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人小說的天爵:《天下布文》序

2021-12-16 20:40 作者:胡逆天  | 我要投稿


  剛入坑的時候,有過一段期間,相當瘋魔地找《東方》同人小說看,特別是長篇連載,我可以整天窩在宿舍裡(除了吃飯),一天看一百多萬字,累了再打兩把STG,刷一刷喵玉,看有沒有新漫畫──在那個資源下載站down.thwiki.cc關閉以前,我已經抓完並看完了東方小鎮漢化的一千多本,以及喵玉的快一千本。漫畫一下子就看完了,小說比較耐看,於是也就看了不知道幾十部還是一百多部。有時候我居然會慶幸自己沒把日文學好,不然中文的看不夠,還去找日文的看,就更加沒完沒了,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幹。迷一部作品的時候就會想盡量多找系列作、衍生作、同人作,直到某個時候被歹戲拖棚[1]的官方或官方授權作品倒了胃口[2],心想大概也就這樣了。能夠免於那樣被玩死的IP,除了現實歷史和《西遊》之類的古典,我就只看到了《東方》。

 

  我去起點、貼吧追長篇,也在喵玉看短篇;台灣的PTT和巴哈姆特東方板也有一些,只是很快就看完了。有時候看到寫得不怎麼樣的,我會想:好吧,大概作者還年輕,不要太苛求了。──然而,我都三十幾了,還讀到博士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厲害的東西我沒看過,我為什麼還要揀這些小朋友的看?

 

  儘管如此,我還是一本接一本地刷,甚至看到許多綜漫文裡都出現《某科學的超電磁炮》角色與情節後,想著怎麼那麼多人寫這個,就也去看了那部動畫。如此一個系列一個系列,以往不怎麼追動畫的我,通過這些中國同人綜漫文與「大亂鬥」式同人遊戲來按圖索驥,居然也就算是修過了「二次元通識課」(我現在也有資格在大學開課,我真覺得這閱讀量夠兩學期了),各種梗和表情包,我都看得懂了。這不能不說是一項成就。

 

  那麼,當我在看這些同人小說的時候,我在看什麼呢?

 

  一開始也只是想多找點樂子,所以喜歡多找搞笑的看。

 

  然後,是喜歡這種「泡在浴缸裡」的感覺──連載在繼續,新坑也在出,就好比一直有熱水讓你在澡缸裡接著泡。長篇連載最能給予這樣的熱度,即使這部停更的也還有那部,我們於是可以幸福地接著泡,享受同在一起的快樂。

 

  再之後,比較有點重量的,就是像「幻想戰聞錄」的徵文,或這本《天下布文》所收集的,注入了作者的情懷與思緒,把它當一回事來寫的中短篇。

 

  這其實是最難啃的,因為它不只是為了娛樂。它經常會摻雜作者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從不知道哪部作品得來的想法,我們閱讀的時候,並不能事先帶著「這是發糖」或「這是惡搞」的預期;相對的,你可能會看到一段段晦澀的文句和複雜的敘事結構。至於那是在探討什麼議題,還是在傾注煩惱呢?是在習練小說技法,還是向誰致敬呢?這就得要費點力氣讀進去才好知道。而我們一般是不喜歡費力的。

 

  「認真型」中短篇──姑且這麼叫──不如搞笑或實用型[3]的作品好吃,也不如長篇連載能給予持久的熱度和沉浸感。至若真要比認真,拿出正統文學的標準來評──你有那筆力的話,幹嘛不去寫原創呢?──這個問題有一個悲哀的標準答案:「我有寫啊,沒人看。」事實上,也不會完全沒人看,包含你自己在內,總能找到兩三個讀者(例如老師、編輯和評審);好一點也有能十幾個同道,維持一個小小群體。寫同人的話,讀者群興許就能擴到百、千、萬人。最取巧的方法是「我全都要」,去寫現實歷史或經典文學的同人,那在文學江湖和文化資本市場能有的預期收益比ACG同人高得多了。所以願意留在《東方》這些小圈子的都是真愛,我們要感謝他。

 

  但即使我能如此抬舉,毋庸諱言,在時下快餐型娛樂為主、傳統鄙視鏈為底的這個生態環境裡,我們的「認真型」中短篇始終不能不處在一個尷尬的冷門位置。如果是二十年前網上東西還不多,同好都聚集在一兩個論壇,有一點東西看就謝天謝地的時候,那還能得到許多人氣;在今天,就很難不持續居於小眾中的小眾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寫這種、推這種,希望能有多一點人願意費點力氣來看這種呢?

 

  「就是想寫了。」

 

  並不只是普通的「興趣」,而是確有一種衝動,一種志氣,讓你想要看看,同好們熟悉的這個世界、這些角色,還可以推演出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樣的發展。又或者,你就是想創作些什麼東西來注入靈魂,而中短篇小說是成本最低的形式,《東方》則有幸恰好是你在意的世界、在乎的題目、在泡的圈子。

 

  我想,就是這些「在意」和「在乎」,讓我們這一些「認真型」的同人小說得以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同人圈除了熱度以外,還有深度與密度。

 

  功利的說,「認真型中短篇」的寫作經驗,一方面可以幫助作者將來出道從事正式的創作,例如今年大受好評的獨立AVG《海沙風雲》的編劇班底就是幻想戰聞錄出來的;這命意謀篇的本事,除了小說、劇本,在一般的散文、應用文也大有用場。另一方面,我們作社群活動的同好,即便自己不多讀,只要感覺到有這樣一個高密度、高文化值的小圈子還在活躍,不只是散兵游勇(儘管事實上多半還是,畢竟小說最單機),也就很可以拿來說一說嘴;或者就像我《東方文化學刊》2020年秋季號「燒冷灶」做小說專題,便超乎預期地收到了約十萬字精良卓異的文章。

 

  當然我們也可以不那麼功利,就反過來想:這個要名沒名、要利沒利,上無桂冠、下無熱度可言的領域,為什麼還一直有人在傾心投入,還來結集出書?這些作者,也是我們的同好,他們如此純粹,是在在乎什麼?這樣一想,你也許會對他們的青春、他們的成長、他們的生命感到一些興趣,而《東方》給了我們一個窗口進去交關,這便是我們這場「天下布文」最大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那麼,回到小說本身,回到閱讀體驗,再問一次前面的問題:當我在看《東方》中短篇同人文,當我在看這本《天下布文》的時候,我在看些什麼呢?我看到了什麼呢?

 

  就是一種純粹想把一件作品打磨好的志趣,或者借《孟子》的話說:「天爵」。

 

  《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小說的「天爵」,就是把故事寫好、寫滿這種德行本身,所能帶給我們的自我實現的滿足;外在名利的回報,則屬於「人爵」。孟子批判的流俗「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用今天的學術語言來講,就是「異化」。同人小說界也不是沒有「異化」而鬧到沒趣的事例,但這裡既沒有多大的「人爵」可求,我們沒什麼好異化的,我也就得以拋開一切「且看你在圖些什麼」的史學式的「審視」之眼,去單純地觀賞、品味作者的心流。

 

  是為序。

 

2021年12月3日


[1] 閩南語「拖戲」之謂。棚,戲棚。

[2] 例如《星際大戰》(Star Wars, 星球大戰)、《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 刺克信條),Falcom社的《軌跡》系列,以及最為堪稱典範的型月社《Fate》系列。

[3] 成人本一個主要的評價標準是「實用」。


同人小說的天爵:《天下布文》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