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女心理师》惹麻烦,对外报道疑似吹牛,国内相关协会被调查
12月16日,有网友发文感慨杨紫主演的都市剧《女心理师》热搜终于少了许多,比起之前动辄几十条话题的“吵闹”,这次风平浪静的背后,还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之前《女心理师》在“China Daily”上发布宣传报道,里面提到了呈现“专业精神分析案例”。

但播出的剧情中,出现大量不专业且错误的精神分析情节,对此国际精神分析学会(IPA)开始质疑中国地区分会的专业性,并且在接到举报对此展开了伦理方面的调查。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的精神分析师童俊老师公开在朋友圈吐槽,说《女心理师》自己没看过,自己也不评价,但对方在英文报纸上吹牛就给自己协会惹了麻烦了。


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所有 IPA 认证的分析师都没参加这部电视剧的宣传和制作,但从某种方面来说,对于中国心理师的整体印象,还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钟杰更是言辞犀利,说《女心理师》中所谓的几个“专业人士”的站台宣传让人非常难受,丢脸都丢到国际上了。


可能是《女心理师》方面也察觉到这方面的不妥当,于是把报道中的“精神分析案例”改成了“咨询案例”,但女心理师和女咨询师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不光是收入差距的鸿沟,还是在专业方面的巨大区别。
而且在外网上,《女心理师》的标签也是“爱情悬疑”,看来是努力在规避在专业性方面的瑕疵了。

作为普通观众,可能对于“心理师”这个职业没什么了解,但看剧中的部分剧情,依然能感觉到一些“别扭”。
某知名心理学公众号撰文吐槽,举例了开场的女高中生尤娜。
说杨紫在为女孩做“自杀干预”的时候,现场居然还请了那么多领导来参观,甚至杨紫还和其他人讨论病情,这已经是泄露的女孩的个人隐私,而后杨紫进入女孩生活,私下里两人频繁接触,杨紫甚至还把她父母的谈话内容再次泄露给了尤娜,这种对于患者咨询随意传播的行为,我觉得不太能令我接受。

假如我是患者,我去找杨紫咨询问题,结果杨紫把我的咨询内容告诉我爸妈。
并且在我爸妈过去咨询以后,再把爸妈相关的谈话内容告诉我,我觉得这会让我直接“社死”。
从“保密”这方面来说,不少人在看过《女心理师》以后就对这个职业非常抵触。
比如你在做咨询的时候,希望有绝对的隐私和安全,但杨紫有一集在面对过来咨询的“荀总”的时候,窗户外居然有人过来偷看,在见到“荀总”跳舞动作会做出疑似“嘲笑”和“诧异”的眼神。

如果心理师的场景真的是这样,我觉得太不专业了。
其实,作为一部披着心理师外壳的偶像剧,杨紫和《女心理师》本可以从爱情剧方面努力宣传,而不是拉高自己的立意,试图在“心理学”方面找到价值。
杨紫的演技是非常适合恋情情节的,播出的剧情也证明,在与井柏然搭戏的时候,两人非常有 CP 感。

可如果严肃讨论剧中的细节,在职业素养方面的确有很多的漏洞,甚至在播出的时候,号称有多少专业人士指导,什么同北师大心理系合作协拍,完全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觉得这也为以后现代剧提了个醒,很多都市剧都是打着“职场”的旗号来演偶像爱情,编剧可能以为自己写的故事多么精彩,其实在普通观众眼里,太多情节不忍直视了。
作品扑街了是小事,连累了相关行业就是大事了。
就像《女心理师》这次,对外宣传的时候,过分夸大了专业性,结果导致国内的相关心理机构被调查,这事情你说能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