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季风环流、副高考点大全!事半功倍

冷冷 | 9-4 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
【冷冷方法】: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其本质还是热力环流,所以要判断风向,最核心的就是找到冷热源 → 高低压,在加上地转偏向力判断风向
【考点】:
1、风向以及性质【冷热、干湿】
- 风从海洋 → 陆地:湿润【向岸风】
- 风从陆地 → 海洋:干燥【离岸风】
- 风从低纬吹高纬:炎热多雨
- 风从高纬吹低纬:寒冷(东亚)&温和(南亚)+干燥
2、北半球中纬度海陆分布比南半球明显
-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南半球气压带成带状
- 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风力强劲,因为南半球中纬度主要为海洋,摩擦力小,风力大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

- A、B两地的气压性质
A. A是高压,B是低压✓
B. A是低压,B是高压
C. A、B都是高压
D. A、B都是低压
2. 图中亚洲东部C处的近地面风向是
A. 偏南风
B. 偏北风✓
C. 偏东风
D. 偏西风
孟加拉湾位于赤道以北,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如图示意孟加拉湾3~11月多年平均经、纬向风的变化。经向风速大于0代表南风,小于0代表北风;纬向风速大于0代表西风,小于0代表东风。
据此完成3题。

【南亚季风在3~10月是西南风;10月~次年3月:东北风。南亚季风夏季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冬季是海陆热力差异】
3、10月~次年3月孟加拉湾经、纬向风的形成原因是
A. 亚洲高压减弱
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 印度低压增强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4-5题。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4、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 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 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 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热力环流】
5、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 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 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 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 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2️⃣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影响
【冷冷方法】:影响我国的副高主要是西太平洋副高(夏威夷高压)
【考点】:
1、副热带高压带的移动方向
西太平洋副高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有关(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的影响
①高压脊下,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产生伏旱
②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为降水带,降水带会随着副高的南北移动而跟着南北移动
- 4~5月:华南地区
- 6~7月上旬:江淮一带【梅雨】
- 7月中旬:华北一带
- 7月底8月初:东北一带
- 9~10月:华南地区
- 10月~次年3月:海上
3、副高异常对我国的影响
①副高偏弱,整体位置偏南,南方易发生涝灾
②副高偏强,整体位置偏北,南方发生旱灾,北方容易涝灾
例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尤其是它西部的高压眷)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高压脊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由于各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年际变化很大,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强度增大(偏北),冬季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
A. 高低纬热量差异的季节变化
B.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影响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年际变化大,对我国南方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旱涝的季节变化明显
B. 洪涝减少,干旱增多
C. 洪涝多发,干旱减少
D. 旱涝的年际变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