伍中有皇室宗亲的缘故。

远离了政治中心洛阳的司马睿不知道接下来的道路会是怎样,此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以后竟会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属皇室旁支疏属,传言出身成谜

迁徙初到江南,不为世家大族认可

司马睿做为皇室宗亲,又刚封了安东将军,来到江南建康的一个多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名流前来拜访,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血缘上来说,司马睿并不是正宗的皇室正统。从宣帝司马懿到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灿兄弟,总共四代皇帝都是父子相承,构成了西晋王朝皇族的正统,而琅琊王司马睿是文帝司马昭兄弟的后人,已属于司马家族的旁支疏属。再就是关于他的出身在民间有着更为夸张的传说,传说司马睿和司马皇室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有史料记载,司马睿本人是他父亲的一个妃子夏侯氏和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生下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司马睿和司马氏家族就没有血缘关系了。因此初来乍到的司马睿不为南方世家大族的重视和待见。

有一种特制的酒壶名叫转心壶,使用时通过操作可以倒出两种酒--毒酒或美酒,传说司马懿曾用这种酒壶毒死了手下一个名叫牛金的将领。司马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有一本名为《玄石图》的书,书中有一条“牛继马后”的谶语,意思是姓牛的人要继承司马氏的天下。因此司马懿毒死牛金,是为了除掉后患。如果司马睿真的和司马皇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那“牛继马后”谶语中的“牛”是指那名小吏,司马懿显然是杀错了“牛”人。

随着迁徙民众的到来,司马睿出身的故事也随之而来,并传遍了建康城的大街小巷。显然南方的世家大族瞧不起一个因偷情而出生的人,这也使得连同司马睿一同而来的众多北方世家大族受到了牵连。

王导助力司马睿借祓禊节树威

采取联姻、让渡官位等措施凝聚南方世族

门阀士族格局初步形成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每当天气晴好,跟随司马睿来到江南的北方世家大族的名士们就会相聚于建康城外的新亭饮宴,以消解心中的苦闷。然而其中一次看似寻常饮宴,却左右了一个王朝的百年命运。

就在南迁后不久,西晋王朝更加不断遭到北方胡人侵袭,战乱持续爆发,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南迁到江南的众名士想到西晋将要沦落,故乡遭难,故土难回,不禁悲从中来,眼前江山寥廓(空旷深远),虽有万里之势,却唯有青山似洛阳,有人仰天长叹道,风景没有什么不同,却有山河之异啊。众名士闻听此言,都相视垂泪。其中一人突然变色道:大家应当合力效忠王室,收复神州失地,说话之人正是随同司马睿渡江而来的名士王导。

王导在司马睿手下任军司马,他深知此时急需一个核心力量来团结各种势力,否则处境将会越来越危险,谁能担任此重任呢?王导意识到,他们必须立起司马皇室这杆大旗来,只能将此做为南渡世族们立足的根基。因此,王氏家族坚定地选择了助力琅琊王司马睿树立权威。由于司马睿的父亲司马伷(zhou,胄或后裔的意思),在司马氏消灭东吴时,曾代表西晋接受孙晧的投降,因此在江南的吴人看来,司马睿是他们灭国仇人的后代,这是导致司马睿在江南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有时候,历史的走向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偏偏司马睿被安排到南方来了。而且王导还深知,如果得不到南方士族的支持,司马睿要在江东立足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和从兄王敦商议(从兄是指叔伯兄弟中比自己大的人),要帮助司马睿在江南树立威望。

每年的三月三,对于居住在南京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要阖家欢聚,举行祓禊(fu xi)仪式,祈求消除灾祸。王导借此节日,安排司马睿乘坐华丽小桥,带着隆重的仪仗来到水边观看祓禊仪式,王导、王敦等北方世家大族人物骑着高头大马,众星捧月般簇拥在司马睿左右,招摇过市。吴地的世家大族纪瞻、顾荣等人看到司马睿的排场如此浩大,都被震慑住了。于是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顾荣、陆士光、甘季思等人纷纷表示臣服。从此,东吴旧地的臣民开始归附司马睿。

通过这场高规格的巡演,王导帮助司马睿树立起威信,拉拢了部分南方士族。面对南北士族间的隔阂,北方世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利益集团。

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求女婿,王导将家中子弟召集到东厢房,让对方尽管挑。门生回去禀告,王家子弟都很不错,听说我去挑女婿个个正襟危坐、矜持作态,只有一个年轻人躺在东床上,旁若无人地吃东西,好像没有听到我要挑女婿一般。太尉郗鉴说道,这正是我的好女婿啊,寻访一问,那个年轻人原来就是王羲之。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的由来。

