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星河】宋朝经济

2022-09-03 18:10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因素。

经济:宋朝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发展。首先,唐朝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的实行,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宋朝建国初制定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转移的速度,使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其次,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必须按照契约规定向地主交纳地租,期满后有退佃起移的权力,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劳动者积极性有了提高。在手工业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再次,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佃户(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

宋朝政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变现在为形成了一个从总体看比较有利于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民纷纷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徙,结果不仅使政治中心南移,而且使得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建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地区隔阻、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因此,国内环境安定,使得百姓安心生产,土地得到开垦,人口数量激增;南北交通障碍消除,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较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2.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①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宋朝初年,人口持续不断地增长,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宋朝的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圩田进一步发展,芜湖里的万春圩有田12.7万千亩,还因地制宜开垦了大量的淤田、架田、山田。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完善。出现了新型龙骨翻车和筒车、人力代耕牛的踏犁、插秧用的秧马。

③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推广。随着宋的统一,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宋初曾劝谕江南等地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普及到了江淮流域)也在各地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宋也有所发展,如新的纤维原料棉花,用于制糖的甘蔗等。蔬菜中,大白菜和萝卜取代了原来的葵菜,成为民间的主要蔬菜。

(2)手工业

织锦院:南宋在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叫做“织锦院”。各地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很大,有较细的分工,产品精美华贵。

南宋时,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织成的布被称为“吉贝布”。

北宋烧造瓷器的官窑和民窑遍布各地。开封的官窑、禹州的钧窑、汝州的汝窑、定州的定窑、龙泉的哥弟窑为北宋五大名窑。宋真宗景德年间,又在江西昌南镇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底部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异常精美,冠绝天下,昌南镇因此改名为景德镇。

南宋时,泉州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的哥窑和弟窑,盛极一时。

(3)商业

宋代取消了唐朝抑制商业的坊市制度。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等全由商人自由选择,在一些大城市,同行的商人组成“商行”,入行的商户叫“行户”,商行的首领叫“行头”。由行头与官府联系的相关事宜,并负责调解内部纠纷和保护本行利益。

在宋代城乡周围普遍存在着一些定期的集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又称集市、墟市或草市。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对外贸易事务。北宋,又增加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五处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北宋时,广州是最大的港口,有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置蕃长一人处理蕃坊事务。南宋时,泉州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

由于交换发达,出现了“钱荒”。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出现了“赊”和“赊卖”的信用关系。

宋真宗时,在政府许可下,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使用。徽宗时,改交子名称为“钱引”,而且不备本钱,取代了早期的纸币交子。南宋时,为解决铜钱不足,政府设立了“行在会子所”发行会子,代替铜钱流通。


【历史星河】宋朝经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