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礼乐教化百姓的 最好手段。
2.子不语,怪力乱神。
3.在政治上,孔子存在明显的保守倾向。但主张改革,要求适应新的历史潮流。
4.在伦理道德上,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
①“仁”,爱人。泛爱众,为政在人,宽猛相济。
②“礼”,严格规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③以共性扼杀个性,束缚人的创造。在严格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复古模拟色彩浓厚,封建说教成分重。
5.在思想上,中庸——孔子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乐论和诗论的“中和”观念由此引出。
6.在美学上,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①善:孔子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②自然美:象征人的仁义品德。
③这种“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二、孔子论诗歌(文学)的社会作用
修身方面:
①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②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政治、外交方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全面的作用: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②“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的社会作用(认识、教育、美感)的高度概括。
三、诗歌的艺术特征
《诗》“可以观”说明了孔子注意到了诗反映现实的特征。
《诗》“可以怨”表明了孔子肯定了诗歌抒情的特征。
《诗》“可以兴”说明了孔子认识到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孔子还指出了诗歌的启发性,即注意到了诗歌具有“言外之意”的艺术特征,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