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过《认识建筑》来认识建筑?我觉得根本不行!

2020-07-19 02:16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如果说九大艺术形式分别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游戏。

那么,最让人有距离感的莫过于【建筑】——毕竟,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体积”,【建筑】显得过于庞大,我们欣赏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电影、游戏等艺术(形式),某一款大概只需要消耗1小时,但“鉴赏”一座建筑,也许消耗1小时,也只能了解到一些皮毛。

印象中我最早接触的以建筑为主体的书是《建筑十书》,作者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公元前1世纪的一位著名古罗马工程师。该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也是现在仅存的古罗马技术论著。

同时,也正是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首次提及要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在《建筑十书》问世的约1500年后,达芬奇根据书中的概念绘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这就是传世的天价手稿《维特鲁威人》

“驾驭”建筑和“驾驭”文字一样,需要数年来的刻苦磨砺。

通常我们能看到的经典建筑,建造时长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像很多教堂更是跨越几个世纪才完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看过建筑”,而非“看懂建筑”的根源之一。如果想“看懂”某一建筑,为什么盖了这么久也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对吧?

再比如,【金字塔】固然经典,但至今我们仍然不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建造目的是为何,建筑内是否还有尚未发掘的密道。

而关于【神圣家族大教堂】,这是个世界一流的“烂尾楼”——因为至今还未完全盖好。它的外型和内饰,很难让你理解它是一座传统的严肃教堂,更像是充斥了鬼魅的曲线建筑,它有独有的神圣,但空灵之外,则多了人世间的离奇。

单纯去游历【神圣家族大教堂】,纵使有资深导游引领,也未必能明白设计师【高迪】的鬼马奇思,也断然为其一生的传奇哀叹。

纵观当代艺术类书籍,处于高阶的很多都是通史类,例如《加德纳艺术通史》、《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等,细分领域的大部头也以讲述绘画为主,文学、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电影、游戏与生活接触较多,不过是寻常之物——唯有【建筑】,让人总觉得高深莫测。

这的确有点奇怪,虽然我们每天都是从1个建筑到另1个建筑,但正因为越是熟悉,我们才越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以纽约中央火车站为例,每天约有42万6千人次进出使用,但又有多少人冒出过驻足观赏的念头。

我想,我们身边关于【建筑】耳熟能详的的通俗类(科普)著作甚少,一方面是作家觉得难写,另一方面是读者觉得难读。《认识建筑》算是建筑类通俗类(科普)著作中阅读门槛不高的,但其实,它对于读者的要求也很高。

《认识建筑》是一本很厚重的书,这并非是表面意义上的“厚重”——16开,452页,多达68万字;而是承载的质感。

正如标题——“通过《认识建筑》来认识建筑,我觉得根本不行!”所言,严格来说,《认识建筑》真的就是带你“认识建筑”,作为一部门槛较低的专业读物,《认识建筑》中讲述了72座伟大的建筑,并分为12个建筑主题逐一阐述【理念】,即“建筑即体验”,而且,还是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这12个建筑主体分别是:

空间——存在性和建筑化的空间
时间——时间中的空间
物质——物质、触知性与时间
重力——力、形式与结构
光线——光的物质性与触知性
寂静——建筑的寂静之声
居所——建筑、居所与家
房间——充满记忆的房间
仪式——仪式的形式
记忆——记忆与生活世界
地景——内化的地景
场所——场所的力量

以我的体验,当你读完《认识建筑》,依旧不太可能去“认识”(distinguish)建筑——很多建筑的名字太长,相似度较高,不认识的依旧不认识。

但我相信,你至少会“理解”如何“解析”一座建筑,正如本书原名《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一样。

作为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全书也像建筑般进行了精妙的设计,12个主题,每个主题用6个建筑实例解析,非常的端正和稳固。我想,建筑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不再有各种角度的“过分解读”,这应该也是一种不朽,古罗马人用石材建立起一座座恢弘的城市,也是希望这种不朽得以传承。

与某些“学院派著作”不同,《认识建筑》并没有频繁出现“XX主义”这样的标签化词语,也没有“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这种专业人士才比较熟悉的概念,在作者美国人罗伯特·麦卡特与芬兰人尤哈尼·帕拉斯玛的笔下,全书更像是“建筑观赏体验”。

这对于我这样有一定艺术史和艺术鉴赏底子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极为友好。全书每章开篇都有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使得读者知晓目前的段落是在阐述哪个局部的建筑。更为有心的是,观赏路线的平面图里标注了建筑照片的拍摄视角,这种绝妙的人性化设计真是让人惊叹——作为讲建筑的厚书,这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的营造,真的很重要!

