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文论--杨宁】4.孟子文艺批评观 2(逐字稿)

2023-03-12 07:00 作者:狷狷细流  | 我要投稿

        刚才我们说了,知人论世的它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你把握的得当,知人论世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我们接下来就举几个例子,这可以是知人论世研究的一个典型的有名的范本。我们举几个知名的范本。第一个,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批评方法?就是作家主体的批评方法,代表的一个著作就是王国维的。王国维曾经写过,在1906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屈子文学之精神》。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就从南北地域的区别开始,就中国南方跟北方有区别,来去说明中国文学风貌的一个成因。那么显然,他之所以文学有不同风貌,是源自于作家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的分别导致了文学风格的这种区别。这样的话呢,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就提出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学派,文学分为南北两派,而屈原是南北派的一个复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就是从作家本身入手来去探讨他的文学作品。我们再举个例子,李长之有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做《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在这篇文章当中,李长之非常的独出心裁,探寻李白的浪漫豪放背景之下的有那种超人的痛苦,这种痛苦所体现出了这种生命的欲求与他这种豪气风格之间的关系。大家有空去看这些文章,这些文章都可以看作是从作家本身入手来去考察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

       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第二种知人论世研究范式,我们管它叫做文学研究的历史考证方法。重要的代表,当然重要代表我们首先要举的是胡适。胡适在他的著名的《红楼梦》考证当中,尖锐地批判了索引派的说法,他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序传。当然这个观点我们在这儿不再多说了。关于红学研究专家背后,包括胡适的观点,也有很多人进行批判,认为胡适的考证当中也有很多的错误,确实。而且胡适当中的《红楼梦》的考证,于是就引出了关于红学研究的两大著名派别,一个是索引派,一个是考证派,好几百年的恩怨。大家有空自己去了解。但是《红楼梦》的考证派,他把《红楼梦》看作是曹雪芹的自传性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但是他是把文学的研究与历史考证方法相结合。还有一个重要代表,我们在后面几节课会把它作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来讲。鲁迅的有一篇文章,著名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这篇文章当中,当然是鲁迅的一篇演讲,这篇演讲,鲁迅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提到了。他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这可以看出来鲁迅的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然后鲁迅的,大家如果去看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等研究小说史论的著作当中,鲁迅总是联系着政治、宗教、社会风气等等来去分析小说发展的社会条件。这可以也是一种知人论世,将文学研究的历史考证方法,运用出来的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当然我们第二种还要再举一个例子。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就是将诗歌作品当作史料,或者是史料的一个补充,然后相互印证,或者以诗释史,以史释诗,来去解通诗意。这个也可以说是一个诗史互证的一种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也是一种知人论世的研究模式。

       最后一种我们叫做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我们之前在讲文学理论课的时候特别提出来,他特别强调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然后一定的社会文学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别强调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被看作是知人论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模式。关于知人论世,我们就讲这么多。

       接下来我们来讲孟子的第二个文艺批评观,以意逆志。第二个孟子的文艺批评观,以意逆志,这也是重点,作为重要的一个名词解释,期末考试可能会有的。大家要知道“以意逆志”是什么?以意逆志,如果从文学理论上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阐释学的方法论,而且是中国古典阐释学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范畴,一个非常基础的命题,非常之重要。首先我们再来看,以意逆志,我们首先讲它的理论背景。

       我们首先看“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以意逆志”,这句话出自于《孟子·万章上》这篇,所谓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边就涉及到几个概念,我们稍微解读一下。首先,“不以文害辞”,文有两方面解释,一种解释就是文字,另外解释就是文采。“不以文害辞”,这个里边“辞”指的是什么?要么指的是词句,或者指的是原义。这里边我们简单说来,什么叫做“不以文害辞”,就是不要因为一个字,或者是不要因为文采妨害了对辞意,或者叫做原意的理解。“不以辞害志”是什么意思?不以辞害志,不要因为这个辞意而妨害了作者,“志”你可以解释为思想感情,不要因为辞意而妨害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那应该怎么办?叫做以意逆志。