现今的人们对于家谱的重视程度已不如从以前,西晋末年南渡的北方贵族们对家谱极为重视,家谱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和根基所在。当时江东流传着一部《百家谱》,这一百余个家族构成了东晋王朝门阀政治的基础,他们相互错综,形成了门阀士族。

吸收南方世家大族进入朝廷,避免与当地士族争夺土地

实行侨州郡县制度,保留了南渡士族的传统

对于初到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来说,最迫切的是要解决生计问题,而生计的关键是土地。江南虽然沃野千里,但自东吴以来,已为南方士族占据。

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后,必然要和当地土著的世家大族发生一些矛盾,包括经济上、土地上,甚至是政治上,矛盾体现在几次当地的土著起兵反对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曾经三定江南的南方士族首领义兴周玘,密谋发动武装政变,但不久即事情败露,周玘忧愤而死,后来周玘的儿子周勰(xie,协和的意思)继承父志,纠集江东地方武装,以讨伐王导为名,准备发动叛乱,然而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叛乱虽被剿灭,但渡江的北方世家大族也深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为了稳定江南局面,北方世家大族对南方士族的态度不得不谋求转变。王导的谋略很深,他放下架子,主动地跟南方人接近,并将朝廷里的一些位置让给南方人来坐,将南方士族吸收进朝廷。为了避免与当地土著士族的经济利益冲突,北方大族东过浙江去求田问舍,在会稽临海一带地域开垦荒地,发展产业。

当北方的西晋永嘉之乱时,司马睿的南方政权,在王导等世家大族的辅佐下,赢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导主持推行的侨州郡县制度。侨州郡县最初用于安置北方来的流民,避免触犯南方士族的利益,政府专门设置了与旧籍同名的州郡,并另立户籍,在赋税上给予优惠。为了与旧籍相互区别,对侨置同名州郡往往冠以“南”字,如北方有琅琊郡,东晋则有相应的南琅琊郡。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皇权先天权威不足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渡人口近百万。宁波、绍兴地区是当时江南开化较早、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北方侨民,许多北方的名门望族终身盘桓栖息于此。名士王羲之和谢安,雅爱东土山水之美,每每登山临水,弋钓为乐,数月方归,著名的兰亭序即出自于这段时期。当初新亭对泣的文士们已经完全在江南扎下根来。

在种种安抚措施之下,原来孙吴故地的人们觉得,与遭受北方其他民族的统治相较,接受虽有些恩怨但却同是汉人的东晋的统治更易接受,地域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东晋政权逐渐稳定下来。与此相伴,西晋政权却更加日薄西山、摇摇欲坠。

公元316年长安沦陷,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王朝大夏倾倒,以西阳王司马羕(yang)为首的内臣和刘琨为首的外臣纷纷劝进,希望南渡的司马睿即帝位,但此时手握重兵的王敦态度并不积极,司马睿也就没有急于称帝,仅仅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司马睿清楚地知道,他必须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拥护才能登上帝位。

在此情况下,如何能把南方的各种势力统一起来,以什么方式能守住南方现有的地盘,使得北方胡族不敢轻易直接踏入南方,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司马氏的统治延续下来,这就需要各方势力都要自身利益上做出让渡妥协才行。这就是南方世家大族当时共同面对的问题。

公元318年,晋愍帝司马邺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了建康。王导知道现在回到北方已无可能,只能固守南方,于是他说服堂兄王敦,并与其他大臣共同劝进,四十三岁的司马睿终于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东晋历史从此拉开帷幕。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模式形成

晋元帝虽然称帝,但其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工完全依靠王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门阀政治模式自比形成。门阀政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

不像其他王朝的建立,开国皇帝是凭本事打下的江山,执政之初就有着强大的根基。东晋的建立,是在面临北方戎胡南侵的巨大压力下,依靠着世家大族的拥护,司马睿才得以称帝,因此,东晋从一开始皇权就比较弱势。也正是在这样环境下,门阀士族才得到很大的发展,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左右皇权存在的主要力量。这种特殊的政治模式,从一开始就为东晋的各种政治矛盾埋下了伏笔。

东晋皇权与门阀势力的抗争结果是进一步被压制

司马睿本人从当初南渡时看不到未来的彷徨,到成为东晋皇帝,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好运气,极大地超出了他的预期。当了皇帝后,皇权至上的固有观念使司马睿的权力欲望开始膨胀,为了强化皇权,分化王导的家族势力,司马睿开始重用自己的亲信。他任刁协为尚书令,刘隗(wei)为侍中。刁协是南渡避乱的士人,对于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的政权模式尤为不满,刘隗也在西晋末期避乱渡江而来,也劝元帝司马睿疏远王导,削夺王敦的兵权。

