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r读者】作者与读者的天秤
作者与读者的天秤
(关于作者与读者二者该侧重于与谁这个话题我早就有一些想发表的感想,但现实生活中没多少人愿意听这种枯燥的话题,除非是面对作文题时的不得不。转念一想,我可以写下来,不用再囿于作文题800字的框架,也不用在乎议论文式的“绝对化”,那么,开始吧,我的读者。)
在发表我的想法之前,我想说明一下:
1.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受我的价值观或者私人情感左右,如果您有更好的看法,请放在第一位,仅把我的看法当成一种可供参考的观点。
2. 我想在作者和读者,读者和作者之间谋求一种平衡,不想过于偏向某一方,因为对我来说两者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3. 因为是个人感想的表达,所以那些存在于作文中的框框条条规规矩矩不会太刻意出现,我想尽量避免各位读者产生一种“我在阅读一篇作文”的枯燥想法。(主要是担心跑题,请多多包涵。)
4. 本篇仅是个人感想,未经本人同意,严禁转载或者运用于商业之中。
好了,让我们开始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真可谓是家喻户晓了,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时就听过了。但在作家的层面上讲,“别人的话”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建议,所以我认为没必要真的太刻板地去一味地彰显自己的本色。因为本人也姑且算是一位三流作家,所以我想先从“作者”这个层面讲讲在作家心中的那个天秤两边到底是否平衡,如何平衡。
不可否认,从单论文学作品上讲,作者理应多倾听读者的感想,由此来不断完善自身,以便创作出更好,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我认为,从每个人嘴里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带有每个人的主观意愿的,毕竟人是有意识的。说的专业点就是:作品是作家这一主体创造的结果,它们往往是以作者的经历、立场、价值观等为基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因素是作家得以创作的第一要素。单单从这个角度上讲,作者的确该坚持自己的本意,遵循内心而行。
就拿我个人来讲,我也在连载一部小说【玻璃海】(虽然已经拖更4周了,我是懒狗。)在写作的时候我可以将我脑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我很享受这一过程,但慢慢的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味的从自身出发,我行我素地畅所欲言,这种行为是不能使作品镌刻在历史的磐石上的。“读者意识”,“诗意”这两个词我很喜欢,这是我在一些书籍中看到的。身为作家,写出来的,不,我想单论写这一行为是没错的,就像日记一样,你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不管是怨言还是喜事什么的都行,因为这都仅仅是给自己看的,但一旦发表,那就不单单是个人层面上的问题了。发表出来的应该合法,我认为这是首要的,其次就是要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下,一些三流作家只顾自己的欢乐,肆意在网络发表自己认为大作的文章,搞得文坛乌烟瘴气。没有经过严格的写作训练的洗练,甚至思想素质政治立场扭曲不定,对世界的认识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个人情绪过激。这类作者的作品表现手法粗糙,难以从中看出主旨,因此很容易被当成一次性用品被一次性消费,不仅如此,错误思想的作品会导致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滑坡,走歪。起不到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带来恶劣的风气。现在在国家对教育加强重视的背景下,这类现象应该尽量避免。【但也不是没有例外,这里我得插一下嘴提一个派系——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又名“才子佳人小说”,属于我国旧体小说的一种。他们主张将文学作品当做生活的消遣品,并没有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文章多以言情小说为住,偏向庸俗化甚至媚俗化。】虽然我说这些话有些讽刺自己的意味,但身为作者,应该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这种思想观念我还是有的,但至于技术嘛,我只能对自己说:“菜就多练练”。
除了缺乏“读者意识”,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诗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符合时代的潮流,我打赌你肯定听过父母说:“艺术家只有死了后作品才会有价值”这句话,试想一下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就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能被大众理解接受欣赏,当然这样的说法太绝对化了。举几个针对性的例子,H.P.洛夫克拉夫特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没错,克苏鲁题材的创始人,但因为他短篇小说的内容过于超前,不能被世人理解,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梵高这位大师。在这个方面上来说“读者意识”可谓是尤为重要了,文学即是人学,不能深入群众了解读者,不能符合时代需求展现时代风采,不能为大众服务的文学作品无异于“日记”,这有悖文学作品的基本宗旨。为什么鲁迅、毛泽东、马克思的话能不绝于耳,经久不衰,当然是适用于时代,就像钥匙对上了专属的锁扣。不能深入大众了解读者的作品无异于缘木求鱼,难以产生影响,甚至会被时间抹杀。不论行事还是写作,没有“读者意识”都是不行的。