       在探讨“以意逆志”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认识,“以意逆志”,它是有针对性的。它针对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了解的话,这针对的是对《诗经》的阐释,经常会采取,尤其先秦时期,经常会采取一种什么方法?包括孔子也会这样,断章取义的方法。尤其是在春秋之后,在解读诗歌的时候,经常脱离,出现那种字句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阐释需要。这就刚才我们说的,其实就是某种强制阐释。只不过这种强制阐释,孟子所针对的是春秋时期的那种对于这种只满足自己理解需要的那种挪用的阐释。而当张江先生说的强制阐释,指的是西方文论当中那种脱离了具体语境和脱离了作者原意的阐释方式。当然,关于“以意逆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以意逆志”到底什么意思?我们来稍微的具体解读一下。第一个,“以意逆志”当中的“意”,还是按照我们之前上课讲文学理论的时候,四要素,“意”有可能是谁的“意”呢?有可能第一个是读者之意。也有可能是谁的意呢?也有可能是作者之意。这是两个方面的争议。有没有这方面争议呢?确实有。

       首先有人认为“以意逆志”当中的“意”就是指的是,读者之意。比如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之前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的。他就在《孟子章句》当中说,“诗以己意逆诗人之志”。可见这个思路很清楚,以意逆志就是什么呢?通过自己的意义来去揣摩,或者是迎合,去探寻诗人的志。朱熹的《四书集注》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当以己意逆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后来到了现代,有位著名的,我们如果了解的话,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端的重要的学者朱东润先生,他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也就是“挟数百年后之意,求数百年前之志”。因为他是现代学者,他当然要谈到数百年后,那数百年后之意是谁的意?后来人的意,也就是读者之意。比如北诗大之前的著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学者,叫李壮鹰先生,他说意就是读者之意,要透过外表言辞而得诗人的本心,体会诗人的内心。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比如说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国维的《玉生年谱序》、朱自清的《诗言志辨》、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但是这样观点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如果以自己的意义去揣摩作者之志的话,很有可能会犯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的这样一个弊端。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原话,说诗者是不同的,每个人都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说诗者不同,那么意肯定就会不同,那就会导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样去看?而且接下来第二个,也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讲,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原话当中,“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当中这里边的“意、文、辞、志”都是并列出现的,它中间没有加修饰语,没有加限制语。如果没有加修饰语,没有加限制语的话,那么应该是什么呢?文、辞、志这三个概念应该是同一的,指向的同一个人。否则它应该指出来是以己意逆志,还是以作者之意来去逆。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它也有可能,也有人就说,既然是同意的,他们应该都指的是什么?作品之意。这是所谓的第一个,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的是读者之意的这种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情况。也有人说了确实不太对,说“以意逆志”中的“意”应该是作者之意。这种观点,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清代的人,叫吴淇,有一个叫做《六朝选诗定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而论诗”。这个观点说的当然很有道理。如果大家了解的话,现代的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的一个学者敏泽写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他在提到这个问题,他也说。他说所谓的以意逆志,就是提醒读者不要为这些修辞的文本的字面意义所蒙蔽,你要通过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角度来去把握、领会他的言外之意。那么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以意逆志”中的“意”应该是什么的意?应该是作者之意。这个角度对不对?当然有道理。

       但问题在这里就出现了,出现了什么呢?如果你去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志和意,呈现出了互训的状况,“志,意也”,“意,志也”,“意、志”完全形成了一种同义反复。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它俩,“意、志”是同义反复的话,那说诗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取消了逆的环节。那所谓逆,怎么个逆法?我们既然说是逆,就一定有它独特性,那就意味着志跟逆不应该是同样的一个主体,那才可能去逆。如果志、意都是一个人,都存在一个人的话,那么接下来它就完全同义反复了,完全不需要再去逆了。所以这个观点,也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第三种观点,“以意逆志”这个“意”应该是什么?作品之意与读者之意的结合,这里边就特别提出了所谓的它应该是作品之意的维度。重要的代表是顾易生和蒋凡先生。他们提出来说,什么叫以意逆志,就是必须要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探索作品的作者的取向。这样解释对不对呢?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也有问题。我为什么讲文学批评史的时候要讲这么多内容,因为我要给大家呈现出来,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的学术讨论,让大家自己去理解出来这个问题的看法。什么问题呢?这种把“意”解释为作品之意,会产生什么问题?就是一个特定的语词,负担了太多功能。那么跟所谓的孟子所说的“说诗者,以意逆志”这本意不符合。