当时的建康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负责督运粮草的督运令史淳于伯,因督运粮草不及时被判处斩首,据说淳于伯被砍头后,鲜血逆着柱子上流二丈三尺,然后又往下流了四尺五寸,一时百姓喧哗,全都说淳于伯死得冤枉。刘隗就此上疏,批评事中郎周莚、法曹参军刘胤(yin)制造冤案,刘隗的这次上疏直指时任宰相的王导。刘隗上疏后,王导立即上疏引咎,请求给予自己罢官处分。

司马睿抑制琅琊王氏的举措,触怒了世家大族。公元322年,镇守荆州的王敦起兵,以诛除刁协、刘隗为名,兵锋直指京城建康。司马睿令刁协督统六军进行抵抗,但被王敦军打败,刘隗逃到北方投奔石勒,元帝司马睿只好派使者进行讲和。这次皇权与世家大族的较量以琅琊王氏的胜利告终,皇权不仅没能加强,反被进一步削弱。

东晋皇权与世家大族在不断的争斗中动态平衡

东晋王朝的矛盾,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名望的显著,王敦的权力欲望也开始膨胀。元帝司马睿死后,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更是放肆妄为,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自以为有足够的力量取代司马氏。

公元324年,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王敦再次密谋起兵,欲取代司马氏做皇帝,这将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力量的动态平衡,然而这一次王导选择了站在皇权一侧。从一开始,王敦就比王导有野心,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开始起兵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实则是对司马氏打压他们王家的一种反抗。而在清完君侧之后再用兵,就是要清君了,由此就会破坏司马氏和整个过江士族及江东士族之间的联盟关系,皇权虽然势弱,但司马氏毕竟有着皇权的大义名分,王敦想取而代之,必会引起南渡士族、江东士族的共同反对。对此,王导有着清醒的判断,因此他反对王敦的行为。

此后的世家大族一直延续着东晋初年的门阀政治的游戏规则,不过门阀政治的平衡总是相对的。东晋百年之中,司马氏皇帝始终不振,内外大权俱操之于世家大族之手。王氏家族之后,政权分别为庚氏家族和桓氏家族把持。所以荆扬(荆州、扬州)二州始终为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控制,东晋权臣篡位皆起兵于荆州,因为荆州是战略要地。

晋穆帝永和年间,又一个世家大族人物桓温由于权力迅速膨胀,萌生了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实力均衡的企图。晋穆帝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病死,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出任荆州刺史,并立即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晋穆帝永和二年冬,桓温率兵沿长江而上,讨伐在四川建立的李势成汉政权。桓温率军势如破竹,很快攻至成都,李势成战败投降,成汉灭亡,此次大胜,极大地提升了桓温的威望。桓温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士大夫,同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想要改变东晋皇权弱势的现状,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比较有为的政权。桓温的家族根基不错,他自己也才华过人,拉拢了一大群人,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大的权力,身边也有像著名的郗(xi)超及其他很多出色的谋士,他采取了通过北伐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不断地集中各种政治资源的策略。

晋穆帝永和十年,桓温初次北伐,率步骑四万从江陵(荆州)出发,经襄阳、淅川进入关中,在峣柳打败前秦军队,一直打到长安东南的霸上,后因军粮不继撤兵。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桓温二次北伐,在伊水之北打败羌人酋长姚襄的军队并收复了洛阳,使洛阳又控制在东晋手中长达十年。为了给自己登上帝位增加最后的砝码,桓温决定三次北伐,攻打前燕,可是这一次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废帝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第三次北伐,打到了离前燕都城邺城(河北临漳县西至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只有二百里的枋头时,由于侧翼配合的晋军,遇到了前燕军的顽强抵抗,桓温军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桓温只得下令撤退。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又遭遇到前燕军队的伏击,一下子损失了三万多人。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威望大跌,为了加快取代司马氏的步伐,干脆放弃了先增加威望后登帝的打算。公元371年,桓温废掉了皇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史载司马昱无济世大略,只会清谈。桓温借助手中权力,加上屡建大功,一时威震朝廷内外,具备了夺取皇位的实力。皇帝司马昱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有朝一日,像司马奕一样被桓温废掉。

