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档案]尼斯湖水怪--仅存的蛇颈龙

概述
尼斯湖水怪,正式名称尼斯龙(Nessaquatica Typhoeusis),为现今仅存的蛇颈龙目四个物种之一。属于蛇颈龙科中的尼斯龙属(Nessaquatica),现在为一属一种。与之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同属于蛇颈龙科中的红海龙,其也是一属一种。主要生活在海岸线附近,也可以进入淡水和耐受一定程度的深水。主要的食物是各种小型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动物,也可以捕食头足纲动物。寿命较长,平均在100岁左右。繁殖期集中在夏季,主要会在各大淡水流域中举行大规模的繁殖活动,雄性尼斯龙进行表演,磁性尼斯龙一旦看上,就会对其示意,双方再进行一定时间的斗舞,确定可托付终身后,便开始交配。尼斯龙实行一夫一妻制,若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会再次进行择偶。在经过236天的怀胎后,小尼斯龙便会在母亲的***中直接生出,生出来的小尼斯龙就具备了捕食能力和移动能力,不过仍需成年尼斯龙进行教育。一般一年只生一胎。
结构

器官
尼斯龙有一对较大的眼睛,眼睛外层有一层可以防水的薄膜,便于他们发现猎物。眼睛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细胞的数量差不太多。有一个较大的大脑,大脑皮层厚度超过了绝大部分的鸟类,可以处理更复杂的信息。鼻孔在水中的时候会闭上,可以闭气10~15分钟,到时间后便会从水里浮上来,进行1~2分钟的换气,再继续潜水,这在蛇颈龙当中是非常低等的,不过也恰巧是如此,让他们有应对灾难的能力,他们的祖先正是靠这样的能力,成功在白垩纪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
心脏每秒可以跳动 115下,前端有一个泵,可以通过泵连接通往头部的血管,以此来让头部不会缺氧。肺部外面也有一层薄膜保护,可以有效避免挤压,能够更长时间的待在水下,也能适应深水。两个肾的功能也非常强大,能够有效的净化水分,然后排出,尿液中的水已经忽略不计,主要成分是盐。腹部皮肤非常的厚,除了可以防御敌害,也可以避免在陆地上行走时挤压到内脏。
骨骼
总共有十段颈椎,每一段的灵活性并不强,所以脖子的活动性其实很差,这也是蛇颈龙家的通病。四肢的骨骼非常强劲,可以迅速在水中游动,时速可达30km每小时。同时也能在陆地上行进,速度也可以达到12km每小时。尾椎虽然短,但十分强劲,可以通过摇动来击退一部分的敌害。
分布

现在主要的尼斯龙种群分布在非洲西海岸及欧洲北部,这一片地区的尼斯龙种群被称为西海岸种群,这一地区的尼斯龙基本上不进入河流,繁殖也只是在入海口进行。尼斯龙另一个主战场是在地中海和亚洲西部,这个地区的尼斯龙种群基本上都是在淡水中,总是会上岸。还有一部分的尼斯龙生活在英国北部,所谓的尼斯湖水怪也一般指这部分的尼斯龙,这一片种群与西海岸种群不同,体色主要偏褐色。接下来是红海种群,与红海龙的分布有重叠,体色也主要偏红色。北美东海岸也有一部分尼斯龙,但根据基因测序,北美东海岸的这一群尼斯龙应该是由一部分西海岸种群远征后代组成的。南美西海岸也有一部分尼斯龙,是远古种群。最北边的是格陵兰岛的尼斯龙种群,最南边的则是德雷克海峡种群。
现状
现在还剩下10万以上的尼斯龙,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推测是因为海洋污染。许多原先有尼斯龙分布的海域,现在根本看不到尼斯龙,像中南半岛本来也有一片尼斯龙种群,但后来因为在20世纪末严重的赤潮,所以迁徙到了阿拉伯半岛附近。所以说虽然现在尼斯龙种群数量非常多,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其他
1.英国种群现在根据分子生物学,可以单独列为一个亚种,但现在仍未被科学界所广泛承认。如果是,那么这个种群将会超越巴拿马龙,成为现今最稀有的蛇颈龙。(种群数量不到100,而巴拿马龙种群数量在1000上下)
2.尼斯龙的种加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提丰
3.尼斯龙会对咖啡因上瘾,所以切不能给他们提供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信息来源
1.Current status of Nessaquatica Typhoeusis population ,2015 Ole Dekles
2On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British Nessaquatica Typhoeusis population 2017 Vanders Ness
3.维基百科蛇颈龙词条
已获得UMA协会授权,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