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井然的建筑学习笔记-2

2021-09-01 23:35 作者:佩腰  | 我要投稿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被统称为“古典文化”。历史上,凡是主张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都可以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 英语:Western classical):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崇王权,歌颂君主;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衣《熙德》、拉辛《安德洛马克》等。

高乃依《熙德》: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

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拉辛《安德洛马克》:取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克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俘,沦为厄庇洛斯国王皮洛斯的女奴。为挽救儿子的生命,她答应嫁给皮洛斯,但准备婚礼结束后自杀以免受辱。这时希腊派来使者、阿尔戈斯国王俄瑞斯特斯,要求皮洛斯处死安德洛玛克的儿子,遭到拒绝。皮洛斯的未婚妻爱弥奥娜因嫉妒而唆使爱她的俄瑞斯特斯杀死了皮洛斯,然后自己在皮洛斯的尸体旁自杀。俄瑞斯特斯因未达目的而发疯。剧作结构简练,遵循“三一律”却不受其束缚,通过人物语言及性格合乎情理的发展描述人物命运的悲剧结局。

   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事实上,从中世纪开始,欧洲所有的艺术风格都带有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烙印,即使是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作品,在建筑的外观和基本结构上,都可以找到古典建筑的影响因子。然而,能够被称为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艺术,通常是将古典建筑奉为神圣的楷模,无论从艺术理念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严格遵循着古典建筑的规范。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法国国王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度。从此,中央政府扶持工商业,建造城市和道路系统,开柘殖民地,发展海外贸易,并且削弱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一度停止了天主教对于新教教徒的迫害。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了晚期,并且在建筑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一种是强调建筑不能脱离古典柱式的标准规范,这种倾向被称为“学院派”:另一种是力图挣脱古典柱式的教条,追求建筑形式的变化和新奋,这种倾向就是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手法主义”。法国国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立法者,为了实现和巩固君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绝对控制,致力于建立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法律和规范。在建筑领域,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学院派主张,恰恰符合法国君主政府要求制定国家的统一规范和标准的需要。因而,法国古典主义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学院派。

17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力学、化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不仅正在逐渐形成和建立科学研究的体系,而且也在不断动摇着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哲学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反映了这个时期科学方法的进步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君主专制政权所要求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秩序。古典主义是理性主义思维在文化艺术上的表现,同样也代表着这个时期法国的宫廷文化。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专制王权的极盛时期。为了展现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新秩序,彰显新的专制王权下文化艺术的伟大风格,路易十四专门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学院,而建筑学院成立于1671年。在宫廷文的倡导和引领下,这些学院的任务之一便是建立和制定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提出相应的理论。在建筑领域,体现世俗王权和国家秩序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便成为这个时期建筑艺术发展的主流。(估计然然不会喜欢这个内核)

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概括地说,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强调中轴线、主从关系对称。建筑物在设计时必须有一个中央大厅,作为建筑物的主要空间。

第二,强调柱式。即支撑建筑物的是一套15世纪时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所制定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这些柱式一共有5种,它们的名称是:塔司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及混合式。每种柱式的各部分之间都有严格的教学关系。这些柱式的来源、形式、比例和表达的性格特征都有明确的要求。

图片来自网络


古典主义建筑特点:

(一)排斥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恪守古罗马的古典规范,以此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

(二)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为符合专制政体要在一切方面建立有组织的社会秩序的理想,彰显“逻辑性”,古典主义者反对柱式同拱券结合,主张柱式只能有梁柱结构的形式。

巨柱式起源于古罗马。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又进一步制定了严格的规范,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柱式的比例和细节相当精审完美。比起叠柱式来,巨柱式减少了分划和重复,既能简化构图。又使构图有所变化,并且统一完整。巨柱式也有利于区分主次,有利于创造壮丽的建筑。

(三)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中造型强调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究对称;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性的横三段和纵三段式的立面构图形式;常用半圆形穹顶统率整幢建筑物,成为中心;强调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局部相互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把比例看作建筑造型中的决定性因素。