谢安力挽狂澜,延续了东晋的苟延残喘

桓温篡权的阴谋如果得逞,东晋政权将会在内耗中崩塌。就在皇权岌岌可危之际,另一个世家大族的代表站了出来,他就是谢安。谢安在未出仕以前,隐居于浙江会稽东山,四十多岁才应桓温之请出任大将军司马,但随着桓温取代司马氏的意向越来越明显,谢安与桓温逐渐成了政治上的对手。面对炙手可热的桓温的篡权行动,谢安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谢安随机应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

有一次桓温正和他的参军郗超密谋如何篡位之事,谢安和王坦之来造访,郗超就赶紧藏到帐幕后面去了,想趁机听听他们之间说些什么。在谢安、王坦之与桓温交谈中,忽然一阵风把帐幕吹开了,郗超一下子露了出来,谢安一看就明白了他们在密谋着什么,于是不动声色淡淡说了一句:郗超你真是一个幕后之宾啊。

谢安面对当时复杂的形势,如果稍微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授柄于人。公元372年,司马昱当皇帝仅一年就病死了,此时桓温也已经六十岁了,因为疾病缠身,桓温便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要求新即位的孝武帝司马矅(yao)给他举行加九锡礼,加九锡是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道程序。谢安以九锡礼的策命文件写的不合格为借口,让执笔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桓温一命鸣呼还没有改好,谢安以这种特有的智慧,挫败了桓温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平衡的企图。然而,桓温的离世并没有结束东晋王朝的危机。

桓温的病逝,使得东晋军队失去了领军人物,导致来自北方胡族的威胁长驱直入。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动一百多万军队,号称投鞭断流,又调动了凉州之兵、蜀汉之众、幽冀之众,东西万里,浩浩荡荡杀向东晋。东晋京城听说胡马窥江,苻坚军已到达淮淝一带,上下一片震恐,东晋王朝危在旦夕。面对复杂紧张的局势,门阀大族再次挺身而出,成为了维护东晋政权的核心力量。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石、谢玄等成为抵抗前秦的领军人物。

现今的安徽寿县古城是当年淝水之战的发生地。大战前夕,两军在淝水列阵对峙,谢玄任前线指挥,而此时出任大都督的谢安却远在建康与人下棋,运筹帷幄之中。谢玄派人劝前秦军队稍微后退一下,等东晋军队过河后决一胜负,苻坚想趁晋军过河之机歼灭之,就答应了要求,不料趁前秦后退之时,东晋将领朱序趁机大喊:“秦争败了、秦军败了!”,晋军借机进攻,秦军一退而不可收,顿时后退的秦军像决堤的洪水,晋军趁机渡河追杀。苻坚被流矢射中,只身逃回淮北。淝水大捷的消息传到建康时,谢安正与人下棋,谢安将信看完,默然无语,缓缓转身继续下棋,意色举止,与平时无异。

淝水之战胜利后,东晋政权得以继续延续,但是外敌暂时没了,内部的矛盾又明显加剧了。淝水之战是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歌声再美,也不足以挽救东晋政权的没落。昔日的平衡牵制难以维系,门阀政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因此而不复存在。不久,谢安下野,他招募北方流民成立的北府军后来也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掘墓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维护门阀政治的人,却播下了打破门阀政治的种子。

东晋门阀政治终结,历史回归皇权时代

公元396年,孝武帝去世,长子司马德宗即位,六年以后,荆州刺史桓玄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攻入国都建康。桓玄是桓温的庶子,在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平衡的做法上,子承父业。公元403年,桓玄逼迫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楚。

公元404年,出身北府军的建武将军刘裕起兵反对桓玄,很快就攻入建康,大败桓玄,重新迎回司马德宗登上帝位。不过刘裕不是世家大族,他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保持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势力平衡,而是为了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从此,寒族开始冲击士族统治,这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正式结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现今的南京乌衣巷,人们再也见不到昔日的风流,只能从文献上寻觅王、谢的旧时踪迹。四大家族以王谢多首,前有王导、后有谢安,他们开创、维系的门阀政治,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偏安,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和南方人民赢得了一段稳定的生存空间。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实现了权力制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吹起魏晋风度池水的又一层波澜。同时,由于高标郡望,门风优美,也促进了文学与艺术的高度繁荣。

东晋虽非历史上政治强盛的时期,却是文学、艺义极其兴盛的时代。但门阀贵族不可能开辟出新的制度,只想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门阀贵族的风流余韵终将雨打风吹去,那堂前的燕子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门阀政治终于烟消云散,开始回归传统皇权政治的常态。


中国通史之门阀政治(第三十四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