       接下来到底怎么去理解所谓的“意”?“意”到底是作者之意,读者之意,还是作品之意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在这,我们再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志”的问题,“以意逆志”当中的“志”。刚才我们来说“意”,我们接下来说“志”,“以意逆志”当中“志”的问题。你会发现,因为孟子他没有定义,他也没有修饰,你会发现依旧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那这个“志”到底,第一个是作者之志。所谓作者之志,当然指的是创作者的本意,或者直接就是创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代表人物重点的,明显的刚才我们说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现代的朱自清的诗《诗言志辨》都提出来,这个志应该是诗人之志,就是作者之志。

       当然还有人说,“以意逆志”当中的“志”应该是作品之“志”。那既然是作品之“志”,就又有两个方面解释。一种认为作品是作品所传的之情。比如代表人物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刘纲纪自己写的《中国美学史》,他说“以意逆志的这个志是诗人的作品所客观具有的一种思想感情”。还有认为呢,认为是什么?他认为所谓的“以意逆志”的“志”应该是作品所记之事。比如著名的郭英德老先生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因为他认为纯粹的客观记录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他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纯粹的客观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的确定,如果是思想感情,你会发现很难的给它挖掘出来。于是他就觉得应该是作品所记之事。

       我们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以意逆志”的“志”和“以意逆志”当中的“意”到底是指的什么维度?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两个方面。第一个,如果说从“以意逆志”角度上来讲,应该说没有什么疑问,比较确定的是,“以意逆志”的“意”只能从读者之意开始,所以读者之意应该是对的。而“以意逆志”的当中“志”应该指的是什么之志?作品所传之情,或者叫做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之情,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作品所记之事,如果是作品所记之事,它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去逆它,你直接看文本的本身的含义就可以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词,在这里面我们来去说,“以意逆志”中的“逆”到底是什么意思“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迎合、揣摩、推测、追溯的这样一个意思。那么简单而言,我们把它放在这个里边,我们就可以说,“以意逆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阐释者通过阅读的方式接触到文本,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它背后有一个什么观念?作者你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经验,从这个里面特别接近于,如果我们讲西方文论,特别接近于另外一个概念叫视域融合。

       如果我们接下来总归一下,我们如何理解“以意逆志”这个概念。“以意逆志”,首先第一个,“以意逆志”它的核心是“以心揆心”。我们结合之前我们在讲孟子的哲学观念,他为什么那么强调性善,为什么那么强调人有四端之心,为什么要强调人有共通之美?因为人有共通之美,人有性善,人有一个本,那么接下来“以意逆志”才有可能。所以“以意逆志”,它有一个主观条件,有一个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解释者本来所具有的那种意。客观条件是什么?人与人间共通的一种心理结构。因为人有人与人这样共同心理结构,才能通过读者的意去逆作者之志。这是一个方面的理解。第二个,“以意逆志”,这个心理学的理解必须以语言解释为基础,为前导,也就是说它是依靠语言的。而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前人的经验和心理的储蓄,所以也是必须作为一个解释的前提。第三,你会发现如果联系起来,把“以意逆志”跟我们之前讲的“知人论世”联系起来,你会发现“以意逆志”往往跟“知人论世”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举个例子,王国维曾经说过,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他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又知人论世,然后又以意逆志,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那么几乎古诗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只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解释得清楚的问题。

       现代的著名学者有一个叫周裕锴的先生,他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做《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他在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话呢?他说对孟子的阐释学理论提出一种叫做理解循环的理论。他的理解循环理论是什么?你会发现他是这样的。他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知文,你阅读文章;然后呢,知辞,了解它的原意;知志,了解作者的志向;接下来,你就再去探寻作者其人,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背景;然后了解他的,知世,了解作品的它的所处的时代。然后通过时代再去理解人,再去理解志,再去理解辞,再去知文。那么你会发现前一个过程,从知文到知辞,再到知志,这是一个什么过程?这是“以意逆志”的过程。然后反过来,从知志再到知人,再到知世,这是一个什么过程?这是知人论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发现它就实现了“以意逆志”的这样的理解的循环。

