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能的奈奈 番剧】殉道少女救赎的序章

2020-12-25 17:52 作者:水煮鱼_火锅  | 我要投稿

作为漫画党,追番只是为了看动画组的整活和观众的反应。在点评番剧时,不涉及之后的剧情。请还没看漫画的动画党放心食用。

刚看玩最后一集,个人感觉不可见之刃没有对风子的戏份进行删减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致使故事在完结后仍有没有填上的坑。不过这部动画的本意大概是给漫画引流,留有悬念也是情理之中。但如果当它是独立作品的话,这一点着实需要减分,但考虑到它细腻、真挚的情感刻画,给它五星也未尝不可。

此外如果“小满”挟持奈奈时用黄色(可以认为是小满的代表色)滤镜,13话鹤见川未表明身份前用默片的方式留悬念,效果可能会更好。

初见印象

喜欢《约定的梦幻岛》并为之撰写系列专栏的笔者反对“委员会”对能力者的决策,但以委员会的决策质疑作品的三观是武断的。就如作品中有个打着孤儿院幌子的食用儿童农场不能代表作者就是个仇视儿童福利机构的食人魔一样。凭什么确定第二话回忆中那些连脸都不漏的家伙是正面角色呢?凭什么断定作者认同经常两眼无光的女主呢?

第一话(动画第一集既漫画的第一话,本作页数最多的一话)就是场用来制造话题的闹剧。说本作“低开高走”也不算错(当然笔者知道讨论区里说的“低开高走”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话才开始展示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世界观”由一帮不敢露脸的角色讲给奈奈听。很多观众或是读者误以为台词=世界观设定。但除非这名角色被明显塑造成全知全能的上帝或旁白,角色的台词必然带着他的立场和说话的目的,客观如实地阐述世界观不是角色的义务。而且单凭委员会只有一盏聚光灯打在奈奈身上,这种环境就能看出他们不是什么正派。

老头子高高在上,稳坐后方,让年轻人冲锋陷阵,这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幕后黑手形象

笔者对奈奈的第一印象是希特勒少年兵。至于预计杀人数和奈奈对小满的怀疑,笔者当时联想到很早以前读过的日本短片小说,大概是两个在山里迷路的人被伪装成大户人家的妖怪蛊惑,一面往自己身上抹调味料一面猜测这是大户人家的规矩。出于对委员会的信任和忠诚,奈奈自然会替委员会说服自己。

德国的很多战争电影也致力于讨论是什么让心智正常的人堕落成妖魔,比如《帝国的毁灭》将希特勒描写成一位慈祥的老人(在神智清醒时)。奈奈并非穷凶极恶的歹人却干起了盖世太保的工作。不出意外,《无能的奈奈》想探讨的也将是“普通人如何被虚假的大义蛊惑人心”的话题,后面的剧情证实了笔者的猜测。

超能力设定

本作对设定的叙述可谓惜字如金,偏偏在“超能力超乎常理”上重复叙述了三次,第一次是冰男瞬间冻住湖面,被评价超脱所有物理法则;第二次是调查小野寺能力时插入的回忆,委员会指出超能力的成长无法预测;第三次被优香追杀至小木屋,心理描写的不能用常识理解超能力。

这一设定其实是废话,无论作品里的“科学家”怎么狡辩,超能力的存在就是违反当然科学理论的,观众一般默认忽视其中的荒诞,专心享受超能力带来的光怪陆离的打斗。然而本作偏要强调超能力的荒诞,从而认真地构想了现实出现超能力的一种可能。

超能力的这些特性给了委员会采用如此残酷决策的理由——超能力完全无法被掌控,即便能力者本人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超能力;预计杀人数以万为计的解释——超能力升维一般的成长性让废柴和神明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超能力者在人群中极低的密度拉近了现实与作品世界的距离,如果超能力者数量过多,即使人们不知道超能力的原理,也势必会让世界的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如果他们数量稀少,则这种影响将微乎其微。因为超能力者的稀有性,能力者几乎见不到其他超能力者,他们除了偶尔使用的超能力,生活和普通人无异,也接受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教育。他们了解自己超能力的表象,对这种超乎常理的能力,他们知道的并不比普通人多多少。

能力者对能力的理解可能同样来源于少年漫画,模仿漫画中的人物对存在的超能力加以使用。如果超能力很容易理解,比如冰使和火焰使,他们就能将能力使用得很好。倘若超能力很晦涩,比如预知未来,超能力可能只会徒增烦恼。对能力者来说超能力也是后天技能,那么在新手期控制不好能力,犯可笑的低级错误也很正常。新手司机并不会不能熟练进行漂移,而是会分不清油门刹车,停不进车位。

本作的智斗在斗什么

“智斗”是个拉仇恨的标签,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些人狭隘地将其理解成不动手的“神仙打架”。两个人下棋固然是智斗,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也是智斗,还是经典的智斗。后者虽然没有“大师斗法”,但智在吴用对人心的把握。而对B站来说,大概非直接的暴力对抗且有心里活动的都属于智斗的范畴。

本作的智斗,关键不在于发现真相,而在于争取舆论,就如总统竞选不在于哪个竞选人更有才华而在于谁更能讨人欢心。京谷执著于奈奈的动机,但奈奈始终是头号嫌疑人(没搜出手机后,表面上和奈奈握手言和,石井被杀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奈奈,还对眼镜盒里的毒耿耿于怀);对奈奈来说,小野寺是无法排除的威胁,所以她只能争取中间派(同学)的支持度,只要在中间派有足够的威望,小野寺便不能拿奈奈怎么样。但奈奈不可能阻止“人类之敌”继续作恶,所以她的声望不下降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只能尽力不让支持度崩盘。

