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编年史+舰队编制(上)
一、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其影响很快遍及国内各地,反清革命的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11月3日,海军长江舰队策电号炮舰率先在吴淞口发动起义。
11月4日上海光复当天,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建安号炮舰,南琛号、登瀛洲号运输舰,湖鹏、辰、宿、列号鱼雷艇也宣告起义。
11月12日,集结于镇江江面的长江舰队镜清号练习舰,楚观、楚同、楚泰、楚谦、江元、江亨、建威号炮舰,以及巡洋舰队的通济号、保民号练习舰,海军大臣专用座舰联鲸号,张字号鱼雷艇等舰艇宣布起义,加入了革命军。
同日,巡洋舰队海容、海琛、海筹三艘巡洋舰也降下了大清黄龙旗。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正在执行出访任务的大清巡洋舰队旗舰海圻号在英格兰西北岸的巴罗因弗内斯港降下了黄色青龙旗,升起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剩余的清朝海军舰艇全部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成为了新生的民国海军。

二、1916年海军总司令处各舰队编制
第一舰队
巡洋舰:
海圻、海容、海琛、海筹
驱逐舰:
飞鹰、建康、豫章、同安
炮舰:
永丰、永翔
长官座舰:
舞凤、联鲸
运输舰:
福安

第二舰队
驱逐舰:
建威、建安
炮舰:
楚同、楚观、楚谦、楚有、楚豫、楚泰;
江元、江亨、江利、江贞;
江鲲、江犀、拱辰、建中、永安;
鱼雷艇:
湖鹰、湖鹏、湖隼、湖鹗;
辰、宿、列、张

练习舰队:
练习巡洋舰:
肇和、应瑞

三、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
7月10日,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起义,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
7月12日,时任海军部次长汤芗铭带领飞霆、江利、建安、楚同、湖鹗等舰艇沿长江而上,与停泊在武汉顺江而下的楚豫、楚谦等舰合攻江西讨袁军。18日,在海军舰艇配合下北洋军占领南昌,江西讨袁军兵败。
7月16日,吴淞要塞司令姜国梁宣布独立。
7月18日,飞鹰号在驶入吴淞口时遭到炮击。
7月23日,黄浦江上的海筹、海琛、应瑞、肇和、镜清等舰一起发炮轰击讨袁军阵地。
7月26日,海圻、海琛、联鲸三舰企图冲入黄浦江,遭到吴淞炮台阻击,联鲸舰首和烟囱中弹,舰长许建帮率舰向讨袁军投诚,海圻、海琛两舰则退至浏河口停泊。
8月12日,海军舰艇协同陆战队向吴淞炮台发起总攻,当晚讨袁军撤出吴淞和宝山撤往嘉定。次日午时北洋海军接管了吴淞炮台。
8月24日,袁世凯命令刘冠雄率领海军,协同冯国璋的北洋第二军攻占南京。
8月31日,海圻、海容、海琛、楚有、镜清、应瑞、永丰等舰配合北洋军对南京城内的讨袁军发起了总攻,讨袁军被迫于9月1日退到城外,次日在雨花台的最后一战中全军覆没。二次革命失败。

四、护法运动
1917年6月8日,张勋导演了一场复辟闹剧。
7月12日,段祺瑞率军杀入北京,结束了前后十二天的复辟闹剧。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伟人”姿态,重新把持了北京政府,并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
7月17日,孙中山为维护约法和恢复国会先乘练习舰“应瑞”,换乘巡洋舰“海琛”,由上海经汕头抵广州,组织武力讨伐北洋政府。
7月21日,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第1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宣布自主,发表《海军护法宣言》,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惩办祸首三项主张。
7月22日,程璧光、林葆怿率巡洋舰“海圻”,驱逐舰“飞鹰”、“同安”、“豫章”,炮舰“永丰”、“舞凤”,运输舰“福安”,以赴象山港演习为名,分别由上海、浙江海面启航南下,8月5日先后驶抵广州黄埔,同先期护送孙中山赴粤的巡洋舰“海琛”号、早一年留粤的炮舰“永翔”、“楚豫”,组成护法舰队。翌年10月7日,练习舰“肇和”脱离北洋政府海军,由厦门南下广州,加入护法舰队。至此,护法舰队共拥有军舰11艘。

1917年9月10日,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程璧光被任命为海军总长,林葆怿任海军总司令。

五、重返海参崴与庙街事件

1918年,英、法、美、日为首的协约国,决定组织14国干涉军,出兵俄国。北洋政府也应邀派出海陆军前往海参崴,参加协约国对俄国的军事干涉行动。
1918年4月5日,北京政府应海参崴各国领事团的要求,选派海容号巡洋舰前往海参崴。4月9日,海容舰由舰长林建章指挥,从上海起航前往故土。该舰在俄国驻防期间没有参加战斗,但她的存在有力震慑了把当地华侨看成肥羊的各方势力。直到1921年11月才返回上海,结束了历时两年多的海外驻扎。
除了在海参崴当然海容号外。为了能够控制黑龙江,北京政府海军部决定建立吉黑江防舰队,调拨第二舰队的江亨、利捷、利绥三艘炮舰和利川武装拖船组成北上舰队前往支援,这4艘军舰驻泊在庙街。
1919年冬,苏俄游击队乘封冻后日本海军主力全部撤走、陆军主力远在伯力、海陆交通隔绝之机,进攻庙街。当地日军往东退去,但日本领事馆内的宪兵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红军游击队在缺乏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向停泊在庙街的中国舰队请求炮火支援。舰队队长陈世英召集各舰军官开会商议,大家一致认为红军游击队待人和气有礼,而日军残暴无比,经常迫害华侨,还以种种借口阻止中国舰队北上,因此决定借给红军“江亨”舰上的3英寸火炮一门,配给炮弹六发;“利川”舰上的5响格林炮一门,炮弹15发。苏联红军用这两门炮摧毁了日军工事,击毙和生擒日军100余人。
1920年4月,日本军舰20余艘重新侵占庙街,包围中国的四艘军舰,指控其协助苏军进攻日军。中国方面矢口否认。此事,双方争执不休,遂引起中日庙街交涉案,在扯皮了许久后,北洋政府同意了日方了要求(一)由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道歉;(二)由驻庙街的中国海军向日本总司令道歉;(三)严加惩处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中国人;(四)向死亡的日本海军的家属支付一定数额的抚恤金。
但是对于第三条,海军部耍了滑头。江亨舰长陈世英撤职之后,海军部让他换了个名字“陈季良”,继续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另外,还授予他“文虎”勋章,以示肯定。江阴保卫战时,陈季良任海军第1舰队司令部中将司令,亲自指挥舰艇战斗。1945年去世,被追赠海军上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