       当然我们会把这个问题再进行深入的一个探讨。孟子为什么会提出来?当然我们强调了,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本,那文学作品的阐释,也不能没有本。事实上,在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之前,其实已经有相应的理论为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论作出了支撑。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就是“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以意逆志”它在理论上,它还是有其他理论为它的理论的提出有支撑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诗言志”的诗学传统。“诗言志”我们第一节课没有我讲,我们放在这儿简单提一下。在《尚书》当中就有这样的话,叫做“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那么这里面就提出了重要的“诗言志”的主张。当然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概念,这里边“志”到底指的是什么?“志”一般来讲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指的是社会的公共情感,公共性的。第二个是指的个人的内在性情感。一般而言,在《说文解字》当中,将志解释为心,从心知声,也就意味着志是心之所讲。但是一般而言,我们在谈到孟子之前,这个“志”更多的局限于社会层面,,更多的是陈述志向、理想的社会志向的范畴。至于到了诗歌作品当中,怎么去探讨作者之志,都没有具体说明。而孟子的“以意逆志”的理论,恰恰是对“诗言志”传统的进一步的延伸。

       第二个,“以意逆志”的另外一个理论背景,或者它的一个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就是从孔子诞生出来的,叫做“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我们上节课在讲孔子的理论背景的时候,已经提到了。《论语》当中有这么一篇,对吧?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那么“述”就是讲述、述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将“述”与“作”区分开来,而且以“述”作为一种阐释的准则,接下来他当然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学阐述的任务,就是怎么办?就要还原。因为你述而不作,你只是尽量的去述说,更多的去继承,那么接下来对经典也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就是一种还原法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正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认可和继承。这是我们说的第二点,就是为什么,“述而不作”的一种阐释思路。当然,在孔子那里没有提出过系统化的一种阐释的理论,但是这种“述而不作”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致力于阐释实践的一种,孔子说是第一人,我只是述说,同时也有引申为一种遵循和继承的含义。

       第三个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诗学实践。具体而言,三个方面,就是什么呢?教诗明志,赋诗言志,第三个叫做引诗说理。教诗明志,指的是解释诗三百重要的在目的是什么?是要解释社会,了解社会生活,阐发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赋诗言志,你会发现经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状况,无论是教诗者还是赋诗者,都不太关注诗学本来应该有的意义。还有这个诗,应该诗人要赋予的情志。引诗说理,就是通过引用具体的诗句作为人生格言,但是更多的却是对诗句的引申和发挥,融进新的意义,加深强了自己对问题的论证。所以这里边就导致一个什么问题?这3个方面问题,恰恰需要把阐释过程统一化。你给它赋予一个统一化的业务阐释的方法。我们怎样去理解作品,恰恰是在这三个理论基础之上,“以意逆志”得以建立。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当然这点我们不需要太多去展开。“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之后,还有它的一个前提。这是孟子自己提出来的,“以意逆志”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什么?就是孟子的人学理论体系。而孟子的人学理论体系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就很简单,就是人性本,人性有本。因为人性本,根源于什么?人类生存的群体性。人类生存是以全体性群居而生的,于是由此萌生出了这个族类的亲情,经过世代的演变,植根于人的天性当中,成了所谓的善,所以人性皆善,人性根源。这里边关于人性皆善是它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皆善,就意味着人心的理解是相通的。那么对于文学文本而言,我作者跟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文本是可能的。也只有在孟子的这种人学理论体系下,才具备了对于解读“以意逆志”才有可能性。如果人心是不同的,每个人都自己守在自己的那一块当中,“以意逆志”根本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以意逆志”的理论基础。关于“以意逆志”我们就说这么多。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以意逆志”的理论价值。“以意逆志”有什么样的理论价值呢?它有什么好处?首先第一个非常明显,它肯定了谁的地位呢?作者的主体地位。“以意逆志”刚才我们说了,意一定是读者之意,而志一定是作者之志。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还原作者创作时候的本来面目,就是作者不能死。作者一旦死了,那就完蛋了,那你就可以,你就会断章取义了,你就可以随意阐释了。“以意逆志”的这种阐释方式非常肯定了在阐释的过程当中,在文学作品当中,谁为老大,谁为最终的阐释的权威者?是作者的。所以它对于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对于春秋时代的那种断章取义,准确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起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且第二个,它又特别强调了什么?强调了志,作者和志的客观性,社会因素,就是它强调作者之志是可能的。当然在现代西方理论当中,认为作者之志很难探寻。如果我们来去看,你看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特别强调有一个隐含作者在里面,隐含作者就导致,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他的意图也未必是那么的准确。但是至少在应然的层面,它给出了一种应该,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候应该有一个客观性,应该有一个志。接下来你在阐释的时候是应该可能的,但只不过就你能不能是一回事,应不应该有是另外一回事。第三个,它的好处是什么?它从解释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辞—志”的理论系统,理论结构系统。正好跟孔子从创作角度揭示出来的“志—言—文”的系统遥相呼应,然后相互阐释,相互发明。