很多人觉得京谷放弃对预言家尸体的调查、不对奈奈的读心术进攻、优香不和奈奈对簿公堂“降智”,但是超能力的荒诞性导致对超能力的解释权在能力者本人手上,若想铁证如山,必须绕过超能力,不然除非主动认罪,举证质证将陷入没完没了的诡辩。

“真司”当然可以在那时读取常吉的记忆并将其公之于众,但是他不能证明死者的记忆不是诽谤。

奈奈开学时就展示了自己的读心术(读心术字面意思就是能知道某人当前心里在想些什么,且很明显奈奈伪装的就是这种,但笔者看有些弹幕把读心术当成了能读取记忆的技能),这已是同学们公认的事实,无非是究竟有多不可靠的事儿。

优香和奈奈都拿不出可以捶死对方的证据,只要咬着对方在诬陷自己,最后还是美少女班长和恋尸癖谁人缘更好的问题。

在以上三种场景中,奈奈完全可以靠诡辩圆谎,只是每一次诡辩都会让支持率大跌。且就算这三次危机都被奈奈以更好的方式化解,一直和她对着干的小野寺也因冒进而身败名裂。奈奈没能保护好同学也是事实,因而她的声望也在不断下跌。同学们选择各自为战即是奈奈失去了公信力的证明。

另外,个人认为指望动画“烧脑”是缘木求鱼,视听媒体提供的主要是感性刺激,严密的逻辑论证是论著等文字媒体的特长。(以笔者为例,笔者在一刷漫画时连大段的文字都没细读,写出专栏系列全靠讨论区给与的灵感和对漫画的n刷)智斗再完美,观众能接受到的也不过是情绪调动。就像很多人嘲讽本作“降智”,但即便本作这般“浅显”,他们的发言也暴露出他们其实根本没有看懂。

比如有些人觉得聪明的奈奈不应该“迷信权威”,可能伽利略斜塔实验的故事给了人一种“聪明人都会质疑权威”的印象,然而实际上喜欢挑战权威的大多是“民科”,懂的越多的人越会觉得自己无知。

剧情严谨性和节奏问题

原作是月刊,导致它不能在日常剧情上描写过多,不能让苦等一个月的读者们等了个寂寞。另外,戏剧性和现实性也不能两全,要剧情精彩必然需要巧合,要严谨剧情则会无聊。本作剧情细节确实不是完美的,有些反转过于刻意。但笔者看到的差评只是在zhao'cha。

比如,动画中一处莫名其妙的地方是奈奈瞒天过海来到小满房间,高举凶器却转手自残。这里的反转就有些强行,只好解释为奈奈此时没想好自己要干什么。如果奈奈从一开始就准备施苦肉计,在楼道扎自己更稳妥。刺伤自己,藏起凶器需要时间,看不到敌人的小满随时会回头。而动画有个很失败的场景改动就是小满房间的窗帘是拉开的,在晚上屋里开灯的情况下,窗户就是面镜子,个子矮小的小满很可能看到奈奈在做什么(特别是高举锥子的那个动作)。

笔者看来,这个动作唯一的作用就是欺骗观众

原作是月刊导致动画节奏较快,日常剧情的缺失导致一些设定缺乏足够的铺垫,但铺垫是否充足也因人而异。比如冰火轻易相信奈奈是体现她很有声望,但在一些人看来冰火支持她是很唐突的。如果描写奈奈成为交际花的过程,可能还会有人觉得过程过于顺利。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讲交朋友的番剧,过多的日常将埋没主线,相比缺乏铺垫,没有主旨才是更严重的错误。

结语

在本作播出的时候,动画外也上演着围绕这部番和B站评分的好戏,番剧外观众、UP们的表现为番剧做了注解,番剧角色的行为也以另一种形式在番剧外上演,还有很多番剧没表现出的,比如因为赞誉过多反而变得不喜欢的“逆反心理”和专门唱反调的“均衡教派”。这大概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学?的案例。笔者很想以此为切入点,谈谈这个由UP、一般观众、平台组成的舆论生态。但笔者自觉严重欠缺专业知识,故不在此混淆视听,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对该话题的讨论。

至此,笔者对一期动画的长评和面向动画党的人物志至此也全部完结,相关链接见本文结尾。

头图画师:友紀沙(4257060)

Pid:84791400

自推《无能的奈奈》个人解读文集:

面向动画党的人物志系列:

涩泽阳平:讨论了涩泽被塑造成好人的作用,如果作者想读者认同奈奈的话,只要将能力者塑造成坏人就好了。将涩泽塑造成热血的正义使者,要么是作者犯了个无比低级的错误,要么“让读者认同奈奈”是个错误的前提假设。

黄毛预言家:对这个不断反抗命运者打败宿命论者的故事的解读。

死灵法师part1 part2 :part1是优香超能力的盘点,part2解读了优香在追杀奈奈时的决策

小满:小满的人设解读。

这篇也和小满有关,奈奈对小满看法的转变。

奈奈:截至动画剧情对奈奈人设的解读,此外还有文集的第一篇



【无能的奈奈 番剧】殉道少女救赎的序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