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坑-KR】彭雪枫

彭雪枫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于1924年北京就读中学。但是,由于军阀主义造成的混乱,他无法完成学业。 尽管他没有与社会主义接触的机会,但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压迫下的他的家庭相似,许多农民家庭的悲惨命运使他变成了农民活动家和爱国者。 第四次直奉战争爆发后,他对奉天与日本的合作感到失望,并对孙传芳与外国势力勾结感到非常不满。 1927年,他领导了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并被孙传芳通缉。 他逃脱了搜查,陈调元也因外国干预而感到厌恶,这为他提供了机会。 他成为陈调元手下的优秀军官。
彭雪枫(修道)
生卒年:1907.9.9~1944.9.11
派系:无
定位:陆军将领
最高军衔:陆军中将(奉天政府)、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


能力:LV.2,A1D1P1L3
特性:严厉将领、特战专家
官逼民反
彭雪枫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但聪慧好学,1912年开始在私塾上学。1921年,他受亲戚资助,到北京、天津一带求学。由于他的家人在1924年切断了经济援助,他在小学兼职教员才勉强得以完成学业。
1925年,中国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彭雪枫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他并非工人,对中国工团党所提出的倡议并不理解,他更多地将革命看作把农民从旧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唯一途径。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工团党,此时中国工团党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而在北方发起工运和农运。但是,由于德意志帝国干涉内战,北伐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恢复了它的黑暗统治。
1927年10月,在中国工团党北方局的支持下,彭雪枫在北方发动了一次起义,试图直接打击清国的统治秩序,但起义最终失败。在这之后不久他逃往山东,那里由对清国阳奉阴违的鲁系军阀张宗昌统治,他收留了许多反清势力人士。到山东后不久,彭雪枫继续开展群众运动,在鲁军中频繁进行兵运,这触怒了张宗昌,于是他被驱逐到南方。
1930年5月,彭雪枫前往闽赣根据地,开始直接参加武装斗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七独立旅政委。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革命混成旅政委,1932年2月参加赣南反围剿战役,重创清军围剿部队。
1936年以前的国军游击武装序列(闽赣):
第一独立旅
第二独立旅
第六独立旅
第七独立旅
第一革命混成旅
第二革命混成旅
福建第三革命混成旅
福建第五革命混成旅

IF路线:统一战线
1933年,彭雪枫在战斗中负伤,退出前线指挥。随着清军围剿力度加大,国军决定派遣部分指挥官北上联络其他反清势力。1934年底,彭雪枫前往安徽,会见了他的老对手陈调元。陈调元看重彭雪枫的才能,并早有反抗孙传芳和清国统治的用意,于是任命彭雪枫担任皖军指挥官。与此同时,彭雪枫和西北地区的反帝联军保持联络,和其他革命者一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反帝国主义统一战线。1935年9月,彭雪枫接任安庆陆军第二镇统制(师长)职务。
1936年以前的皖军武装序列:
安徽步兵第一镇
安徽步兵第二镇
安徽步兵第一协
安徽步兵第二协
安徽步兵第三协
扬州骑兵第一协
扬州骑兵第二协
扬州骑兵第三协
1936年,南方发生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彭雪枫率领皖军参加战斗,沉重地打击了齐燮元的主力部队。2月,皖军主力进攻南京,彭雪枫一马当先,配合皖军其他部队进行强攻,重创宁军炮兵部队,使得齐燮元在之后的作战中丧失火力支援。上官云相、陈仪起义后,彭雪枫于1936年10月发起浙江解放作战,将齐燮元的势力完全驱逐。
1937年5月,彭雪枫接受奉天政府授职,前往济南商讨联合作战计划,但张宗昌手下部队的糟糕纪律让他对奉天政府的负面印象再次加深。次年2月,彭雪枫回到南方,工作重点是在河南建立前线根据地,以配合奉天政府在北方正面战场的攻势。1939年,兼任中国国民党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党部执行委员,统筹上述地区的民兵武装斗争和农运工作。

IF路线:皖南事变
1940年,根据南方国民政府和北方奉天政府协议,国军和奉系军队联合进行反清反德斗争。但是,1941年年初爆发皖南事变,上官云相所部突然大举围攻国军叶挺部,造成上千国军遇难,这一内讧事件是在陈调元彻底丧失对皖军控制权后发生的。彭雪枫临危受命,接管新四军剩余武装力量,开始对奉天政府顽固派进行打击。1941年9月,新四军撤退到安徽北部,同时受清军和奉系军队进攻,处境十分危险。在此期间,彭雪枫在根据地进行了顽强斗争,以军事上的胜利迫使奉天政府放弃提前争夺合法政权地位的企图。1942年10月,清军大举进攻,被彭雪枫击退。
1943年,清军士气动摇,时常发生起义和叛变。针对形势的变化,彭雪枫在会议上指出,应争取进步清军的投诚,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对敌视国民政府的奉天政府顽固派,要以大局为重,但关键时刻必须进行还击。
1944年,国军开始战略反攻,收复南方全境,并攻入清军控制的河南境内。从8月开始,新四军歼灭清军数千人,有约一千名清军官兵起义,清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19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作战过程中英勇牺牲,终年3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