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生】河南汉代平民墓葬文物


河南省新乡市是汉代古墓葬分布密集的地区,现已发掘的汉代墓葬2000余座。出土墓葬位于金灯寺、老道井、东同古、王门村等地,多为平民墓。随葬品以陶器居多,包括陶罐、陶瓮、陶壶、陶仓、陶盒、陶碗、猪圈、仓房、陶甑、陶鸡、陶狗、陶俑、纺轮、博山炉、瓦当、铜钱、铜镜、铁刀、铁剑、骨簪等。墓葬形制达16种以上,贯穿整个两汉时期,再现了两汉时期平民百姓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和视死如归的思想意识及厚葬习俗。

彩绘俑头:俑身朽没,只剩陶俑头。高额、束发、细眉、红唇、小嘴。


(成套)四神瓦当:瓦当图案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有护佑四方、驱邪镇宅的含义。




熊足陶仓:陶仓作为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秦代,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这件陶仓顶部为圆弧形,圆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三只小熊为蹲立状,形象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圆眼圆耳,面颊有毛,四肢健壮,两爪扶膝,十分乖觉。熊是一种体重力大的动物,楚人崇熊,汉承楚风,汉人将其塑造成一位负重能手,是力量的象征。


陶狗:汉代盛行厚葬,家禽家畜类是陪葬器物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件陶狗泥质灰陶,呈蹲踞状。耳短小,面部轮廓模糊,尾巴上卷。空心,合模制成。

猪圈:泥质灰陶,长方形,直壁,平底。右侧为猪圈,左侧为厕所,上置四阿顶作瓦垄。圈内置一模制陶猪,嘴粗短,憨态可掬,生动可爱,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写实雕塑技艺。

器盖:汉代陶器纹饰主要有绳纹、刻线纹、鱼纹、龙纹、卷云纹、花叶纹、波浪纹等。此件器盖可能原在陶盒上。



蒜头壶:酒器,因壶口做成蒜瓣状而得名,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按材质,可分为铜蒜头壶和陶蒜头壶两种。其特点是蒜头口、扁圆腹、圈足。蒜头壶起源于关中,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全国各地,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青铜器地位的下降和实用性更强的酒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墓门画:汉代墓葬门扉,有门必有画。与画像石墓的分期相适应,墓门画的发展序列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尚处在初创阶段,内容多为现实主义之作,画面多雕刻庭、堂、楼阁建筑物和墓主人在建筑物内的生活场面以及几何图案,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面也偶有所见。中期的画像多以神话人物、神兽异禽、御凶辟邪、祥瑞升仙内容为题材,间或也保留一些写实作品。至晚期则纯粹为表现御凶辟邪祥瑞升仙的谨纬迷信之作了。这组墓门画的图案以铺首衔环为主,与其他动物类一起构成门画中的“门神图像”。

左侧墓门画,画面上部刻一神鸟朱雀;中部为铺首衔环;下部图像模糊,可能为兕。朱雀,亦称“朱鸟”“凤鸟”“凤凰”。《楚辞·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王逸注曰:“朱雀神鸟,为我先导。”绘画朱雀,有祈求福愿,引魂升天之意。

铺首衔环中铺首的形象主要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饕餮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面目狰狞丑恶。用其头部形状作为铺首,有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铺首衔环的用途除镇鬼慑凶外,还可起到鸣震传呼和封门闭锁的作用。

右侧墓门画为朱雀、铺首衔环、鱼的组合。上刻朱雀,双足立于铺首额。下刻一鱼。


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瑞物。《史记·周本纪》云:“周有鸟,鱼之瑞。”《诗》曰:“南有嘉鱼”。另据《尚书》所载,齐桓公欲封泰山,管仲谏曰:“昔者圣王成功道格,符瑞出乃封泰山,今比目鱼不至,凤麟不臻,未可封也”。《风俗通义》亦云:“伯鱼之生,适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既然博学识广,为人圣师的先贤以鱼为瑞,对鱼如此钟爱,那么凡夫俗子则更会视鱼为神灵,群起而敬之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为笔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