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碰瓷《长安》弄巧成拙,给洛阳营商环境做了一次反面宣传
洛阳人碰瓷《长安》弄巧成拙,给洛阳营商环境做了一次反面宣传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是可以与西安、北京一争高下的古都,连南京都自叹不如。两宋以前的洛阳也曾辉煌过,是东周、东汉、北魏、武周诸朝的首都,隋唐两代的陪都。唐朝灭亡以后,都城东迁北移,再也没有在西安和洛阳落脚过。从那以后,洛阳最高只做过府城,连省城的边都没有沾上。近几十年来,随着郑州崛起,洛阳更是备受打压。
相比于已经南移的经济中心,西安比洛阳更偏,按理说,西安的没落会比洛阳更严重。但西安控制大西北的战略地位就摆在那里,不可能像洛阳那般没落。北宋时,西安是永兴军路治所,是对阵西夏的大本营。元明清以来,西安一直都是陕西省省会,直到今日亦复如是。
在历史上,西安的地位是高于洛阳的。西安是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这都是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朝代。尤其是秦汉隋唐四代,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比之下,建都洛阳的朝代要么孱弱,要么短暂,与秦汉隋唐不在一个档次。

时至今日,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西安是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同时还是西北各省的中心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洛阳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非要贴金的话,可以说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两者定位之差,可以说是天渊之别。
西安管辖面积10106平方公里,下辖11个区、2个县,常住人口1316.30万。2022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11486.51亿元,是万亿俱乐部24个成员中的一员。
洛阳管辖面积15230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7个县,常住人口706.9万。2022年,洛阳地区生产总值5675.2亿元,接近西安的一半。
不用对比其他数据,我们就不难发现,洛阳与西安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前些年,洛阳还是中西部GDP最高的普通地级市。自2021年之后,陕西榆林、湖北襄阳先后超越洛阳。按照眼下的趋势,洛阳若想反超回来,还得狠下功夫。
洛阳本是洛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前两年,郑州都市圈扩容,把洛阳扩了进去。河南省的这一招数,让洛阳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巧合的是,自从宣布郑州都市圈扩容之后,洛阳就被榆林和襄阳超越了。若说这事没有河南省的助攻,我是不太相信的。
洛阳以前是河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以重工业著称。但在经济发展中,作为内陆地区的普通地级市,洛阳能级不足、支撑能力不够的问题逐渐凸显,许多优秀的企业先后搬离了洛阳。比如中航锂电搬到了常州,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搬到了广州,中铁隧道局搬到了广州,中铁十五局搬到了上海,中建二局二公司搬到了深圳,中铁隧道勘察设计院搬到了天津,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搬到了天津,中机十院国际工程公司搬到了北京。这么多优质企业外迁,对于一个内陆普通城市来说,这不仅仅是伤筋动骨,而是伤了元气,短期内根本复不了原。
而且,河南是农业大省,本身工业就不够发达,地方财力也比较有限,支撑郑州犹恐不及,对洛阳的支撑作用明显满足不了洛阳的发展需求。往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将出现郑州、长沙与合肥三家激烈竞争第二城的局面,河南必须也只能尽全力支持资源禀赋最差的郑州,否则郑州一旦落败,河南恐怕难有翻身之日。如此一来,洛阳就更加顾不上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洛阳人会显得格外敏感,尤其是在涉及历史文化领域时。

近期,洛阳隋唐史学会发律师函声讨《长安三万里》,我已经发了多篇文章评论此事。作为一部历史文化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演绎非常成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到位,对大唐文化的展现深得人心。
诚然,《长安三万里》确实有许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歼灭吐蕃军的是严武而非高适。但这只是一部历史剧情片,而非历史纪录片,只要大方向没有什么问题,不应该也没必要去苛责制片方。
洛阳隋唐史学会声称,李白与杜甫首次相会是在洛阳,而非长安。凭这一点就去非难一部电影,这不仅仅是吹毛求疵的问题,而是格局有问题,动机有问题。
李白和杜甫首次会面到底是不是在洛阳?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也许是河南的其他地方。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均没有记载李杜二巨头首次见面的地点。闻一多先生力主李杜首次会面就在洛阳,也说得过去,我们姑且采用这一结论。
但是,即便李白和杜甫首次会面在洛阳,不是长安,对于浩瀚的历史来说,算得了什么呢?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了,人家影片中也没说这是李杜的第一次会面吧!

