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与中国:一些随想(确实只是随想,没写多少东西)

前言
在瓦勒多战役翻译结束前后,我暂时进入了一种颇为闲适的生活状态。在这之后我有了一个想法:要不我考据一下震旦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吧。
我当时以为这项工作不会花费太多力气,GW已经在西格玛帝国、巴托尼亚和基斯利夫中证明了自己对于历史元素运用的狂热,而我只需要一一挑出来即可,然而当我开始正视那些已经公布出来的设定时,我发现情况远非如此。震旦天朝并不是像基斯利夫和巴托尼亚那样,是加入了奇幻元素的历史国家(这么说可能不太合适,但个人感觉符合第一映像)而是一个加入了历史元素的奇幻国家,换句话讲,他更加类似高精,那些历史元素只是浮于表面的佐料,唯一的不同是震旦在元素使用上更加的专一:高精吸收了从斯基泰人和土耳其人(艾利昂掠夺者)德国人(龙王子)日本人(高精法师)的各种文化元素,而震旦则是更加专心于吸收古代中国(以外网的观点,以明朝和全战三国为主)的元素。
因此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不是在考据“gw做了什么”,而是会在考据“gw没有做什么”。内容不会有多少。
(虽然这么说,但我没有入手锤三,所以以下很多内容仰赖善人的帮助,以及我个人云过来的经历)
从经略使开始
经略使是一个饱受玩家诟病的单位,特别是在单体战斗力太烂这件事上,然而实际上如果查看英文原版的话,我们会发现以战法牧三职业来分类的话,CA和GW对于经略使的设计从来就不是一位有较高单体战斗力的“战士”。
在英文原文当中,经略使被称为Lord Magistrate,领主地方官,在外语语境当中Magistrate就是泛指任何行政、司法等领域的官派官员,比如按照史景迁的观点,中国的县官就是一个Magistrate。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经略使其实可能是一帮习过武的负责统筹地方管理和防御的文官,横刀立马、冲锋陷阵大概率也不在他们的职能范畴内,因此可以说经略使这个翻译相当的符合其职能。甚至可以暴言说,如果以“独特的知识阶级”这种观念来评判的话,经略使其实是个“牧师”。
震旦的军兵们
在震旦的相关文化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应该是归功于译者们。这一点对于沉浸在中国文化中的我们可能没有意识,但是对于非中国人而言这种表现就非常明显(最明显的其实是震旦法术的命名上)。
比如役农,原文只是Peasants农民,而役农这个翻译,一方面表明他是农民,一方面也表明他是履行劳役Corvée,相比起原文这更好的反映了震旦的社会以及文化要素。
而震旦的军兵名字,自然没有任何对于中国军事制度和军队的汲取,这一点就像我开头说的,不同于巴托尼亚的Men-at-Arms,西格玛帝国的State troops,他更类似于高精,毕竟历史上既没有玉勇也没有龙王子和海卫。而很大程度上,震旦的军兵设计和命名更多的是建立在“刻板印象”上:缺乏训练,依靠数量的征召农民,身穿全身扎甲的重装精锐,只存在于中国文化当中的山文甲(外国就算有相关艺术品出现也基本是被中国文化“交流”过去的),以及哪怕是美国聋子都能一下子听出中国味的直白取名。
当然,这完全不是问题,毕竟归根到底,震旦是个幻想势力,从社会意识到政治架构很大程度上都是非常原创的,考虑到震旦的领导层压根就是一帮超级生物,震旦人没有陷入“呀,沈阳大皇帝,我敬爱你呀啊啊啊啊啊”之类的诡异情况已经可以说是不自由的表现了(我在说什么)。
震旦的火器,你是自由的!
相比起相对有据可查的冷兵器部队,震旦的热兵器部队更加体现了其作为奇幻国家的自由性,但是在这自由当中,却反而存在一个相对有据可查的武器,那就是鹤铳。
鹤铳基本上就是对现实中中国的抬枪的一个致敬,但是从使用上来讲,它和中国历史上的重型火绳枪没有太大的接近之处,相反它更接近于鼠人抬枪在实际名字上所直接致敬的阿富汗长管滑膛枪捷则尔。
而在现实中,抬枪所出现的意义是为了在当时清军炮术下滑,部队火器使用限制,南方地形非常不利于炮车运作等情况下取代轻型火炮。因此其经常是会装填多发子弹来制造弹幕。而鹤铳则是被用来作为震旦军队的精准狙击武器使用,因此这又是一个来自英国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和发射燃烧穿甲弹的牛牛炮和用朱雀驱动的天空舰队一样,是自由的。
最后
我发现震旦居然没有关刀部队。
关刀,我的关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