真心希望其他出版物在涉及艺术领域时,也能在小细节中出彩,毕竟,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底子,门槛越低,越容易吸引更多读者,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的艺术鉴赏力

同时,基于作者强调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初衷,很多城市地标类的建筑并没有列入《认识建筑》的讨论名单,而更多选择了在大众概念中不算出名但可能在圈内拥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这两者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它的好处,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建筑,不至于过于远离读者,聊一些圈内颇负盛名的建筑,更有益于阐述作者想传达的理念。

例如这个印度的宫殿,如果不是因为本书的介绍,我还不怎么知道有这么个建筑。同样的,如果不是因为之前讨论【费舍尔】和他的画作,我也不会注意到西班牙的摩尔人宫殿——阿尔罕布拉宫。当然,书中对阿尔罕布拉宫的介绍并没有过多涉足宫殿中的装饰花纹,而是从建筑布局角度研讨建筑。

阅读此书,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品鉴建筑,如果单纯看外型和布局,显然只能看到一些皮毛,就如同我们亲临紫禁城,三大殿给我们一种皇家的庄重和大气,但似乎也仅此而已,倘若没有导游在一旁讲述明清时代这里的各种大事小事,没有宫殿里展出的奇珍异宝,故宫,似乎也仅仅只是过去的皇宫,罢了。

于是,用文字剖析概念和背景,就绝非雪中送炭,而是内外相称的契合,如同卯榫结构般,只有搭配上了,才是一个整体。

我想,《认识建筑》的两位作者和译者宋明波先生在原文和译文上的遣词造句一定下了很多工夫。由于书籍并不能以VR形式展现立体化的建筑,我们体会的更多的是建筑给我们视觉上的体验,而非居住者的体验。

不过,这已经够了,对于我们来说,书中的这些建筑和其他鼎鼎大名的建筑一样,都只是一个概念,它们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芸芸众生的居所,不过只是方方正正的“水泥盒子”,书中的各种概念,似乎也无法逐一呈现在室内设计上。

关于这一点,似乎又要回到本书的开头,其中提到“本书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约翰·杜威于 1934 年出版的著作《艺术即体验》(Art as Experience)”,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认识、观赏、品鉴、理解(或其他形形色色的动词)建筑,核心在于借【建筑】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去影响我们真实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体验】(感觉、触动、情绪等)——我们也许无法成为大艺术家,但至少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启发,让自己的生活呈现一些艺术的美感

这大抵就是看艺术类书籍的收益吧!

临近专栏收尾,分享一些心里话。

虽然我个人对《认识建筑》褒奖有加,但也必须提醒几个内容。

即使本书的阅读门槛已经很低,可由于艺术类书籍在总读者群中依旧偏小众,对于缺少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而且,此书质量极高,印刷纸张也是上等货,价格自然(相对)很不便宜。所以,我十分建议想收藏的读者先去实体书店翻阅后,再决定是否购入

这里也不免吐槽一个现象,无数玩家愿意在手游的角色和皮肤上成百上千的氪金,却觉得一本能看一辈子的好书售价几百而觉得昂贵——这真是这个世界的绝妙讽刺,最昂贵的知识和经验真的应该“廉价”吗?

也许,这个社会上大多数的中流砥柱和新生代能把贪财好色的热情,转移到对知识的重视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更加优秀!

对了,这本书的遗憾当然还是有一些的

鉴于作者是欧美学者,对东方建筑的着墨并不多,尤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精美典雅的建筑,却未见解析——我想,一方面是他们对于东方建筑研究并不多;另一方面,则是东方建筑本身带有写意的概念,与西方较为主流的实用主义难免有抵触,苏州园林中强调的“一步一景”,或许是欧美学院派很难设身处地理解(Understand)吧!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12个概念去自己解读,也许能有新知新识哦

“建筑并不指示或引导我们对它的体验,也不把我们带向某种单一性的解释。相反,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开放领域,它激发并释放我们的认知、联想、感受与思想。”

这是书中的原文,也是我撰写此文的核心(之一)。

祝观赏愉快!

【预告】由于个人遭遇一些极为繁琐的事情,一直没能保持良好的创作频率。因此,下周(0720-0726)将会有一轮新的动态抽奖来回报各位不离不弃的支持,敬请期待!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通过《认识建筑》来认识建筑?我觉得根本不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