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骈拇》试解

2021-04-15 23:58 作者:不说话的影  | 我要投稿

骈拇篇开篇言道“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那么何为“骈拇枝指”,“附赘县疣”呢?这里的“德”“性”“形”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入手。

骈拇指脚的拇指二指并生,即并指,枝指指手上多生出来的指头,即第六指;附赘县疣指人身上生长出来的肉瘤。骈拇枝指是人天生的,它对人可以说是没什么害处,但也没什么用处;附赘县疣是受后天生长环境影响而生长出来的,它可能对人体有害,如肿瘤。

性,是天生的条件,万物各有其性。就人来说,有人爱美食,有人爱游戏,有人爱读书;有人体弱,有人健壮;有的人出身名门,有的人出身微贱;有人五指,有人六指。

德,是定义,用以后天的塑造。如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样的东西是某样东西;一般的人都是五指的。

形,是一个集合,以人为例则是这个人的整体表现。如好人,坏人,有什么样的外貌,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性,德,形三者的关系为,人各有其天性,而外界以德来塑人之形。

骈拇枝指是一个人天生的条件,但是却和人定义的五指的人不相符合,故言“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是人本来没有的,但是后天又赋予了人这些,故言“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失其性命之情。即“合者不为骈,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亦即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不要过分依赖外界之“德”。所谓的“德”参考有余,而信奉不足。以“某人之人德”观之,是凫胫短而鹤胫长,故应断鹤之胫而续凫之胫以塑其“形”。然凫胫性短而鹤胫性长,若必要断续之,则凫忧鹤悲。

正如今有一人性本安贫乐道,然外界以贪欲享乐之德教之以塑其形。其将为所欲不可得而日日忧愁困苦。曾仕强先生也讲过类似的话:小孩子本来是没有欲望的,但是大人们非要教导他们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个比哪个好。结果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德该是人们对于性的一个认知,德于性本该是一样的。可人们在认知总是不全面的,加上每个人的性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每个人对性的认知不同,进而诞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德。而老子《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德或许就是指真正的德吧。

文章前三段告诉我们对于骈拇枝指的先天之性我们应当学会接受,并且不要因后天之德进而获得附赘县疣。

文中重点分析了仁义,论述了仁义与不仁义都是损害人的天性的非道德之德。

以仁义之德使得一个人形为仁人,则其“蒿目而忧世之患”;以不仁之德使得一个人成为不仁之人则其“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类比骈拇枝指的人断开并指或断掉多指都会啼哭说明仁义之德和不仁之德并非所有人的本性,并非道之德,而是如“骈拇枝指”一般的多余的天性,若必以二者为道德就会得到“蒿目而忧世之患,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的附赘县疣。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用种种外物来令人模仿就损害了人的本性,用种种规矩来确定人的形就损害了人的德(也即性)。这种外界来塑造人形的都不是真正的道德。本就该弯曲的事物难道需要曲尺来告诉他应该弯曲吗?本来就该直的事物难道需要准绳来告诉他如何直立吗?万物本该顺从着各自的本性生活,但人却偏偏要立下仁义的规则让万物按统一的规矩生活,这就损害了万物中大多数者的本性。

接着又讲述仁义不仅仅损害了人们的天性,还将自己的这一行径潜藏的十分巧妙,而其利用的方法就是立名。“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名。”通过立下各种名称来区分各自的“好坏”,进而掩盖其都是“伤性以身为殉”的事实。

文中讲述了两个牧羊人的故事,两人都丢了羊,一个人是因为读书太入神而丢了羊,另一个是因为下棋太入神而丢了羊。两人一个因读书而丢羊,一个因下棋而丢羊,虽然原因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丢了羊,正如两个人一个因仁义而损害了天性一个因不仁而损害了天性,虽然二者原因不同但都损害了天性,可仁义者却立名说因仁义而损害天性的人是君子,是好的,因不仁损害天性的是小人,是不好的。例如伯夷与盗跖一个为仁义而死,一个为利益而死,两人都为外物而死,却一个被奉为君子,一个被踩为小人。仁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掩盖了自己损害天性的事实而庄子做了此文便是要破除了这层伪装,告诉世人仁义并非那么美好。

文章最后作者讲述了自己的道德观:应当自得其得而不应得人之得,应当自适其适而不应适人之适。真正美好的应当是适合自己的“德”与“性”而不是外界的“德”与“性”,真正听者听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声音,真正观者看的是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外界的定义。


《庄子·骈拇》试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