        刚才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好处,它的优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以意逆志”它有没有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呢?当然是有的。理论上的问题就是什么呢?第一点,它追求的是什么?作者本意。而且当它追求作者本意的时候,作者本意在,至少从它的理论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它认为作者本意是什么样的?是恒定不变的,是不变的。接下来,在这个过程,它显然否认了谁的能动作用?就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一定是否定了读者能力作用。在 一定程度上,它会导致什么?接受者阐释文学文本的能力,它会削弱,削弱了阐释文学文本,就变成了一种考据了,考证了,好像文本它有一个确定含义,读者没办法进行发挥。

       第二个,它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以意逆志”在形成对接受者阐释能力的同时,它也相应的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同个体存在的先结构,所以它就导致了接受结果,它特别强调唯一性,特别强调排他性,只要符合作者那都是对的,只要不符合作者的都是错的。那接受结果真的是这么的唯一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找一个作品,我找到了作者的含义,一旦我找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是否就意味着其他人不可以阐释了?后代人在阐释的过程当中,对于作品的阐释,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第三个,什么呢?你会发现,尤其是我们作为文学研究,学文学理论都知道,文学文本,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一个独特性就在于文学文本它有是有多义性的,它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就能够构成,就是一个确定性的语言很难构成文学化的文本,就是文学作品它有多义性,有多元性,有开放性,有审美特性。但如果“以意逆志”,就以志为最终的追求对象,它容易造成什么?阐释的单一化、狭隘化的弊端。

        这是关“以意逆志”的问题。当然,“以意逆志”这个理论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孟子阐释经典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者很少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理论,大多数都是通过什么呢?叫做代圣人立言,就是通过阐释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上成为了中国阐释学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比如赵岐的章句说、王弼的触类而思、刘勰的知音,清代的对于以意逆志的再阐释等等,都体现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可见“以意逆志”的观点的影响很大,它既有好处,又有问题,所以这需要我们两个方面来去看待。这是关于“以意逆志”,我们就说这么多。

       接下来我们来谈孟子的下面第三个文艺批评观,叫做“知言养气”。“知言养气”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我们就稍微节选一点点,最重要的就在于最后这几句话,大家看一下。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里面有孟子批判了四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同一种言论的四种发展阶段。所谓的詖辞,指的就是不公正的、偏颇的,特别接近英语当中based。接下来淫辞指的是什么?浮夸而不实的言辞。所谓的淫辞,当然,它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有了一个夸而不实,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言论。而邪辞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背离了正道的,不合正道的言论。遁辞呢,闪躲、搪塞的这样的一个言论。我为什么刚才强调它是一方面,它是四种错误的言论,同时也是一种错误思想的四种发展阶段。因为你有了一种不公正言论,因为有了詖辞,才有了淫辞,才会浮夸,把它夸大,有了邪辞,有了不合正道的言论,你才会怎么样?躲闪,搪塞。你们接下来,于是孟子提出要怎么样?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什么?它强调的是作家的人格修养。你要想说出浩然之气的语言,首先你的人格修养必须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你才能具有一种正义凛然的状态。

