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一句台词,却豆瓣9.3,上映89年,没有一个观众差评 飞跃部落格

2021-01-13 16:00 作者:英子的馨爷  | 我要投稿

查理·卓别林,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大师之一,在很多人心里,或许没有之一。

实际上,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卓别林:夏尔洛。《飞跃部落格》

这个“绅士流浪汉”的形象在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中第一次出现。

独特的小帽,短小的上衣,松大的裤子,过大的鞋子,拄着一根拐杖,迈着外八字步。

从此,这就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精美和最充实的一部影片,这也是他唯一一部快乐和痛苦始终联系在一起的电影。

这一点,实际上在电影一开头就已经暗示了出来。

在一场盛大的揭幕仪式上,嘉宾们兴奋地揭开雕塑的幕布,却发现流浪汉卓别林正躺在圣母的身上睡大觉。

这种极度的不协调感在带来喜剧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由错位脱节所引发的悲哀——

小流浪汉是整个仪式上的污渍,他弄乱了整个原本圣洁和井然有序的仪式,弄脏了整个看似“完美”的画面,就像是一只趴在蛋糕上的苍蝇。

这种错位和脱节感,贯穿了整部电影。

盲女,卓别林,百万富翁,在这三者之间,卓别林好像才是那个多余的人。

从剧情来看,似乎他的作用就仅只是把钱从真正的富翁那里转送到卖花姑娘的手上——

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流通者、一个送信人。

卓别林在整个关系中,就是个中转站,即那个污点,他处于内在于符号秩序的理想认同与完全被抛出既定轨道的 “社会渣滓”和社会残余之间。

整部影片的情感效果和戏剧能量都建立在这样一种身份的错置和误识之上。

其实,卓别林几部每一部作品的张力都来自于此。

从影将近四十年,卓别林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默片,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流浪乐手》《朝圣者》《狗的生活》《发薪日》《从军记》《马戏团》《寻子遇仙记》《淘金记》《摩登时代》等。

而他一生中拍过的有声电影屈指可数,仅有《大独裁者》《舞台春秋》《凡尔杜先生》。

 

他对有声片的态度也一直令人诟病:“有声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会毁灭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的巨大美感。”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卓别林矛盾复杂性格的体现。

在默片时代取得巨大成功的他,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的喜剧理念,比如天才般的的场面和动作设计、全景长镜头的使用、主题上常带有批判性等。

虽然他嘴上说讨厌有声片,但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将精力放在了拍摄有声片上,并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能,这就是口嫌体正直吧。

 

卓别林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酗酒成性,离家出走,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为了讨生活,小卓别林干过报童、卖花童、理发店小工等各种工作。

个人经历被卓别林融合在电影创作中,卓别林的作品,呈现的就是“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

《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在流水线上不停地进行着机械性工作,预示着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榨。

 

《淘金记》中,卓别林把皮鞋放进锅里煮,然后像上流人士吃牛排和意大利面那样优雅地享用着鞋面和鞋带。

 

有声片《大独裁者》中,卓别林发泄着对当时如日中天的希特勒的不满和愤怒。

同时,亲情的极度缺失,导致成年后的卓别林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渴望母爱式的情感,也孤独清醒地看待着这个世界。

卓别林说过一句话,每次读到都令人悲伤不已:“世界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惑。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辛酸。”

 

这就是卓别林,他在痛苦中度日,却把希望和快乐留给我们,留给观众。

他是个伟大的天才,也是个小流浪汉,我们要记住他。


没有一句台词,却豆瓣9.3,上映89年,没有一个观众差评 飞跃部落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