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
1.北宋与辽的关系
高梁河之役: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又乘胜北伐契丹,意欲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辽朝州县长官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围幽州达半月之久而未克。后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沙等率军来援,在高粱河畔(约今北京前门外至左安门一带)大败宋军。宋太宗负箭伤仓皇逃归,宋军权限溃退,损失惨重。
雍熙北伐:982年,辽景宗死,圣宗即位,太后萧绰摄政。辽内部矛盾重重,北宋认为此机可乘。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再度兵分三路大举伐征辽,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进军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攻打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进攻云中(今山西大同)。结果宋三路大军除田重进全师而退外,其余全被歼灭。史称“雍熙北伐”。此次对辽作战失败后,宋廷便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
澶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宋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屈辱妥协使辽国得到了许多好处。但“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幽云十六州:指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洲、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2.宋夏关系
元昊称帝建国后,宋夏关系破裂。从1040年起,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后西夏统治者被迫向宋求和。1044年,宋夏双方重订和约: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朝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重开沿边榷场互市。从此,西夏与北宋进入了以友好交往为主的时期。
西夏的青白盐、马匹和汉族的茶、布等,都是在市场上交换的重要商品。汉族的文物典籍等先进文化大量传入西夏,西夏的歌舞也传入内地。两国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3.辽的灭亡与西辽
宋金海上之盟:女真族建立金国后,连胜辽军,宋徽宗得知后先后派人取道海上出使金朝,共商攻辽大计。1120年,宋金双方终于订立“海上之盟”,约定:金宋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金朝攻取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境),宋攻取辽燕京析津府(今北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来送与辽的岁币转送给金朝。这个盟约暴露了宋朝虚弱腐朽的本质。
辽的灭亡:1121年底,金兵大举攻辽。1125年,金派兵西进,擒获辽天祚帝,辽亡。
战争结束后,金朝无意履行“海上之盟”,几经交涉,金同意,宋每年以100万贯钱附在“岁币”中给金,金则将燕京及所属六州(涿、易、檀、顺、景、蓟)归宋。而金已将六州人口、财物俘掠一空。
西辽: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逃入西北,在回纥族的帮助下,攻占了新疆和中亚一些地方,建立国家,定都楚河南边的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境内),其疆域西到阿姆河,东到和州(新疆吐鲁番一带),幅员万里,为西域大国。中国史书中称之为“西辽”,蒙古人称之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西辽后为蒙古族的乃蛮部所灭。它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