       所谓的知言养气就要求是什么?它背后一个逻辑命题是什么?作者必须首先有很好的内在精神品格,养成浩然之气,才会有美的言辞。所以他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就是作家必须要首先从人格修养入手,这是一个作家的修养。你只有具有了高尚道德品质,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很重要,它的重要之处在于哪里?它特别强调了文与人之间的统一性。你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文章,我们经常说的叫做文如其人。当然这里边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后面我们还会反复讲到中国古代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它的背后的逻辑前提也经常被反复讨论,就是文和人之间到底是不是应该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的。有人认为,那当然有,那是必须要有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这么简单的吧,或许不是这么简单的。这是关于“知言养气”。

        当然我们在这里要解释一下“知言养气”,它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属于文学批评理论,但是这个“气”字特别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含,因而你会发现这个“气”,我们在这儿说一下这个“气”。“气”这个概念被反复的运用到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比如后面我们在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当中会使用,甚至它会形成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一个悠久传统。当然“气”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比如曹丕时期的“文以气为主”,跟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个“气”,可能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气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它被当作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经常被文学理论提出来,这个是需要我们对于“知言养气”这点是需要注意的,了解的。

       接下来我们来说下面一个,第四个,孟子的文艺批评官,叫做与民同乐。这个观点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基本上所谓的就是孟子将百姓的,孟子原话我先放在这里。(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它背后传达意思是什么?就是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作为忧乐作为衡量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看它是否与民同乐。从“与民同乐”这个思想出发,孟子特别重视古乐,不重视今乐。孟子特别提出来这样一个观点,叫“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家可以知道,这个是发展和革新了孟子的音乐思想。当然与孟子偏重古乐的观点稍微的有点区别,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简单谈一下孟子文艺理论的一些影响。当然它影响很多,其实刚才我们在说每一部分的时候,其实也都谈到了它的影响。简单而言,我们就概括为三点。第一点就是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文艺思想,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种发展。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为中国整个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的准则,以至于后世大量的文学诗话、词话、点评都是在这个原则下进行文学批评和创作,力图回归到作品的原意,回归到作者的本意,回归到作者创作时候的那种原初的状态当中去。最后“知言养气”说的这个“气”,抓住了人最内在的一个本质。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是人有气,这个气你很难说,但是它成为了人最本质的一个意蕴。后来在整个的文学理论当中被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上“以气论文”的这样一个传统。

       关于孟子的文论,我们就说这么多。下节课我们要讲道家的文学理论,道家的文艺理论。当然如果说,你看我们之前讲了孔子,讲了孟子,如果按照这么去讲,我们会讲很长,因为时间关系,比如像荀子的文学理论,墨子的理论,我们就不在这多说。我们立马进入到道家,讲道家的时候,我们会把老子和庄子放到一起去讲。然后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进入到了汉代。过了老庄之后,接下来进入到汉代的时候,因为有了《毛诗序》,像后面的比如《文心雕龙》文之类的,我们更多的在讲的时候就不会以这种篇章的片段式的讲解为主,更多的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那种对于文章的原意的讲解。因为我发现很多的同学,我们在学古代文论的时候特别不重视原文,尤其是学文学理论的时候,很多同学不重视读原文。你不重视读原文的话,就会导致了其实你在学习上是有很大缺失和漏洞的,更何况我们期末考试还要考很多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会在后面的讲解,从《毛诗序》开始到《文心雕龙》,我会逐篇逐句的会阐释很多的问题,把很多问题给大家阐释清楚,把每一篇每一个字都会阐释清楚,带着大家读原文,这样我相信会带大家去理解文学理论,尤其是古代文论,有很重要的提升。今天关于孟子的文学理论,我们就先讲到这。

 


【古代文论--杨宁】4.孟子文艺批评观 2(逐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