(四)在建筑造型上追求端庄宏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室内则极尽豪华,充满装饰性,常有巴洛克特征。

建筑代表:

卢浮宫东立面

卢浮宫东立面全长约172m,高28m,上下按照一个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分:底层是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儿墙。主体是由双柱形成的空柱廊,简洁洗练,层次丰富。中央和两端各有凸出部分,将立面分为五段。两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装饰,而中央部分用椅柱,有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立面前有一道护壕保卫着,在大门前架着桥。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都以中央一段为主的立面构图,在卢浮宫东立面得到了第一个最明确、最和谐的成果。

这种构图反映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秩序。它同时也是对立统一法则在构图中的成功运用。有起有迄,有主有从,也就是各部分间有了对立,构图才能完整。否则,即使完全相同的单元,简单重复,也并不统一,因为它们可增可减,单调松散,不能成为有机的完整的个体。横向展开的立面,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就有了起讫、分别了占主导地位的和从属的部分。构图完整了、统一了。

它的总体是单纯简洁的,法国传统的高坡屋顶被意大利式的平屋顶代替了,加强了几何性,从此成了惯例。

但是,照古典主义严格的规则来说,双柱和巨柱式都是“非理性”的。古典主义的理论即使在它的极盛时期也不能无所不在地通知着一切建筑创作,卢浮宫设计者之一彼洛说道,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改变比例的规则。

卢浮宫东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开小小的门洞供人出入,徒有柱廊而仍然凛然不可亲,充分体现宫廷建筑的性格。

凡尔赛宫宫殿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其实我想象中然然和德普设计的火车站和凡尔赛宫殿的感觉很想,细长的比列,明亮的落地窗,有点像猫鼠游戏里面小李子待过的那个火车站,之前找图就找得我快疯了,还是没有找到心目中的那个。

我超级喜欢古罗马的那种大立柱,不过然然的性格,可能不太会倾向于古典主义,再放几张其他的古典主义建筑代表图,感受一下:

勒伏(Louis Le Vau),维康府邸(Chateau Vaux-le-Vicomte, 1656-1660),早期古典主义代表
孟莎(J.H.Mansart),巴黎残废军人新教堂

2-手法主义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年至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维尼奥拉最早提出的设计口号内涵主要是指,建筑应该是“讲求技巧的艺术,是求新求奇的艺术”,其为巴洛克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博大精深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的宏大雄伟,拉斐尔(1483年3月28日或4月6日—1520年4月6日)的优雅妩媚,提香(1488/1490年 -—— 1576年8月27日)的自由奔放,凝聚了文艺复兴盛期的伟大特征,也为西方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难以应对的挑战。依据历史教科书的说法,这些大师身后的时代即是文艺复兴晚期。所谓晚期就是艺术开始衰微的时期,艺术家们浮浅地模仿前辈大师而没有自己的创见。这个时期大概延续了75年,直到巴洛克时期。这75年间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给了它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手法主义时期。

今天,艺术史家不再用这样的眼光看待这个时期的艺术了,他们普遍承认其创造性,认为手法主义艺术其实是对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古典平衡的一种反抗。

手法主义建筑舍弃文艺复兴盛期追求理想的和谐统一,主张形式的灵活和复杂多样并运用夸张等手法追求不寻常的效果,被看成是文艺复兴建筑向巴洛克建筑的过渡。在16世纪曾影响法国、西班牙,以及北欧一些国家。代表人物有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1499—1546)等,代表作品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庙和曼图亚的茶宫等。

美第奇家庙里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我没有找到整个建筑的图,不知道是不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也称茶宫,由拉斐尔的门生朱利奥·罗马诺设计,是矫饰主义宫殿中的杰作,是贡扎加家族的夏季避暑地。

矫饰主义﹝Mannerism﹞夹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之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流派。在视觉艺术当中,矫饰主义所指的是在欧洲的绘画、雕塑、建筑上所呈现的一种极度明显的风格,特别是在意大利,其时期大约是在 1520 年至 1600 年之间。