有洛阳网民说,这是在篡改历史。我估计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剧情电影,什么叫做历史,什么叫做演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你会不会当正史去读呢?当然,确实有很多人将《三国演义》当正史,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分不清情有可原。但是,《三国演义》除了重大历史事实外,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比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这在正史中并不存在。比如“温酒斩华雄”也不存在,因为华雄是孙坚所杀。比如司马懿大败马谡,这也与事实不符,在街亭大败马谡的是三国名将张郃。相比于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和司马懿大败马谡,《长安三万里》因剧情需要将李杜见面地点放在长安,能有多大的问题呢?相比于《三国演义》,《长安三万里》的历史忠实度可能更高一些。
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网友,我再啰嗦几句。剧情片,本质上就是将小说影片化,将小说从书本上搬到屏幕上。最近我评论洛阳这个事件时,发现很多网民根本不知道电影就是小说的变体。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还在纠结,那也确实只配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当正史看。
有人说,《长安三万里》是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应该忠于历史。所谓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就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事实,但也绝不是不许虚构。三分历史,七分演绎,能做到这个比例,就算是非常了不起了。100%忠于历史细节,这是不可能的,别说剧情电影做不到,历史纪录片也做不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唐军的铠甲、武器,我们就不可能做到100%的还原。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你还要奢求什么呢?

某些洛阳网民认为,李杜见面是重大历史问题,而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越是穷人,越是将钱看得重,在他们眼里,一块钱都是巨额资产!
洛阳隋唐史学会大张旗鼓地质疑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居心叵测。看这部电影火了,赶紧出来泼脏水,蹭热度。这样搞学术,不仅太过功利,简直就是毫无底线!如果这部电影票房很差,洛阳隋唐史学会还会跳出来戴帽子打棍子吗?学术界都如此无利不起早,如此没有下限,让全国老百姓作何感想?
而且,以洛阳隋唐史学会为代表的洛阳人对这些细节如此耿耿于怀,动不动就说西安偷了他们的文化,偷了他们的历史,也正好说明一个问题:洛阳没落了,洛阳人没有文化自信了!
我就搞不懂了,你自己的历史,你自己的文化,你自己守都守不住,这不正好证明了你自己的无能吗?我早就说过,如果洛阳人有志气,有能力,就自己投资去拍一部类似于《长安三万里》的电影,再现洛阳曾经的辉煌,这样不好吗?
再者,洛阳人口口声声说西安人剽窃偷盗,真是挑水走错了码头。据我所知,推出《长安三万里》的追光动画是一家上海企业,老板是福州人。参与投资的企业,基本都是常见的那几家。导演谢君伟是广西人,监制于洲是山东人,制片人宋依依、导演邹靖的信息没有查到,可能也不是陕西人。由此可见,这完全是一部由市场自发制作的反应盛唐气象的电影,与西安人有什么关系呢?
洛阳人越是这样狭隘,越是这样没格局,就越是难发展,因为营商环境不好,谁敢去投资呢?一个动不动就打棍子使绊子的城市,资本会喜欢吗?
最后,引用《钱江晚报》的一段话结束本篇:“洛阳应该跳出学术考古的探究和一城一地的争执,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在文旅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突围,着力塑造具有鲜明洛阳特色的文化优势,用网络话题营销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口碑,将文化IP更多植入优质旅游产品,让文化和旅游产业真正成为重振洛阳辉煌的助推器。”

(2023年8月29日于武汉)