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奔溃的历史趋势”说法准确性的一点看法

2020-03-15 23:15 作者:豆包大师傅  | 我要投稿

姚瑞桥

(江苏盱眙)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说到其历史意义时,我们总是要在最后加上一句“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评价才感到“心满意足”,似乎只有将它的意义提到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其不朽的文学地位和价值。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虽然颇有道理却仍有不严谨之处。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曾向毛主席提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笔者认为,相比于其它朝代,清王朝的灭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此历史周期律,但并不能一以盖之。

晚清时著名洋务大臣李鸿章曾说过一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虽然是为了与左宗棠争经费,确也真实道出了当时社会现状的复杂。晚清的中国不仅要面对内部的农民起义,还要面对完成工业革命后,拥有先进技术的西方列强。而最终导致清王朝走向坟墓则是孙中山领导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辛亥革命。而在此之前,中原王朝面临的外来威胁基本都是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而且即使双方之间发生战争也从未出现和西方列强交手时的一败再败,同时导致王朝灭亡的也往往是内部矛盾激化产生的起义运动。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诸君不妨试想下如果工业革命晚发生几百年,西方的生产力在当时没有得到巨大的发展,那么清王朝的最终结局必然和此前的封建王朝一样,在黄老提出的历史周期律中走向自己的坟墓,被新的封建王朝所取代。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国家内部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是不可能孕育出如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的政治体制。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没有西方列强的外来侵略,任由中国内部发展最终不过还是历史上常发生的改朝换代。而建立的新王朝的经济基础必然还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经济基础不发生改变又怎么能期待上层建筑的变化呢?

“工业革命”、“西方列强”这些都是后世的名词、我想不单单是曹雪芹,任何一个生活在康乾盛世下的中国人都不会想到,若干年以后自己眼中的天朝上国竟然会被一支来自英国的仅有四千余人的远征军打开国门,并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曹雪芹自然是伟大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创造了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瑰宝。但是作为一部成书于康乾盛世下的文学作品,即使作者再有批判性也难以超越自身所处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也只能是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可能达到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样专业彻底的分析高度,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因此,笔者认为说“《红楼梦》揭示了到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这一描述或多或少带有一种现代的上帝视角,略有戴高帽子的嫌疑,更多的是揭示作者所生活的清王朝统治走问崩溃的历史趋势。当然,其中通过对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兴衰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的黑暗和腐朽及阶级压迫等历史意义则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奔溃的历史趋势”说法准确性的一点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