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慈寺、万松书院、吴山
前天上午去了净慈寺。
小学时就学过一首宋朝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的就是这个净慈寺了。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景区的南面,与雷峰塔景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
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第五代国王钱弘俶下令建造的,见证了当时杭州作为“东南佛国”的地位。

寺庙里有个水池,一面靠墙,另外三面用围栏围了起来。水池上有一个石基,石基上有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尊小小的站立的佛像,左手食指指着天,右手食指指着地。还有一根长长的竹竿搭载围栏和亭子上,竹竿那头是一个舀水的铁勺。参观者可以拿起勺子从水池中舀水浇向佛像。这叫“浴佛功德”,这个池子是寺院为了成就大众浴佛功德的事情特意设置的浴佛功德池。
我也排队给佛祖淋了三勺,只是竹子本身就很长很重,铁勺又在竹子尽头,根据杠杆原理可知,真的很费力气,我浇第一勺时没拿稳,不小心将铁勺砸到了佛祖的脑袋,真的不是故意的,乞求佛祖原谅。

寺庙里还有一个济公殿,殿前有一口古井,叫做“运木古井”,旧时称“香积井”,后来因为济公用它巧妙地运输了木头,而得名“运木古井”。

接下来骑着共享单车去了万松书院,一路上基本上都是上坡,坐着根本没法骑,只能站着借点力。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是在唐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的,因为建在万松岭上,所以被称为万松书院。到了清朝,它又有了其他名字,如“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万松书院是杭城四大书院之首,培育造就了很多历史名人。王阳明、齐召南曾在这里讲学,袁枚曾在这里读书受业……
这么说可能还有些陌生,但是要是说这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三年的地方,就一下子亲切起来了。

上图中有两个牌坊,其实右边还有一个没拍到,三个牌坊像一个品字,所以叫品字牌坊,蕴含了“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

梁祝二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在这口井前,祝英台指着水中的倒影对梁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梁山伯恼道:“你怎将我比女人?”

“高山仰止”来自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其实我以前对孔子不感冒,这两年才开始发自内心地尊崇敬仰孔子。

看到一块诗碑,上面是一首洛夫的诗,诗曰:
非茎、非叶、非花、非果实,之能如此安于孤寂,安于埋没,安于永世的卑微,是血、是盐、是家、是乳汁,大地吮我喂我,腐朽我,又重创我为茫茫的时间。

可恶,走到这里时有两条路,我选择了另一条路,本来说是回来再瞅瞅这里,结果就搞忘了,写游记时才想起来。

没记错的话,里面供奉着孔子、孟子、曾子等先哲的塑像。

我猜这就是孔子线刻像了。

这是民国初期的建筑。

就是一个书院中的观景亭,现在是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场景。
其实景区内有个馆介绍书院,还挺长知识的,我都仔细看了一遍(一个人旅游就是好,想看多久看多久)。其中有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其他有名的书院,比如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
(“铅山县”,好熟悉的名字,百度地图一查,和那所高中只有18公里的距离。)
接下来又骑车去了吴山景区附近,然后走路上山。

我先到了周新祠。

周新祠又叫城隍庙,是供奉明代浙江按察使周新的祠庙。周新为官时惩治贪佞、安民扶困,后被冤杀(又是一个冤案啊),明成祖朱棣为了安抚浙江百姓,敕封周新为浙江都城隍,在吴山上加以供奉。

周新对得起明镜高悬这四个字。

铜镜正面篆书“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对于没有文化的我来说,篆书的字太难认了)

铜镜反面刻着三十六字《官箴》: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周新祠北面的墙体上有个匾,上面写着北宋梅挚创作的著名的反腐败名篇《五瘴说》,全文总共一百二十字:
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接下来就是登城隍阁了。

看到这里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

城隍阁的四楼是最佳观景处,能一览西湖。

可是我的手机不能一览西湖,全景功能我用着不习惯。

一开始是阴天,后来等了很久太阳才出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就有这首词,只是当时根本没能体会其中的好。


走到阁的其他面,能看到山上都是绿树,有些地方有建筑物的顶冒出来。

下了阁,看到一个穿着汉服的年轻姑娘帮自己的奶奶辈长辈拍照留念。好温馨的一幕啊,可惜我早就没有外公外婆了。
时间尚早,我继续在吴山上逛了逛。

据说这堆石头像十二生肖里面的十二只动物,反正我是看不出来。

有很多亭子在刚建好的时候坐在里面大概能看到远处,后来随着周围树木不断长高,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相传北宋苏东坡有感于唐人崔护“人面桃花”的经历,题了七律一首刻于山崖,后来废去了。明代时有人根据拓本重刻,有人在它的旁边题了“岁寒”、“松竹”四个字,后又有人题了“感花岩”三个字。

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苏东坡《赏牡丹诗》

宋代米芾的字,真迹在江苏,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摹刻。


这个线刻的观音原像又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了,这是2003年重修的。(害,好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贝,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却躲不过……)

经过一个亭子。

亭子的二楼可以看到美景!

感觉用亭子的柱子、窗格作为前景,拍出来的照片像画一样。

远处那个楼阁,就是刚才的城隍阁。

哭了,实在是太好看了。

蛛丝儿结满石洞。

下了山,经过一个看起来就很高档的住宅区,后面那个楼阁还是城隍阁。

经过一个小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放学点。学校的外侧围墙上都是墨宝,太高雅了!

夕阳西下,乘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