拉斐尔在 1520 年艺术事业正达颠峰之际骤然逝世,然后罗马在 1527 年被外敌劫掠,接着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一落千丈。虽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长寿,能够一直活到十六世纪中末期,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使艺术人才凋零,文艺复兴可以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于是西方艺术的发展逐渐走入另一方向,即巴洛克风格。

而矫饰主义的特征包含了夸张、巧妙、和充满目的性的一种复杂感。艺术学家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时研究这时期的艺术特征,把那种画面张力和人体扭曲拉长的表现视为文艺复兴渐走下坡的征象,并以一种蔑视的态度称这种艺术发展为「矫饰艺术」﹝Mannerism﹞。这个名词来自意大利文「方法」﹝di Maniera﹞这个字,在中文翻译上不太容易,因为「矫饰」这两个字很容易引起人的负面联想。它象征手工的表现若多于观察和思考的研究是一种艺术的衰败。这种看法从文艺复兴盛期之后,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并且将它归咎于艺术家过度模仿米开兰基罗而产生的。

事实上,米开朗基罗的中年以后对于文艺复兴太过均衡、和谐的古典风格并不满意。他追求更多肢体动作上的变化,夸大情绪的反应,使人物的身体产生更多律动感,也产生更多表情。由于米开朗基罗这种对外在形式的夸张表现方式,使他的后期作品被指称为有「矫饰主义」的倾向。

由于二十世纪初,艺术发生革命性的发展,这种被蔑视了三百多年的艺术形式,才开始受到重视而获得正面的评价。艺术学家发现这类画家,企图反抗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所表现的艺术原则,其精神与勇气和二十世纪反叛性艺术家具有很多相近之处。

所以,和手法主义是同一个意思????百度百科为什么没有关联两个概念????

下面是手法主义的画:

这种艺术风格首次出现在佛罗伦萨年轻的画家之中。1521年,罗索·菲奥伦蒂诺创作了《将基督放下十字架》,充分表述了这种新的艺术主张。

将基督降下十字架(给大家感受一下)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将古典艺术和自然和谐地结合了起来,那么,手法主义时期的艺术就是要使这种内在的视像凌驾于自然和古人双重权威之上,创造一种令人不安的执拗而富于幻想的风格,以表现人类灵魂深处的焦虑。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好像属于人文主义,内容比较多,后面有时间再说...这个主义两个字就把我困住啦,我觉得我直觉地太简单了,井然的想法必定很复杂,毕竟是站在现在看曾经,又在意大利待了那么多年,我觉得受到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文艺复兴,所以是我搞错了,把文艺复兴时期理解为古典主义了,文艺复兴其实是讲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井然确实是拥有人文主义在里面,所以,下一步我们浅显地学习文艺复兴了,哈哈~~

就是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然然就没有给我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感觉,就风格特别明显的那种,反而巍巍要是做建筑设计,会给我一种很锐利的感觉,大概因为然然外冷内热,巍巍外热内冷?????这就很神奇,我觉得我的好多感觉都有些....奇葩???


刚又把女主去找然然在意大利说的一些东西过了一遍,我彻底凌乱了,我一直以为是我记错了,原来我没记错,井然就是建筑设计,好吧,忽略后面的室内设计我们做建筑,然后然然关心的是建筑带给人的便利,以人为感受主体,又喜欢简洁,不喜欢繁复,所以.(这样来说美国或者德国或许更适合然然?)....一个穿着标准三件西装还别领针、扎着小揪揪、从小就学习古典音乐的男人,其实内心想的是less is more ....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我有点凌乱……

我特么看着他参加宴会穿那套西装的样子总觉得分分钟他能从西装背心拿出一块怀表按开啊有木有......我好想巍巍给他送一块三问怀表啊有木有,我看到CZZ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有木有,我想起井然为了她.....

心猝......

作者灵魂已死,勿扣......





对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有问题找它....

井然的建筑学习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