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 | 羊豕二牲称“少牢”
◎庄丰石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第117页上写道:
秦汉时,吃肉的套路更加完备了。那时人们已习惯称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全就是“太牢”,只有牛、羊叫作“少牢”。
这里有一个错误,“少牢”是指用羊、豕两种牲畜祭祀,而不是用牛与羊。
牢,本义为养牛、羊、马等牲畜的圈栏。古代祭祀前需将所用的牺牲先饲养于牢,故牢又引申指祭祀用的牺牲。古代祭礼一般用牛、羊、豕三种牺牲。
根据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规格亦有区别。《礼记·王制》有相关记载:“天子社稷皆大(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亦作“大牢”。《公羊传·桓公八年》“冬日烝”,何休注:“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少牢,《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之礼”,郑玄注:“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
可见,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只用羊、豕二牲应称“少牢”。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9期《文章病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