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28 地理环境决定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8、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种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十九世纪英国的布克尔等人。他们认为地理环境[1]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普列汉诺夫也认为社会制度“是由地理环境的属性决定的”,陷入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员说:“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2]地理环境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更不能决定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决定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却有根本的区别;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里,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例如,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教员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却发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地理环境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 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然基础”[3],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的好坏,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却起着极不相同的作用。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条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在教员革命路线指引下,可以移山填海,变沙漠为绿洲,变海滩为良田,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虽然对摆脱封建神道主义的束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却要使人们成为自然界的奴来。它妄图使人们相信,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是永远不能改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的没落,它就变成了用地理原因来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的“地理政治论”。
注:
[1] 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
[2] 《矛盾论》。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