再回来说说“诗意”,就拿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来说,如果人们看一部小说是侧重于它的内容而不是表达内容的手法,那我认为这样的内容是缺乏“诗意”的。《红楼梦》可以算是我刚才说的那番话的“反面教材”,在这部巨作中像是“风月宝鉴”“绛殊还泪”“顽石转世”这些富有奇妙想象的意向正是作品“诗意”的体现,正是这种带有讽刺、象征、隐喻的“诗意”才使得曹雪芹这部作品颇负盛名。(我觉得上面三段的语序有点问题,但还是留给各位读者纠正吧。)
现在来说说读者方面。关于这个方面我能说的其实并不是很多,因为更多时候我都是站在作者角度上去思考的,更何况我现在在写这篇文章。我想先说一下对于作者来说读者的重要性。在人生的长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岔路口,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走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时不妨回头看一下,看一下路口旁的路牌。我相信每个作者都一定会有灵感枯竭,停滞不前的时候,这时候读者便是作者最好的伴侣。如果人生是作者的作品,那么在这部作品的岔路口,指引作者前进的路牌便是读者。就像是父母孜孜不倦的教导,又像是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我认为谈论作者与读者其实没必要去说谁谁谁更好更高更强,读者对于作者,作者对于读者就应该是像伯牙和子期一样——知音关系。读者的评论,作者要听,不能独行长路,看似潇洒,其实离悬崖不远了。不仅要听,还要会明辨是非,用心去记。当然,倾听读者心声,关注读者的眼光,了解读者的需要并不等同于要对读者低声下气唯命是从,时刻记住,读者发表的是建议,不是命令。作者与读者的天秤应该永远都是一百八十度的。如果一味去倾听读者,那这何尝不是一位作者去教另一位作者如何“写日记”呢?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比中国高铁还快,很多作者因为被利益所俘虏,听取那些心术不正的读者的那些所谓的建议,导致文学作品娱乐化,庸俗化程度加深。如果作者从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刻意去迎合市场,博取眼球哗众取宠,粗制滥造一些三流作品,那么这些充斥着各种黄、暴、俗的作品不仅没有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文学作品的使命,也没有传播正能量,反而是文学风气越发浑浊,破坏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教育事业的臭虫,成为青年思想的蛀虫,成为时代前进发展的绊脚石。这是万万不行的!
身为一个读者,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发表合理正确的言论,用心去细细品味每一部作品,尊重每一位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冷酷眼光”。所谓“冷酷眼光”并不是说观看作品时说:“这有什么好的,谁谁谁写的更好”“就这?我都能写出来”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价他人的作品,而是说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去思考扣人心弦的精彩、表现手法的高超、文章背后的含义等。当然我并不是想要求读者阅读的文章有多好,毕竟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适当的放松自己也未尝不可。我想说的是读者要将心思多放在对文章的思考上,有了这种良性习惯,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很好的倾听者。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对于作者的作品,读者应当树立法律意识,未经作者允许,不能随意修改发布他人的文章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前文所诉,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样,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作品身为作者思想的反映本身就存在着无限的不同。所以身为读者理应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因为某部作品与自己的利益不合就将它评论地满地找牙,多想一下建议作者修改作品时自己所处的立场,还有就是“冷酷眼光”的运用,更要考虑提出的建议是否有利于该作品发展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都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读者不应随意去否认一部作品,也不应去乱抬高一部作品。试想一下你的角色从“读者”变为了“作者”,你兴致勃勃发表的文章被人不怀好意地随意评价,没有人会喜欢被他人贬低吧。
作者与读者并没有优劣之分,二者应该是统一战线的。因为有了读者的支持作者才能坚定向前,作者文学功底上去了才有利于读者利用作品不断完善自身,二者其实是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天秤是持平的,如果非要有波动的话,那应该像是摩天轮一样,转了一圈总能回到平衡,要避免跷跷板一样的观念。和做人一样,“作者”与“读者”的身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有相辅相成之衡。
综上所述吧,如果生活是一部作品,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者”,同时每个人都是他人的“读者”。 优秀的作品固然是以作者为树干,但也要以读者为枝叶,注意避免市场化与媚俗化。“英雄从群众中出来,最后又回到群众中去”,在读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栽培下,生活这部巨作才能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好了,时间也不早了(现在是2021.12.26 1:30大概明天下午修正后会发布)那就先说到这吧。预知后事如何,容我再想想,诶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